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家庭矛盾与青少年自杀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在山东省3个县(市)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共选取8所中学作为调查学校,选取7、8和10年级的学生进行基线和随访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自杀行为、家庭矛盾和抑郁等信息,研究共纳入7 072名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7 072名研究对象的基线年龄为(14.58±1.45)岁,有任何自杀行为的有750人(10.6%),其中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人数(报告率)分别为707人(10.0%)、258人(3.6%)和190人(2.7%)。有自杀行为者的家庭矛盾得分高于没有自杀行为者。调整其他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矛盾与自杀行为(OR=1.05,95%CI:1.01~1.10)、自杀意念(OR=1.05,95%CI:1.00~1.09)、自杀计划(OR=1.08,95%CI:1.01~1.16)和自杀未遂(OR=1.10,95%CI:1.02~1.19)的风险增加有关。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无统计学关联;男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有统计学关联,尤其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且男生家庭矛盾对于自杀计划的预测作用大于自杀意念。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对于男生稳定。结论家庭矛盾可能会增加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风险,尤其是男生。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企业职工健康素养与吸烟、饮酒、饮食和运动情况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2至7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石河子市企业职工1 053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和《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对企业职工的社会人口学情况、健康素养和健康相关行为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素养及三个维度与吸烟、饮酒、饮食和运动情况间的关系。结果企业职工健康素养总得分为(42.06±11.03)分,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9.4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吸烟者健康素养及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率均高于吸烟者(P<0.01);较少饮酒者健康素养具备率高于过度饮酒者(P<0.05);均衡膳食者健康素养具备率和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率均高于不均衡膳食者(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情况是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OR=1.571,P<0.05);是否具备健康素养及三个维度健康素养均与饮酒情况之间没有关联(P>0.05);健康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健康技能素养具备情况是职工定期锻炼的影响因素(OR=1.829、2.503、1.395,P<0.05);具备健康素养和3个维度健康素养的职工更有可能均衡膳食(P<0.05)。结论企业职工健康素养与饮食、运动情况之间存在关联,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是干预不良健康行为的重要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亲密关系暴力中精神施暴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00例18~65岁有过婚恋经历的人,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版冲突策略量表(the conflicts tactics scale-2,CTS-2)、觉察压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is questionnaire-4+,PDQ-4+)进行调查。应用SPSS 17.0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精神施暴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觉察压力量表得分为(21.46±6.38)分,人格诊断问卷得分为(42.48±18.91)分,简版冲突策略量表精神施暴行为维度得分为(3.05±0.62)分。在过去一年中,精神施暴行为中辱骂伴侣行为的发生率为41.67%(375/900),精神施暴行为中冷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为33.44%(301/900),精神施暴行为中毁坏对方物品和威胁要打对方的发生率为8.44%(76/900),综合3个条目的得分,精神施暴行为发生率为55.44%(499/9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9岁(β=0.57,OR=2.53,95%CI=1.11~5.99)、男性(β=0.64,OR=3.68,95%CI=1.22~4.56)、农村(β=0.12,OR=2.49,95%CI=1.17~5.36)、中/重度饮酒(β=0.33,OR=2.87,95%CI=2.57~6.63)、觉察压力水平高(β=0.51,OR=1.05,95%CI=1.03~1.09)、人格偏离(β=0.43,OR=2.26,95%CI=2.13~2.39)、婚恋满意度低(β=0.18,OR=2.05,95%CI=1.03~8.76)、对伴侣行为控制(β=0.16,OR=2.55,95%CI=1.68~3.69)和经济控制(β=0.19,OR=1.36,95%CI=1.28~1.55)是亲密关系暴力中精神施暴行为的危险因素,而个体对暴力持反对态度(β=0.29,OR=0.88,95%CI=0.80~0.94)是亲密关系暴力中精神施暴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精神施暴行为年发生率较高。因此,需重点关注低龄、男性、农村、人格偏离的人群,可以通过降低个体的觉察压力水平、饮酒程度、对伴侣的行为控制和经济控制以及采取相应举措提升婚恋满意度、加强个体对暴力的反对态度来降低精神施暴行为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与新发心力衰竭(心衰)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06至2007年参加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且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资料完整者作为观察对象,排除患有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有心衰病史者。依据心血管健康评分(CHS)将入选人群分为CHS<8分组、8分≤CHS<10分组和CHS≥10分组。以新发心衰为终点事件,研究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CHS与新发心衰的关系。结果该研究最终入选95 167人,其中CHS<8分组26 640人、8分≤CHS<10分组35 230人、CHS≥10分组33 297人。中位随访时间10.3年,随访期间CHS<8分组、8分≤CHS<10分组和CHS≥10分组人群心衰发病率分别为2.7%(729/26 640)、1.8%(651/35 230)和1.1%(360/33 297)。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心肌梗死史、心房颤动史、收入、饮酒、教育水平以及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的情况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8分≤CHS<10分组和CHS≥10分组人群新发心衰的风险分别较CHS<8分组低了32%(HR=0.68,95%CI 0.61~0.75)和51%(HR=0.49,95%CI 0.43~0.55)。从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中分别移除1个行为或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R值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收缩压(HR=0.78,95%CI 0.74~0.82)、体重指数(HR=0.78,95%CI 0.74~0.82)、空腹血糖(HR=0.77,95%CI 0.73~0.81)、总胆固醇(HR=0.76,95%CI 0.72~0.80)、体育锻炼(HR=0.72,95%CI 0.69~0.76)、吸烟(HR=0.75,95%CI 0.71~0.79)和食盐摄入量(HR=0.73,95%CI 0.69~0.77)。结论CHS与新发心衰风险呈负相关,并呈现剂量-反应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在社会情境操控的情况下比较不同性别早期生活应激个体冒险行为的差异。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筛选出160名大学生被试(男生78人,女生82人),根据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得分将被试分为早期生活应激组(n=80)和非早期生活应激组(n=80),再将两组被试随机分配到有同伴在场组(n=80)和无同伴在场组(n=80)。研究采用2(早期生活应激,非早期生活应激)×2(有同伴在场,无同伴在场)×2(男,女)的试验设计。所有被试进行模拟冒险行为任务,以被试在任务中选择"前进"且未撞车的次数作为冒险行为的衡量指标。使用SPSS 22.0软件对各条件下的冒险行为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以及随后的Bonferroni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早期生活应激的主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52)=162.06,P<0.01,偏η2=0.52)。无论有无同伴在场,早期生活应激个体冒险行为均多于非早期生活应激个体[无同伴在场:(59.11±11.48)次,(34.91±7.42)次,P<0.01;有同伴在场:(59.24±8.59)次,(55.08±10.32)次,P<0.01]。早期生活应激与同伴在场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152)=65.35,P<0.01,偏η2=0.30),非早期生活应激个体在有同伴在场的情况下,冒险行为多于无同伴在场时[(55.08±10.32)次,(34.91±7.42)次,P<0.01],而早期生活应激个体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24±8.59)次,(59.11±11.48)次,P>0.05]。早期生活应激、同伴在场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152)=5.92,P=0.016,偏η2=0.04),在有同伴在场的情况下,女性早期生活应激个体冒险行为多于非早期生活应激个体[(53.91±5.12)次,(46.30±4.57)次,P<0.01],而男性早期生活应激个体与非早期生活应激个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75±7.42)次,(62.27±7.78)次,P>0.05]。结论早期生活应激对个体冒险行为的影响与有无同伴在场及性别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小鼠血清炎性因子与认知能力的关系。方法将5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采用巴甫洛夫条件性恐惧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水平,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相关性分析海马组织炎性因子TNF-α和IL-6表达水平与行为学指标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和IL-6表达水平[(1.39±0.15)、(3.77±0.20) pg/ml ]明显低于实验组海马组织[(7.01±0.53)、(10.49±1.4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9、4.918,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运动总路程和中央格停留时间分别为(312.41±22.90) m、(16.33±6.19) s明显高于实验组(263.19±15.37) m、(6.98±2.47)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92,P<0.05;t=5.109,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开环时间比例[(37.21±8.12)%]明显高于实验组小鼠[(18.48±6.29)%],而对照组小鼠闭环时间比例[(62.79±9.14)%]明显低于实验组小鼠[(81.52±7.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4,P<0.05;t=3.894,P<0.05)。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25.28±7.09) s]明显高于实验组[(16.32±6.01)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3,P<0.05)。PTSD小鼠海马组织炎性因子TNF-α和IL-6水平与闭环时间比例呈正相关(r=0.385、0.297,P<0.05),而与运动总路程、中央格停留时间、开环时间比例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等指标呈负相关(r=-0.269、-4.590、-0.418、-0.501、-0.381、-4.023、-0.463、-0.428,P<0.05)。结论PTSD小鼠海马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和焦虑程度明显增加,而自主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明显下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农村学龄前儿童的留守状况、视屏时间和自闭症行为的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安徽省26所农村幼儿园3 63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做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调查表、自编留守状况调查表、自编视屏时间调查表、克兰西自闭症行为调查量表。使用EpiData 3.2和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自闭症行为阳性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农村学龄前儿童的留守状态、视屏时间(screen time,ST)和自闭症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自闭症行为风险总体增加36%;与视屏时间≤ 1 h/ d的儿童相比,1 h/d < ST ≤2 h/d儿童的自闭症行为风险增加40%,ST > 2 h/d儿童的自闭症行为风险增加85%;与ST ≤1 h/d的非留守儿童相比,1 h/d < ST ≤ 2 h/d留守儿童的自闭症行为风险增加了97%,ST>2 h/d留守儿童的自闭症行为风险增加了159%。结论留守状态与每日视屏时间过度均可增加农村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风险;两者共同作用时,该风险效应进一步增强。为降低农村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风险,非留守儿童应将其每日视屏时间控制在2 h以内,留守儿童控制在1 h以内。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市市民随机抽样调查,总结部分人群对于防晒的认知程度,探究面部皮肤光老化关系,并从中医角度分析调查研究结果。旨在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并分析中医中防晒相关的文献资料,在中医的角度上总结紫外线防晒经验。方法:随机抽选我市463名市民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日常防晒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总结群众防晒认知平均水平,同时对所有人员进行面部光老化情况分析。结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随机抽选的人员中,大部分人员均对防晒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有89.63%的被调查者表示重视日常防晒工作(415/463),同时76.89%(356/463)的被调查者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紫外线的相关危害。在防护方式方面,72.29%(300/415)的被调查者表示进行过除物理防晒外的其他防晒措施,如面膜、防晒霜等。有56.67%(170/30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或者正在使用中医方法进行防晒工作。另外,在面部皮肤光老化关系研究中发现,使用防晒霜、面膜的部分被调查者其面部皮肤的色素斑、皱纹、皮肤老化速度以及皮肤光老化程度明显低于不进行防晒霜、面膜的部分被调查者,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外籍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交、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为有效开展外籍人员干预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对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网络社交行为、性行为等信息。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可能影响临时性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434名外籍人员中,线下调查241人,线上调查193人。男性占68.4%(297/434);年龄(31.0±8.8)岁;来源地为非洲地区的占79.0%(343/434);经商占46.5%(202/434),学生占48.2%(209/434);在中国有生意伙伴、家人陪伴的比例分别为59.4%(258/434)和28.1%(122/434);在中国有关系密切的朋友<10人的比例为57.1%(248/434);每日使用社交软件时间为1~3 h的占43.3%(188/434);最近3个月发生临时性行为占15.2%(55/363)。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每日使用社交软件时间<1 h者相比,>6 h者更有可能最近3个月发生临时性行为(OR=3.63,95%CI:1.31~10.08)。结论广州市外籍人员中每日使用社交软件时间较长者更有可能发生临时性行为。合理运用社交软件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可促进外籍人员的健康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网络认知行为在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负面情绪的治疗效果。方法:时间选取在2019年6月到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分组,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孕妇28例,共计孕妇56例。对比组孕妇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孕妇进行网络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后的负面情绪和治疗的有效率。结果:经过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后的实验组孕妇的在负面情绪的评分比较中优于对比组孕妇(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意义;在治疗有效率的比较中,实验组也同样高于对比组(P<0.05),差异对比存在意义。结论:对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的孕妇进行网络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其负面情绪,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网络认知行为在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负面情绪的治疗效果。方法:时间选取在2019年6月到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分组,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孕妇28例,共计孕妇56例。对比组孕妇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孕妇进行网络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后的负面情绪和治疗的有效率。结果:经过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后的实验组孕妇的在负面情绪的评分比较中优于对比组孕妇(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意义;在治疗有效率的比较中,实验组也同样高于对比组(P<0.05),差异对比存在意义。结论:对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的孕妇进行网络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其负面情绪,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大脑结构网络的关系。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6例小脑后叶梗死患者作为小脑梗死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以及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与小脑梗死组患者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受试者进行神经认知和行为学测试以评估其认知功能以及进行MRI扫描获得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并采用确定性纤维追踪算法以及图形理论获得受试者大脑结构网络拓扑特征参数。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大脑结构网络拓扑特征参数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评估小脑梗死组患者大脑结构网络拓扑特征参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小脑梗死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降低,听觉词语学习测试(RAVLT)、数字广度测试(DST)、画钟测试(CDT)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降低,连线测验(TMT)-A、TMT-B用时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脑梗死组患者脑网络全局效率(Eglob)和局部效率(Eloc)降低,聚类系数(Cp)和最短路径长度(Lp)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脑梗死组患者14个脑区[左侧、右侧的内侧和旁扣带脑回(DCG),左侧岛盖部额下回(IFGoperc),左侧、右侧的补充运动区(SMA),左侧、右侧的楔前叶(PCUN),左侧眶部额下回(ORBinf),左侧颞极颞上回(TPOsup),左侧颞极颞中回(TPOmid),左侧顶下缘角回(IPL),左侧、右侧后扣带回(PCG),左侧三角部额下回(IFGtriang)]的区域效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脑梗死组患者的MoCA评分与脑网络Lp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Eglob及右侧DCG、左侧DCG、右侧PCG区域效率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小脑梗死组患者的RAVLT评分与Eglob呈正相关关系(P<0.05),TMT-A用时与左侧DCG区域效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TMT-B用时与右侧DCG、右侧PCUN、左侧DCG区域效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但是与Lp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急性小脑梗死患者存在记忆、执行能力、视空间及注意力认知障碍,同时双侧PCUN、PCG、DCG和额颞叶信息传递效率降低,其中右侧PCG、双侧DCG以及右侧PCUN的异常改变可能在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关系。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收集的79例口腔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癌旁组织和口腔鳞癌组织FAK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FAK短发卡RNA(shRNA)和对照shRNA慢病毒感染人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建立FAK敲降细胞系和对照细胞系(FAK KD组和shRNA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分析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两组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两组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FAK蛋白表达水平(154.23±23.09)明显低于肿瘤组织(351.29±3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9,P<0.05)。对照组细胞吸光度(A)值(2.11±0.29)明显高于FAK KD组(1.52±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P<0.05)。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133.48±5.91)个]明显高于FAK KD组[(59.87±5.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9,P<0.05)。对照组细胞划痕愈合率[(85.62±6.08)%]明显高于FAK KD组[(53.18±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8,P<0.05)。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149.71±18.32)个]明显高于FAK KD组[(81.58±8.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0,P<0.05)。对照组细胞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1.28±0.25)明显高于FAK KD组(0.63±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5,P<0.05)。对照组细胞间质细胞标志物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0.84±0.18、0.96±0.20)明显低于FAK KD组(1.79±0.23、2.39±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4.318,P<0.05)。结论FAK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参与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知识共享行为及一般自我效能与口腔专科医院护士职业认同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1~3月对在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从事口腔护理工作的61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其知识共享行为评分、一般自我效能评分及职业认同感评分,对其进行相关性检测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护士职业认同感、知识共享行为、一般自我效能评分分别为(5.61±0.55)分、(2.58±0.76)分及(2.67±0.45)分,其各维度知识共享行为及其总分、一般自我效能与其职业认同感均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294~0.655(P<0.05),同时,以护士职业认同感评分为因变量,其个维度知识共享行为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为自变量,进入回归返程模型的变量为:组织交流、书面贡献、社团实践及一般自我效能,其能够解释职业认同感的54.4%。结论知识共享行为及一般自我效能评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口腔专科医院护士职业认同感,且护理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调查护士知识共享行为及一般自我效能评分,了解其不足之处,并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使其改善,以提高口腔护士的职业认同感,为提高其护理质量做好相应准备。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技术构建嘉兴市经异性商业性行为感染HIV病例的传播网络,并了解其传播特征。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嘉兴市某县新报告的异性商业性行为HIV病例及其阳性配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血浆并提取RNA,运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HIV-1的pol区基因,使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亚型分析,计算毒株间遗传距离。使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分子传播网络。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41例HIV病例,以50岁以上老年男性为主(73.2%)。41例病例的HIV-1亚型包括CRF01_AE(34.1%)、CRF07_BC(46.3%)和CRF08_BC(19.5%),其中33例形成7个分子簇,成簇比例为80.5%。在较大分子簇A和C中各发现1例高传播风险病例。结论异性商业性行为人群HIV-1亚型多样,传播特征复杂,成簇病例可能是导致该县艾滋病疫情上升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考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2019年5~6月,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行为抑制激活量表,对天津市6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4.0以及PROCESS宏程序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1)大学生网络成瘾[(2.73±0.63)分]与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均呈负相关[客观支持:(11.06±4.19)分,r=-0.35,P<0.01;主观支持:(22.14±4.26)分,r=-0.25,P<0.01;支持利用度:(8.22±2.26)分,r=-0.33,P<0.01],与行为抑制[(2.58±0.53)分]和激活系统[(2.55±0.43)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0.53,均P<0.01)。行为抑制激活系统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β=0.48,0.17,P<0.01)。(2)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在行为抑制系统、行为激活系统和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之间起调节作用(β=0.08~0.16,均P<0.05),其中客观支持的调节作用最大,支持利用度次之。结论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而社会支持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MSM中精神活性物质流行情况,分析使用的相关因素。方法2019年7-12月,在6个省份依托以MSM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从社区中招募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8岁男性,发生过男男性行为或主要性取向为男性、知情同意。采用匿名自填网络调查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性行为情况、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MSM 2 616人,其中32.2%(841/2 616)用过至少1种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最多的是Rush,占使用人数的92.4%(777/841)。使用≥2种精神活性物质的人占使用人数的14.4%(121/841),其中,使用过Rush和零号胶囊的最多(79.7%,98/121)。在控制调查省份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SM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相关因素有:<35岁(<25岁:OR=1.28,95%CI:1.02~1.61;25~34岁:OR=1.34,95%CI:1.08~1.67)、主要性角色为插入方(OR=1.47,95%CI:1.22~1.77)、最近一次性行为对象为临时性伴(OR=1.21,95%CI:1.01~1.45)、最近6个月使用烟草制品(OR=1.29,95%CI:1.06~1.56)。结论以Rush为代表的精神活性物质在MSM中广泛流行,以青年人为主,主要性角色为插入方、有临时性伴、使用烟草制品者报告的使用比例较高,需要针对该特殊人群采取精准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其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及相关危害。
简介: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是,网络世界里的丰富资源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日常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日常行为能力异常筛查可疑轻微肝性脑病的临床价值,分析肝硬化合并轻微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547例,均进行轻微肝性脑病诊断,采用疾病影响程度量表(SIP)评价患者日常行为能力。分析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轻微肝性脑病的关系,比较轻微肝性脑病阳性与阴性患者的SIP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合并轻微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肝硬化患者547例中轻微肝性脑病阳性154例,阳性率为28.15%。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组,Child-A级患者轻微肝性脑病阳性率为20.00%(27/135),Child-B级为23.81%(60/252),Child-C级为41.88%(67/160);Child-C级患者轻微肝性脑病阳性率显著高于Child-A级、Child-B级(均P<0.05)。轻微肝性脑病阳性与阴性患者的行走能力、情感行为、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反应能力、睡眠障碍评分及总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659,95%CI:1.032~4.697)、Child-C级(OR=2.476,95%CI:1.379~3.965)、营养风险(OR=1.714,95%CI:1.135~2.568)、日常行为能力异常(OR=2.895,95%CI:1.059~4.351)、血氨浓度(OR=1.534,95%CI:1.041~2.627)、国际标准化比值(OR=2.105,95%CI:1.562~3.374)是肝硬化合并轻微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日常行为能力异常与轻微肝性脑病有关,筛查日常行为能力有助于发现可疑轻微肝性脑病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学生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命道德感量表、生命意义感问卷、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潍坊医学院721名医学生进行测查。通过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使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结果生命道德感、生命意义感、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24~0.56,均P<0.01)。生命道德感通过三条中介路径影响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效应值=0.11)占总间接效应的57.89%;共情的中介效应(效应值=0.06)占总间接效应的31.58%;生命意义感和共情的链式中介效应(效应值=0.02)占总间接效应的10.53%。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医学生的生命道德感可以分别通过生命意义感和共情间接地增强其亲社会行为,并且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