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暖风机腹股沟复温法对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患者复温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暖风机足底复温法,观察组采用暖风机腹股沟复温法。分别于复温后10 min(T10)、30 min(T30)、60 min(T60)、90 min(T90)记录2组患者的膀胱温、腋温、血乳酸含量,比较2组复温时间和复温后90 min引流量。结果T10、T30、T60、T90时观察组膀胱温分别为(34.44 ± 0.98)、(35.44 ± 1.12)、(36.71 ± 1.16)、(37.60 ± 1.45)℃,腋温分别为(34.30 ± 1.85)、(35.31 ± 1.36)、(36.38 ± 1.57)、(37.28 ± 1.72)℃;对照组膀胱温分别为(34.18 ± 1.56)、(36.91 ± 1.61)、(37.70 ± 1.29)、(37.40 ± 1.10)℃,腋温分别为(34.45 ± 1.03)、(36.30 ± 1.25)、(37.70 ± 1.23)、(37.19 ± 1.31)℃;2组T10和T90时膀胱温和腋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0和T60时观察组膀胱温和腋温低于对照组(t值为5.309、4.073,P<0.01),2组膀胱温和腋温存在时间点和组间的交互效应(F值为11.768、6.030,均P<0.01)。T10、T30、T60、T90时观察组乳酸值分别为(0.68 ± 0.13)、(0.88 ± 0.20)、(0.93 ± 0.21)、(1.03 ± 0.39)mmol/L,对照组分别为(0.67 ± 0.11)、(0.92 ± 0.14)、(1.19 ± 0.14)、(1.56 ± 0.19)mmol/L,2组T10、T30时乳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60和T90时观察组乳酸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为7.276、8.640,P<0.01),2组乳酸值存在时间点和组间的交互效应(F值为36.034,P<0.01)。观察组复温后90 min引流量为(95.44 ± 15.24)ml,明显低于对照组(106.08 ± 25.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528,P<0.05)。结论暖风机腹股沟复温法可使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患者体温有效、匀速上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温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成年重度烧伤患者术后低体温复温的最佳证据。方法以"severe burn/major burn/severe degree burn"、"hypothermia/warming intervention/hypothermia/temperature/body temperature change"、"postoperative/perioperative/peri-operative/post-operative"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 Institute 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 Center Database》《PubMed》《Ovid-Medline》《BMJ Best Practice》《Web of 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以"手术/术后/术中"、"低温/低体温"、"烧伤"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8年4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成年重度烧伤患者术后低体温复温的所有证据,包括系统评价、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及与证据密切相关的原始研究。筛选文献并评价文献质量,从中提取证据并进行评价分级,总结最佳证据。结果最终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1篇系统评价、3篇指南、1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最终总结出包括体温监测部位、体温监测频率、体表加温、体内加温、复温启动、多种方法复温、设备、人员培训共8个方面的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遵循循证护理学方法,检索文献并评价,汇总证据分析和评价,获得成年重度烧伤患者术后低体温复温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施复温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复温护理对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患儿术中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患儿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8 ℃组和43 ℃组各12例,将充气加温毯分别设置为相应的温度于术中主动脉开放后对患儿进行复温护理。记录2组患儿月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术后住院天数等一般情况,分别于患儿入手术室时(T0)、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阻断前(T2)、深低温停循环前(T3)、开始复温(T4)、肛温至30 ℃(T5)、肛温至33℃(T6)、肛温至35℃(T7)、体外循环停机前(T8)、手术结束时(T9)10个时间点抽取0.5 ml动脉血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血乳酸的含量,并于T0、T1、T3、T8及T9时间点记录患儿体温。结果在T0、T1、T3、T8及T9时间点,2组间患儿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 ℃组和43 ℃组组内各时间体温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F值为5 172.087和3 535.935,P<0.01)。在T0~T9时间点,38 ℃组和43 ℃组患儿体内PAF、NSE和乳酸含量均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P<0.01)。43 ℃组患儿在T8、T9时PAF含量分别为(20.34 ± 4.70)、(25.46 ± 7.75)μg/L,低于38 ℃组患儿的(25.20 ± 3.80)、(34.97 ± 8.5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7.769,P=0.011;F值为8.193,P=0.009)。43 ℃组患儿在T8、T9时NSE含量分别为(22.13 ± 5.13)、(28.15 ± 7.90)μg/L,低于38 ℃组患儿的(26.92 ± 3.89)、(36.57 ± 8.9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656,P=0.017;F值为6.012,P=0.023)。43 ℃组患儿在T4~T9时血乳酸含量分别为(2.77 ± 0.70)、(2.93 ± 0.69)、(3.13 ± 0.77)、(3.39 ± 0.64)、(3.77 ± 0.86)、(3.83 ± 0.62)mmol/L,低于38 ℃组患儿的(3.57 ± 0.87)、(3.82 ± 0.80)、(4.35 ± 0.89)、(4.60 ± 0.95)、(4.79 ± 0.94)、(4.92 ± 0.9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125~11.551,P值为0.022~0.003)。结论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尽管实施38 ℃和43 ℃的体温护理均能保证患儿术中复温阶段体温平稳上升,但采用43 ℃进行复温护理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内PAF和NSE含量产生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乳酸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充气式保温毯下肢大血管复温对乳腺癌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手术室行乳腺癌根治术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将充气式保温毯覆盖双侧髂前上棘连线至双足,试验组将保温毯覆盖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至双膝连线之间。分别于麻醉前(T0)及麻醉诱导后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和术终(T5)时记录2组患者鼻咽温、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同时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T0和T1时2组患者鼻咽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试验组鼻咽温分别为(36.41 ± 0.61)、(36.37 ± 0.76)、(36.20 ± 0.94)、(36.15 ± 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05 ± 0.73)、(35.84 ± 0.76)、(35.60 ± 0.59)、(35.57 ± 0.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762~3.970,P<0.01)。术后试验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9.43 ± 1.51)、(32.49 ± 3.69)、(13.33 ± 2.23)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8 ± 1.81)、(34.36 ± 4.14)、(15.38 ± 2.43)s,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58 ± 0.83)g/L、(199.11 ± 20.31)×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5 ± 0.43)g/L、(176.45 ± 16.41)×109/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45~6.319,P<0.05或0.01)。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及低体温、寒战发生率分别为(279.56 ± 46.03)ml、5.66%(3/53)、16.33%(8/5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18.66 ± 74.47)ml、18.87%(10/53)、33.96%(18/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51,χ2值为4.296、4.169,均P<0.01或0.05)。结论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充气式保温毯下肢大血管复温法,能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和减少术中出血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灸仪在温通经络上疗效,我院于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不同部位身体疼痛患者中,从中选择了 9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 47例,后者接受推拿治疗,前者采用温灸仪治疗,分析比较二者治疗后的总体情况。结果:与对照组 72.34%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49%明显较高,差异较为明显( P< 0.05);治疗前,两组的 ISOA评分比较,差异较小( 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不适评分分别为( 1.21±0.78)分、( 2.48±0.99)分,步行距离评分分别为( 2.15±1.04)分、( 3.15±1.22)分,日常运动痛评分分别为( 0.95±0.48)分、( 1.13±0.64)分,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结论:温灸仪治疗身体疼痛的疗效显著,能够达到温通经络的目的,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复阳”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并与未“复阳”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20年2―4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和泉州市定点治疗医院收治的98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43例,年龄15~83岁,中位年龄为57.5岁,均为普通型,其中20例伴有基础疾病。98例中15例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后复查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并根据核酸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新冠病毒“复阳”组与未“复阳”组,“复阳”组男10例,女5例;非“复阳”组男45例,女38例,性别无统计学差异(χ²=0.800,P=0.371);“复阳”组平均年龄为(57±21)岁,未“复阳”组为(53±17)岁;“复阳”组中8例伴有基础疾病,未“复阳”组12例。检测2组的血常规、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ESR、B型钠尿肽(BNP)、生化全套、新冠病毒 IgG和IgM抗体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1)98例患者出院后2周内有15例(15.3%)患者病毒核酸检测“复阳”。(2)“复阳”患者均在定点隔离场所复查病毒核酸阳性后再次入院治疗,自觉症状轻微,其中5例发热,6例咳嗽,5例咳痰,2例稍感气促。症状出现在出院后平均(5.7±2.8) d。(3)“复阳”患者PCT(均<0.05 μg/L)均正常。“复阳”组BNP为(151±171) ng/L,稍高于“复阳”组的(63±78)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7,P=0.000)。“复阳”组与未“复阳”组白细胞计数[(6.17±2.45)和(6.04±2.41)×109/L]、淋巴细胞计数[(1.59±0.52)和(1.32±0.64)×109/L]、CRP[(12.54±28.20)和(21.74±25.63)mg/L]、ESR[(31.07±28.72)和(34.10±22.16)mm/1 h]、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24.73±9.15)和(30.24±23.20)U/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22.60±12.82)和(36.47±34.12)U/L]、乳酸脱氢酶[(268±208)和(270±164)U/L]、D-二聚体[(0.60±0.50)和(0.84±0.98)μg/L]、铁蛋白[(294±195)和(395±319)μg/L]、IL-6[(9.17±6.42)和(14.28±17.74)ng/L]、尿素氮[(5.77±2.66)和(4.74±2.81)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复阳”组再次入院时胸部CT表现为磨玻璃影、渗出性或实变病灶,少数出现纤维化。(5)“复阳”患者在定点医院密切观察期间均未发现引起二代病例。结论“复阳”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活动性病灶,不排除仍存在病毒复制的可能性,但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可能仍处于病情恢复期,未发现具有传染性的证据。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外源性胆绿素对氧糖缺失-复氧复糖损伤PC12细胞Lita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PC12细胞以1×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培养3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对照组(C组)、氧糖缺失-复氧复糖组(OGD/R组)和胆绿素组(BV组)。C组37 ℃培养箱(95%空气+5%CO2)中培养6 h;采用无糖培养基,37 ℃培养箱(95%N2+5%CO2)中培养2 h后将培养基更换为正常培养基,37 ℃培养箱(95%空气+5%CO2)继续培养的方法制备PC12细胞氧糖缺失-复氧复糖模型,BV组于复氧复糖即刻加入2 μg/ml胆绿素孵育。于复氧复糖6 h时每组随机取6孔,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Litaf及其mRNA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TNF-α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OGD/R组Litaf及其mRNA表达上调,上清液TNF-α浓度升高(P<0.05);与OGD/R组比较,BV组Litaf及其mRNA表达下调,上清液TNF-α浓度降低(P<0.05)。结论外源性胆绿素减轻PC12细胞氧糖缺失-复氧复糖损伤的机制与抑制Litaf表达上调,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hsa_circ_0025853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OGD/R)中的作用。方法传代培养SK-N-SH细胞至对数生长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40):对照组(C组)、OGD/R组、hsa_circ_0025853过表达组(E组)和hsa_circ_0025853过表达阴性对照组(EV组)。C组细胞在37 ℃、5%CO2正常条件下培养,OGD/R组细胞铺于6孔板或96孔板待完全贴壁后氧糖剥夺16 h后复糖复氧。E组和EV组分别转染hsa_circ_0025853过表达载体或hsa_circ_0025853过表达阴性对照载体后制备OGD/R模型。于复糖复氧4和12 h时,采用qPCR法检测hsa_circ_0025853、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Drp1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C组比较,OGD/R组复糖复氧后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Drp1及其mRNA表达上调,hsa_circ_0025853表达下调(P<0.05);与OGD/R组或EV组比较,E组复糖复氧后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Drp1表达下调,hsa_circ_0025853表达上调(P<0.05),Drp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a_circ_0025853表达下调可促进Drp1表达上调,诱发细胞凋亡,参与SK-N-SH细胞OGD/R的发生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温经汤在妇科经、孕等病中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应用体会。方法;针对不孕症、崩漏、闭经、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证,以温经汤为主,根据不同的病情加味辨证治疗。结果:临床辨证准确,用之得法,随症加减,均收到满意疗效。结论:温经汤的确具有明显的温经、散寒、祛瘀、养血、活血、生血、止血、养阴润燥之功,在妇科病的临床治疗中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灸仪治疗肥胖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8月期间收治的单纯性肥胖患者中,从中选择了 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 46例, 后者接受常规治疗,前者接受温灸仪治疗,分析比较二者治疗后的总体情况。结果:对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为89.13%,对照组为 71.74%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观察组患者的 BMI、 WC、腰臀比、脂肪率分别为( 25.36±1.88) kg/m2、( 86.52±3.21) cm、( 0.81±0.11)、( 30.02±2.56)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27.89±2.31) kg/m2、( 0.94±0.13)、( 33.04±3.15) %,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 结论:温灸仪与传统的艾灸之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效果显著,且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温针灸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针灸结合具有明显的即刻镇痛作用和持久镇痛作用。常用于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分析了温针灸与镇痛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温针灸对急慢性疼痛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以“温针灸;温针灸;针柄灸;烧伤针柄;疼痛;镇痛”为关键词,检索 CNKI 、 VIP 、 Wanfang 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分析。与针刺、西医等治疗方法相比,单纯温针可在多系统发挥镇痛作用,优于普通针刺和西医。与药物及手法治疗相比,温针灸配合药物及手法治疗的镇痛作用增强,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增强。温针灸具有整体调节作用,对多系统疼痛起到有效的镇痛作用,缩短了治疗时间,是疼痛治疗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