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7年~2015年3月收治的35例经影像学诊断证实的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影像资料,探究其X线检查影像资料表现。结果所有入组的35例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X线影像表现如下①腹部立位片影像提示,胃泡影呈扩大趋势且小肠气体较少者22例、具有典型“双泡征”者11例、“三泡征”者2例;②造影检查影像提示,所有14例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胃及十二指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张趋势;③钡灌肠影像显示,回盲部在右中上腹部位者14例、小肠位于右中下腹7例。结论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表现复杂多样,对其加以深入研究能够为外科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具体的解剖信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临床医疗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对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2013年2月~2015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8例临床确诊为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通过多层螺旋CT对18例病患进行扫描;对照组通过常规CT对18例病患进行扫描。对比两组CT图像表现和手术验证结果。结果观察组表现为血管漩涡征者占比100.00%(18/18),比对照组的77.78%(14/18)要高,鸟喙征者占72.22%(13/18),靶环征者占55.56%(10/18),均比对照组38.89%(7/18),22.22%(4/18)要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扭转者10例,包括肠扭转180°者1例,270°者4例,360°者5例。乙状结肠扭转者6例,包括肠扭转180°者1例,270°者1例,360°者4例。空肠扭转者2例,包括270°者1例,360°者1例。肠内疝引发肠扭转360°者1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图像以血管“漩涡征”为主要特征性表现。多在小肠好发,对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与手术定位有重要意义,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有一点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肠旋转不良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方法笔者从我院在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58例小儿肠旋转不良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通过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小儿肠旋转不良,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化方法分成两组,观察组(n=29)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组(n=29)患者通过消化道造影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中小儿肠旋转不良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82.8%(24/29),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24.1%(7/29),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肠旋转不良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临床中可以将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是严重的急腹症,需要及时诊断及早手术。文献报道彩超检查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依据它们的位置变化及有无“漩涡征”可以确诊。为了证实彩超检查对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患儿诊断价值而进行了病例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6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病例的图文资料,确定SMV与SMA的关系,部分病例同时作了消化道造影。前瞻性研究自2014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6例疑有肠旋转不良患儿临床资料。结果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36例患儿均出现典型或非典型漩涡征血彩,1例合并腹腔囊性肿块,3例伴有肠壁增厚、肠间积液。前瞻性术前彩超检查组6例SMV与SMA关系异常,其中5例有“漩涡征”。结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图像特异性强,诊断符合率高,不仅能提供诊断的直接依据,还能排除其他导致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原因,应作为MVIM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及有无漩涡征判断是否存在肠扭转,对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检查对成人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因肠旋转不良在本院就诊的50例成人患者,先后为其采取X线检查与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结果: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96%)高于X线检查(84%),灵敏度(97.96%)高于X线检查(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的特异度(100%)稍高于X线检查(54.55%)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X线检查,CT检查对成人肠旋转不良有同样显著的特异度和更显著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Ladd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收治的50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患儿行开腹Ladd手术设为开腹组,23例患儿行腹腔镜Ladd手术设为腹腔镜组。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及肠梗阻等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开腹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9±7)min、(41±9)h、(10.4±2.4)d;腹腔镜组分别为(92±13)min、(28±5)h、(6.4±1.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16.50,6.34,P〈0.05)。开腹组术后2例患儿切口感染,1例患儿术后肠梗阻;腹腔镜组未见切口感染及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全组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随访13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症状消失。结论:腹腔镜Ladd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较之开腹Ladd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作为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