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居民痛风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社区痛风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抽中的3个街道(镇)的20~75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上海嘉定区居民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平均患病率分别为9.82%与5.75%,其中男性为18.88%与7.94%、女性为3.79%与4.29%。社区痛风患病人群中,家族史阳性率为17.13%,家族史与痛风的关系显著(OR=3.140,95%CI 2.365~4.169, P<0.01)。年龄(OR=1.034,95%CI 1.021~1.047)、体重指数(OR=1.102,95%CI 1.074~1.131)、腰臀比(OR=4.876,95%CI 1.153~20.622)、睡眠质量(OR=1.310,95%CI 1.159~1.480)以及食用猪肉外的其他畜肉(OR=1.117,95%CI 1.007~1.240)、淡水鱼类(OR=1.138,95%CI 1.005~1.288)、加工肉制品(OR=1.145,95%CI 1.033~1.270)与痛风显著相关(P<0.05或P<0.01)。性别、饮酒、食用海水鱼类、豆浆/豆奶也与痛风患病相关(P<0.05或P<0.01),表现为保护作用(OR<1.000)。结论少吃畜肉与肉制品等高嘌呤食物,以及控制体重,可能有助于减少尿酸的产生,达到预防痛风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样本量体检人群肾小球滤过率(eGFR)增龄变化,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成年患者,依据年龄分为7组(18~29、30~39、40~49、50~59、60~69、70~79、≥80岁)。使用基于血清肌酐的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CKD-EPIScr)计算eGFR,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eGFR降低的影响因素,线性趋势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eGFR<60 ml·min-1·1.73m-2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33 824例体检者纳入本研究,eGFR随增龄下降,平均年下降速度为0.83 ml·min-1·1.73m-2,在30~39岁及70~79岁组eGFR的年平均下降速度显著增快(F=9.51、5.37,均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非老年组或老年组,年龄均为eGFR降低的最主要因素(β=-0.604、-0.534,均P=0.000),其次为血尿酸(BUA)(β=-0.270、-0.280,均P=0.000)及空腹血糖(FBG)(β=-0.064、-0.046,均P=0.000)、收缩压(SBP)(β=-0.015、-0.028,均P<0.05)和舒张压(DBP)(β=-0.010、-0.026,均P<0.05)。非老年组中eGFR与体质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呈负相关(β=-0.028、-0.047,均P=0.000);在老年组中eGFR与ALB呈正相关(β=0.022,P=0.031),但与BMI、TC、LDL-C无明显相关性。体检人群eGFR<60 ml·min-1·1.73m-2的发生率随增龄而增加,总发生率为1.55%(523/33 824),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73.80%;各年龄组发生率自18~29岁组的0.22%(14/6 453)升至≥80岁组的22.57%(214/948),上升趋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χ2=2433.71,P=0.000)。结论体检人群eGFR随增龄显著降低,老年人eGFR<60 ml·min-1·1.73m-2发生率高;除年龄外,BUA、FBG、SBP、DBP水平增高及ALB降低是老年人eGFR降低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5-10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BPS)对患者肠道准备状况进行评分,并分析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为72.15%(114/158),BBPS评分为(5.86±1.1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便秘史、服药后是否主动运动、运动习惯、开始服药-首次排便的时间间隔、服药后排便次数、是否完整服药、服药到检查时间间隔、最后一次粪便形状、检查前1 d饮食摄入均对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有影响[χ2(t)=5.572、12.326、17.135、7.646、(15.107)、(6.826)、11.114、12.294、11.063、17.625,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开始服药-首次排便的时间间隔长、服药后排便次数少、未完整服药、服药到检查时间间隔长、最后一次粪便形状为残渣或黄水、检查前1 d高纤维饮食均是导致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17、2.091、8.527、3.184、10.111、2.134,均P<0.05)。结论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不高,BBPS评分较低。多种独立危险因素会影响患者肠道准备质量,降低其肠道准备合格率,应对此类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其肠道准备质量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内障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0月到2020年12月我院接受在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000开展研究,以是否存在视网膜脱落分为两组。回归总结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影响因素。探究单因素模型分析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影响因素。结果: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例数13例,发生率1.30%。多因素分析中高龄、高度近视、眼外伤、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后发行白内障、后囊膜破裂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均属于引发视网膜脱落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临床中需要基于高风险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医护服务,尤其是在出院时告知患者视网膜保护措施,定期接受体检,降低脱落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高尿酸血症人群肾结石的患病情况及肾结石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17—2019年门诊或住院1 774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肾结石分为无肾结石组(1 451例)和肾结石组(3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慢性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肾结石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 774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肾结石患病率为18.21%,男性肾结石的患病率为20.04%,明显高于女性的8.51%(χ2=9.855,P<0.01)。高尿酸血症人群肾结石的患病率伴随着年龄和血尿酸水平的增高而增高(χ2=26.947和38.472,P均<0.01)。在高尿酸血症人群中年龄≥45岁[OR(95%CI)=1.355(1.027~1.787)],血尿酸≥540 μmol/L[OR(95%CI)=2.066(1.609~2.652)],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OR(95%CI)=1.366(1.403~1.789)],血肌酐≥133 μmol/L[OR(95%CI)=1.351(1.024~1.782)]是肾结石发生的潜在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本地区高尿酸血症人群中肾结石的患病率偏高,高尿酸血症人群中若年龄≥45岁,血尿酸≥540 μmol/L,舒张压≥90 mmHg,血肌酐≥133 μmol/L应注意肾结石的发生。
简介:摘要:预检分诊在门诊和急诊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合理且准确的预检分诊能够将医疗资源分配到位,保证患者及时入院接受治疗,使医院急诊和门诊的治疗效率大幅提高,患者的就诊满意度也得到提升。影响门诊和急诊预检分诊的准确率有很多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找到合理的解决策略,将会减少预检分诊的失误,可以为挽救病人争取更多的时间。本文对门诊和急诊预检分诊准确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不同处理因素对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个发病率较高的科室作为研究对象,2020年6月份对其进行手卫生依从率本底资料调查;7—9月,对其中5个临床科室免费提供手消毒剂+综合干预,其中3个科室仅采取综合干预;10—12月对入选科室仅采取综合干预,不免费提供手消毒剂,比较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医院感染情况。结果:6-12月临床科室手卫生依从率为58.23%,各月份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月份手卫生依从率最低(35.34%);采取免费提供手消毒剂+综合干预措施后,各月份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55.65%~78.33%)明显提高,且取消免费手消毒剂后,各月份手卫生依从率(63.12%~66.23%)仍维持在较高水平。8—10月各科室手卫生依从率(43.35%~75.17%)均高于7月份,10-12月各科室手卫生依从率(63.42% ~73.32%)高于7月份(均 P<0.05).结论:免费提供手消毒剂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不是必要条件;反复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是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关键措施。
简介:[摘要] 目的 深入探讨乳腺增生患者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7月~2020年5月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68例65岁以下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彩超结果在乳腺增生患者定为观察组,非乳腺增生患者定为对照组,并展开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患者甲状腺结节发病率的主要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明显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甲状腺结节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非甲状腺结节组的患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为乳腺增生患者出现甲状腺结节的高危因素。结论 对于广大乳腺增生患者而言,其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逐渐提升,致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囊括了年龄、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总胆固醇等三项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厦门市老年人高尿酸血症(HUA)发病情况和因素,为后续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与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12月在厦门市湖里街道居住半年以上的60~80岁老年人3 650例,对其生活方式、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情况;并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因素对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影响。结果3 650例受检者中,高尿酸血症患者共943例,患病率为25.84%,男性、高龄、超重、吸烟、饮酒、高血压的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χ2=243.826、8.325、64.348、65.632、114.808、41.213,均P<0.05),HUA老年人较正常老年人血肌酐高、血尿素氮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三酰甘油高(χ2=58.126、307.161、132.119、47.70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超重、饮酒、高血压、高血尿素氮、高血肌酐、低肾小球滤过率、高三酰甘油是老年人HUA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率较高,且与不良生活方式及临床指标有关联,社区应做好老年人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及时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颈椎脊索瘤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4年11月至2018年6月手术治疗的48例颈椎脊索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8.5±15.4)岁(范围5~70岁)。统计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KPS)、术前病程、病灶位置、累及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组织学诊断方法、围手术期辅助放疗、手术切除方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信息。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规律随访患者病情变化及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颈椎脊索瘤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计算Harrell’s concordance指数(c-index)评估模型区分能力。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6±51.1)个月(范围14~228个月)。至末次随访,48例中35例复发,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0.8%,3年无复发生存率42.1%,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30.9%。单因素分析结果示组织学诊断方法(P=0.016)、围手术期辅助放疗(P=0.027)和手术切除方式(P<0.001)是颈椎脊索瘤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除方式(包膜外游离后经瘤切除或经瘤分块切除)[HR=0.209,95%CI(0.076,0.575)]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基于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累及节段、组织学诊断方法、围手术期辅助放疗和手术切除方式等因素建立预测患者术后1年、3年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760。结论穿刺活检、包膜外游离后经瘤切除术和接受辅助放疗可提高颈椎脊索瘤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患者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颈椎脊索瘤患者预后预测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5岁儿童体弱儿发病现状,探讨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从北京市妇幼二期信息系统中导出顺义区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儿童保健档案及体检信息,体检时间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通过SPSS20.0软件经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儿童发病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顺义区5岁儿童体弱儿患病率38.0%,贫血儿童患病率0.07%,营养不良率0.01%,超重及肥胖患病率17.9%;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c2=10.452,P<0.05)、出生体重(c2=52.854,P<0.05)、母亲年龄(c2=10.456,P<0.05)以及母亲文化程度(c2=18.932,P<0.05)是体弱儿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 OR=0.832,95%CI(0.738,0.938)]、出生体重[ OR=0.711,95%CI(0.600,0.842)]、母亲文化程度[ OR=0.844,95%CI(0.772,0.923)]、母亲年龄[ OR=1.211,95%CI(1.056,1.389)]是体弱儿的影响因素,母亲年龄OR值大于1,提示可能是体弱儿的危险因素。结论:顺义区5岁儿童体弱儿的发病率高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体弱儿检出率19.35%,肥胖检出率占比最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母亲高龄,文化程度低可能是其危险因素,应加大对母亲的健康宣教,提倡适龄分娩,提高母亲对于儿童营养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5岁儿童体弱儿发病现状,探讨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从北京市妇幼二期信息系统中导出顺义区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儿童保健档案及体检信息,体检时间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通过SPSS20.0软件经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儿童发病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顺义区5岁儿童体弱儿患病率38.0%,贫血儿童患病率0.07%,营养不良率0.01%,超重及肥胖患病率17.9%;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c2=10.452,P<0.05)、出生体重(c2=52.854,P<0.05)、母亲年龄(c2=10.456,P<0.05)以及母亲文化程度(c2=18.932,P<0.05)是体弱儿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 OR=0.832,95%CI(0.738,0.938)]、出生体重[ OR=0.711,95%CI(0.600,0.842)]、母亲文化程度[ OR=0.844,95%CI(0.772,0.923)]、母亲年龄[ OR=1.211,95%CI(1.056,1.389)]是体弱儿的影响因素,母亲年龄OR值大于1,提示可能是体弱儿的危险因素。结论:顺义区5岁儿童体弱儿的发病率高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体弱儿检出率19.35%,肥胖检出率占比最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母亲高龄,文化程度低可能是其危险因素,应加大对母亲的健康宣教,提倡适龄分娩,提高母亲对于儿童营养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肌少症的患病率,并探讨MH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治疗且治疗时间≥3个月的18岁以上的MHD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使用国际通用的Jamar握力器测定患者的握力,使用标准高度的座椅测量患者的椅子站立-坐下时间,评估骨骼肌强度;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患者的四肢骨骼肌量。比较MHD肌少症患者和无肌少症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H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25例MHD患者,男性68例(54.4%),年龄(59.4±14.9)岁,中位透析龄为51.0(23.5,101.0)个月,肌少症39例(31.2%)。与MHD无肌少症患者比较,MHD肌少症患者年龄、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使用α酮酸片的比例均更高,体重指数、血清CO2结合力、前白蛋白、白蛋白和规律运动的比例均更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清CO2结合力(OR=0.717,95% CI 0.576~0.892,P=0.003)、高vWF(OR=1.037,95% CI 1.016~1.058,P<0.001)以及未规律运动(OR=0.309,95%CI 0.118~0.810,P=0.017)是MH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HD患者肌少症的患病率高,低CO2结合力、高vWF和未规律运动是MH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城区社区居住老年人贫血患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城区社区居住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现场测试和血样本采集进行横断面研究;贫血判定标准采用WHO标准,问卷调查健康评价指标包括人口学资料、饮食习惯、社会经济信息、享受卫生服务的信息和健康体能状况等信息,血样本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检测。结果共调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1 947名,其中男性789名(40.5%)、女性1 158名(59.5%);1 947名调查对象中,288名老年人贫血,贫血患病率为14.79%(288/1 947),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16.35%(129/789)、女性的患病率为13.73%(159/1 158),不同性别老年人贫血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0、P=0.097)。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贫血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高(OR=1.055,P=0.000)、进食肉类食品频率越高(OR=1.353,P=0.046)、进食水果频率越低(OR=0.759,P=0.048)、同住者健康情况越差(OR=0.757,P=0.037)、BMI值越低(OR=0.905,P=0.001)和运动频率越低(OR=0.769,P=0.012)的老年人群的贫血发生的风险越高。结论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的贫血发生率较高,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老年人应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前提下减少食肉频率、增加水果的摄入量,且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老年人贫血的患病率。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我国产妇泌乳Ⅱ期启动延迟(DOL Ⅱ)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se、Cochrane Library、维普、CNKI、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DOL Ⅱ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2名研究者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并进行系统评价;符合量性分析的资料使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3项研究纳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我国产妇的DOL Ⅱ发生率为24%[95%置信区间为(18%~31%)]。主要影响因素中,产妇因素包括年龄、产次、分娩方式、身体质量指数、睡眠状况、妊娠期应激生活事件暴露、焦虑、抑郁、产后疲乏、妊娠合并症、麻醉方式、药物使用等,婴儿因素包括早产、出生体重、吸吮姿势、吸吮次数等,社会因素包括开奶时间、妊娠期母乳喂养教育等。结论我国产妇DOL Ⅱ发生率较高,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大部分因素的作用存有不同评价,与DOL Ⅱ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妇分娩前行外倒转术对剖宫产率的降低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定期产检的足月单胎臀位产妇80例为研究组,所有产妇均于分娩前进行外倒转术干预。另抽取同期行定期产检的足月单胎臀位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均实施常规处理。比较两组分娩结局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此外,对产妇分娩前外倒转术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别予以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阴道分娩率(80.00%,64/80)高于对照组(21.25%,17/80),而剖宫产率(20.00%,16/80)低于对照组(78.75%,63/80),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0.00%,0/80)低于对照组(5.00%,4/80),P<0.0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脐带长度、产次以及使用宫缩抑制剂与否均是产妇分娩前外倒转术成功的影响因素(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脐带长度、经产妇以及使用宫缩抑制剂均是产妇分娩前外倒转术成功的保护性因素(P均<0.05)。结论产妇分娩前行外倒转术在降低剖宫产率方面效果显著,且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脐带长度、经产妇以及使用宫缩抑制剂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妇分娩前外倒转术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南百岁老人糖尿病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共1 002名百岁老人纳入分析。参考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根据FPG水平和既往疾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受损组、糖尿病组。结果百岁老人年龄为(102.77±2.55)岁,女性所占比例为82.0%。共有95名百岁老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5%。共有81名百岁老人患有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为8.1%。百岁老人的FPG值为(5.12±1.44)mmol/L。43.5%的百岁老人FPG值集中在4.00~5.00 mmol/L,22.1%的百岁老人FPG值集中在5.00~6.00 mmol/L。TG升高和腹型肥胖可能与糖尿病患病风险有关。结论海南百岁老人糖代谢状况优于其他年龄人群,且未呈现性别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305例妊娠糖尿病产妇病例资料。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收集行剖宫产术的妊娠糖尿病产妇的一般资料。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305例行剖宫产术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有30例发生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为9.84%,出血量为(1 635.02±235.74)ml。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瘢痕子宫、胎盘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是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孕前BMI、瘢痕子宫、胎盘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是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