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温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8
/ 4

中医论温疫

罗绍杰

成都铁路局 四川 成都 400030

温疫是疫疠中因热毒致病之总称,疫者急性传染病,疠者性恶而毒也。无毒不成疫,常又称疫毒。疫疠即恶、急性传染病,凡急、烈性传染病均属疫疠。温者热,温病即发热病。温性升散,疫毒经温性的升散、流传,则为瘟疫。瘟疫是以发热为主的急性传染病的通称。常见的瘟疫有鼠疫、非典、流感、新冠肺炎、大头温、烂喉痧(猩红热)、疟疾、霍乱等。

世间一切有生之物,为了生存和发展,都会无孔不入地奋力寻求出路。病毒是微生物,也会无孔不入地奋力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出路,单凭预防可谓防不胜防。必须充实实力,抗击外犯,并拥有抗击的神器和制裁的策略。

今(2020)年初,疫疠(新冠肺炎)来袭时,人们惊慌失措,崇尚西方医学,结果于事无补。还赖中医药阻止疫情。全世界百日内数万生命的消亡,责于不信不懂中医药。温病广速传播,必是疫疠来袭。中国古时遭遇灾害时,历来有广泛施粥、施药救治国民的先例。古法可今用,亦可为洋用。无论什么科学,在人类生命受到威胁时,能及时解救才是实际科学。

中医学是中国祖先根据自然科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历经4千多年的发展,比西方医学更早、更深地掌握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由于追求新颖、时尚和盈利,而忽视了中医药几千年来消除疾病、抗疫救民的独特方略。

人体在深冬时节如被寒邪浸袭未解,寒邪外束,阳气闭郁而化热,到春初时节阳气升发,又是风邪犯表之季,风性善行助长,数变易依附,风邪与化热之阳气为伍必发春温(现又谓之流感)等瘟疫。所以瘟疫多发于冬春相交时节。

清代叶天士以卫、气、营、血为温病辨证纲领,说明温病浸害人体由表及里的传变规律,和受害深浅的病理证状。“内经”把人体从咽喉至二阴的部位,根据内脏的不同功能,划分为三个部位。从咽喉至胃之上口的胸膈部位,称为上焦,它包括心、肺等脏器;从胃上口至胃下口的上腹部位,是为中焦,它包括脾、胃等脏器;由胃下口至二阴的少腹部位是为下焦,它包括肾、膀胱等。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三焦所属脏器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从而作为辨证治疗的依据,以与卫、气、营、血相辅而行。

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候

“卫”作用于肌表,有充养皮肤司开合等作用。“卫分”主指肺脏有关部分,也称肺卫。肺呼吸空气,主皮毛,主开合。人体卫外功能主要靠肺卫之气充足,才能有力掌控皮毛之孔的开合,阻止邪气浸犯人体。肺卫受害,正气与邪气相搏日久则乏力,耗伤了肺之阴津而致干咳,少痰、咽干痛,寒邪犯表则畏寒。

(2)气分证

温热之邪袭于卫分不得外解,必内传入“气分”。气分指皮毛以内的肌肉、胸膈、肺脏和脾胃。“气分”受伤必现身热、口渴、咳嗽、气喘、等肺脏病证;热邪内扰胸膈,气机不畅,则见胸中烦闷、懊怀不安等证;热郁少阳胆经和三焦,则见时寒时热,口苦胁痛、脘痞恶心等证;热聚胃腑,腑气不通,则见潮热便秘,腹满硬痛、苔黄焦、脉象沉实等证。这些都是病在气分。此外,湿热郁阻中焦,证见身热不扬、脘痞泛恶、身重肢倦、苔腻脉缓等足太阴的病变,亦属气分范围。

(3)营分证

在气分的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故营分证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邪热人营,真阴被劫,故身热灼手,入夜尤甚,口干反不甚渴,脉细数。由于“心主血属营”,所以邪入营分最易引直心包病变,而邪在心包又每多伴有营分见证。所以一般把心包证归属于营分范围。邪入心包多呈现神昏谵主或昏惯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等证。

血分证    

热邪深入血分,除了具有严重的营分见证以外,一般多有吐血、便血、溲血,斑疹透露,舌色深绛,甚至躁扰发狂等证。这是因为热邪迫血妄行,心神被扰所致。如热邪亢盛,引动肝风,则见厥证。热伤真阴,则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齿黑舌焦等证;

三焦辨证

(1)上焦病候:上焦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实际上就是包括了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和热壅肺经气分两类证候。邪入心包多呈现神昏谵主或昏惯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等证。由于“心主血属营”,所以邪入营分最易引直心包病变;而邪在心包又每多伴有营分见证。所以一般把心包证归属于营分范围。

(2)中焦病候  中焦主要是脾胃的病变,胃为阳土主燥,脾为阴土主湿,邪入中焦如从燥化,则出现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秘、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起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潮热等热实证状。这与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以及“卫、气、营、血”分证所指的部分气分证状,实际是同一病变。邪传中焦如从湿化,则见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头蒙如裹、身重肢倦、苔腻脉缓等湿郁太阴脾经的证状。

(3)下焦病候 下焦主要是指肝、肾的病变,温病传入下焦,每至阴枯液涸而为邪少虚多之证。如见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脉虚、神倦、或心烦不寐等肾阴欲竭、阴虚阳亢的证状等水不函木,阴虚动风证状的,是属足厥阴证候。由于下焦病变多属阴精亏损,所以一般把它归类在血分的范围。

辨证论治

辨证,即用望、闻、问、切的四种诊法,从不同角度来诊查、辨别症状。从症状中分析出阴、阳、寒、热属性,表、里浅深,虚、实衰盛,从而确立治疗方案。

中医的论治法,就是根据辨明的症状,针对症状选择药、方,对症下药。对症下药的原则是:在表汗之,在里清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毒者解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如寒、热在体表,就用解表发汗的麻黄、桂枝,薄荷之类药将体表的寒热以出汗的方法驱除。热入体内用清热泻火的石膏、知母类药将里热清解。阳热在高者用磁石、龙骨之类药抑制浮阳。阳气下陷者用麸炒升麻、少量柴胡、枳实之类药升举。热毒用银花、连翘、板兰根之类药解之。寒者用桂皮、生姜、胡交之类温性药。高热症用水牛角、羚角、生地等寒凉性药降之。气虚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血虚用当归熟地等补血,阴虚用麦冬、黄精、百合等滋养阴津。阳虚用海狗肾、鹿茸、锁阳之类补肾壮阳。饮食停滞,热集等实症用大黄等药泻之。达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保持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从而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用药的剂量须根据症侯的轻重灵活配伍,只要认清了证候,攻邪之法必须稳、准、狠,争取速战决胜,断绝疫邪漫延。能迅速治疗温疫的药只有中药汤剂,在服下汤药后四小时内均可见效。廿年前吾18岁儿子发热昏迷,送院急救时已40度上,面红、舌黑、神昏谵语,手脚舞动。输液6小时无果,主治医师(是朋友)叹气摇头通知病危。心疼不甘,情急之际,背着医师以两倍剂量的中药煎汤准备灌服。药到他口边,没想到昏迷的人竞狂饮一大盅。陪伴按手脚的家人惊喜不定,1小时后便见他体温下降,面唇色渐渐退下,而后谵语、手脚停,吾和家人心渐落下。沉睡2小时苏醒后便不愿在医院回家了。第年17岁干女儿,呕吐一周,饮食不进,医院下病危,其母痛哭转院,求吾相助。触脉便知其肝强脾弱,建议其服中药。煎好药,她说难服,我说:喝不喝中药取决你珍不措珍生命。免强喝下药不现呕吐,我说受药就能好。二小时后觉饥饿想食,一碗菜稀饭下肚,病去复苏,再服一剂抑肝健胃药而痊愈。仅此两例,可证实中医药救治急病的准确,迅速性。

中药广泛,种类齐全,功效全面,应急速成,疗效确切。可谓克制温疫举世无双。世间一切动物及生物均依赖植物生存,没有植物,一切动物及生物必灭绝。植物供养动物及生物(包括微生物),也克制动物及生物。中草药多是植物,所以能克制微生物(病毒),消除温疫。只要精通中医药,完全能够控制疫疠。

中医注重“对症下药”,意在“有的放矢”,除病消灾。即用适应的中药,消除疾病存在的症状。症状消除了,疾病也就没有了。

西医的抗生素药、抗病毒药、激素药等,需能抗击抑制病毒,但其量微力散,攻力不足,且敌友不分,后盾无源。因其是人为化学合成,缺乏自然生物的灵活性,故有杀敌伤友之弊,造成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局势。若在敌强我弱之际,敌人还没杀完,早把自己损尽。何能抗击病毒?怎能保全生命?因此,抗击温疫非中药不行。

常见温病症冶

鼠疫证治

鼠疫临床主要症状: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肺部特殊炎症等。

证候分析:正邪剧争则高热,热入气分可致淋巴结肿痛,热重使血液妄行溢出脉络故出血,热邪伤肺则发炎症。

症治:症为热邪伤及肌肤脉络和肺腑。治宣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银花10克、连翘15克、板兰根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侧柏叶克15、大蓟15克、棕榈炭15克、麦冬3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非典证治

非典临床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少部分患者出现咽痛。严重者可出现胸闷,气促,甚至呼吸困难。)乏力,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部分患者出现等消化道症状。

证候分析:1、外邪袭犯肺卫,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正气与邪气相搏日久则乏力,耗伤肺阴而致干咳,少痰、咽干痛。2、寒邪袭犯肺卫,则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

证候1的症治:发热、干咳,少痰、咽干痛,是外邪犯肺,耗伤了肺阴。治益宣肺清热润肺阴。方用杏仁10克、荆芥穗15克、宣肺解表邪。薄荷20克(后下勿久煎)升麻15克、大力子20克,清热解毒。葛根30克、天冬20克、泡参20克,滋润肺阴。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证候2的症治: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者属寒邪袭表。治益宣肺祛寒。方用麻黄10克、桂枝20克、杏仁10克、羌活15克、甘草5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流感证治

流感临床主要症状:流感的临床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有酸痛,身体乏力、不思饮食,常有咽喉痛、干咳,剧烈咳嗽、腹痛、腹泻等等多种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流感是病毒感染所致,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流感病毒易感染各种人群中,传播迅速,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

证候分析:头痛、鼻塞、流涕,肌肉关节酸痛是风寒袭表。发热,咽喉痛、干咳,或剧烈咳嗽,是燥热伤肺。治益解表寒,清肺滋阴。方用麻黄10克、桂枝20克、防风15克、白芷15克、辛荑15克、杏仁10克,宣肺解表,抑制流感。石膏20克、大力子20克、清肺解毒。葛根30克、天冬20克、泡参20克,滋润肺阴。

附:禽流感

禽流感症状: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或兼鼻塞、流涕、咽痛等。禽流感的症状与流感无异,只是病源和传播途径不同,治法同于流感。

新冠肺炎证治

新冠肺炎临床主要症状:大部分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少部分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极少部分患者在一周后会迅速进展为重型肺炎,出现呼吸困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出凝血功能障碍等等。

证因:温邪致发热,病邪侵入卫分(脏腑)则乏力,侵入肺脏致肺燥则干咳。恶心呕吐由痰湿所致,腹痛腹胀因食积气滞而成,腹泻源于寒、暑湿。

治法:益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用银花10克、连翘15克、板兰根15克,解热毒。杏仁10克、荆芥15克、薄荷15克、(后下勿久煎)宣肺发汗解表热。北沙参3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天冬20克、栀子15克、芦根15克,润肺清热。前胡15克、甘草5克,止咳。若兼恶心呕吐者加藿香20克、法夏15克、生姜20克。腹痛、腹胀加苍术15克、白术20克、厚朴2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重型肺炎症状属热入营血,当以滋阴凉血解毒退热为首。方用加味抽薪饮: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兰根15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丹皮20克、赤芍20克、莲心20克、麦冬20克、石菖卜10克、水牛角茹2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大头温证治

大头温又名大头风,由热毒入侵肺胃而发。以头面红肿、咽喉肿痛为特征,严重者可见耳聋、口噤、神昏谵妄等危象。治宜解热毒清肺胃。方用头瘟汤: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兰根20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玄参20克、升麻20克、射干15克、甘草1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严重见口噤、神昏谵妄神昏者参热入心营论治。方用加味抽薪饮: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兰根15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丹皮20克、赤芍20克、莲心20克、麦冬20克、石菖卜10克、水牛角茹2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烂喉痧(猩红热)证治

猩红热多发于冬春季。由吸受疫毒与肺胃蕴热相蒸而发。以咽喉肿痛腐烂、肌肤发红疹为特征,且易传染。治宜解毒凉血泻肺胃。方用喉痧饮:银花15克、连翘20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板兰根30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丹皮20克、赤芍15克、射干15克、山豆根15克、甘草1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疟疾证治

疟疾俗称打摆子。以寒战、壮热交替,定时发止为特征。多见于夏秋季。由感受疟邪瘴毒,兼受风寒暑湿之邪,伏于半表半里,正邪交争而致。邪气出入于卫营之间,出与卫阳争则热,入与营阴争则寒,邪气伏藏时则寒热休止。邪聚阳分病浅、发作日早,邪聚阴分病深、发作日则迟。故有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的不同。据其发作次数的多少、轻重,分为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和劳疟。  

一、正疟

证见寒战壮热定时休作,发作前先呵欠乏力,继而寒战,寒止则壮热起,面热头痛,口渴引饮,终则汗出热退。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治宜和解达邪。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克、黄芩15克、法夏10克、人参20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常山8克、草果10克、马鞭草15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温疟

1、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骨节酸痛,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疏表。方用白虎加汤桂枝汤:石膏20克、知母20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麻黄5克、桂枝1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2、但热不寒,骨节不酸痛者,宜清热养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石膏20克、知母20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人参3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3、邪热逗留耗损阴液,见口干心烦者,宜滋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青蒿20克、鳖甲珠20、生地30克、知母15克、丹皮20克、麦冬2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4、湿热偏重、兼见胸闷泛恶者,宜青热化湿。方用芩蒿清胆汤:黄芩10克、青蒿15克、竹茹15克、法夏10克、猪苓20克、枳壳15克、陈皮15克、滑石2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5、兼见神昏者宜清热开窍。方用莲心菖蒲饮:莲心15克、连翘心15克、石菖蒲15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栀子2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谈竹叶15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三、寒疟

证见但寒不热或寒多热少,胸胁痞满,神疲肢倦,舌淡、苔腻、脉弦迟。治宜辛温达邪。方用柴胡姜桂汤加减:柴胡15克、炮姜20克、桂枝20克、草果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四、瘴疟

1、热瘴:证见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便秘尿赤,甚或神昏谵语。舌红降或黑垢,脉洪数。治宜辟秽除瘴,清热生津。方用清瘴汤:青蒿10克、柴胡15克、茯苓20克、知母15克、陈皮15克、法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枳实15克、常山8克、竹茹10克、木通15克、人参20克、麦冬2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如神昏谵语者,用紫金丹加减:石膏20克、磁石20克、滑石20克、羚角粉5克分四次兑服、沉香5克、玄参20克、升麻15克、菖蒲10克、生地20克、连翘心20克、甘草1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2、冷瘴:寒甚热微或不热,或见痰多神昏。苔白厚腻,脉弦或兼滑。治宜芳香化浊,辟秽理气。方用正气散加减:藿香15克、佩兰15克、草果10克、槟榔10克、陈皮15克、法夏15克、干姜15克、苍术15克、厚朴15克、菖蒲15克、安息香3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五、劳疟

1、久疟反复,遇劳即发,寒热具轻,食少体倦、黄瘦。舌淡苔少、脉弱。治宜扶正养气,调和营卫。方用何人饮加减:制首乌30克、人参20克、当归20克、陈皮15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草果10克、柴胡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2、食少痰多,气少体倦者,宜补气健脾除湿。方用四普饮加减:人参20克、白术20克、炙甘草10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法夏15克、常山8克、草果10克、乌梅15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3、疟母:久病致气、血、痰凝集胁下或腹腔,成症瘕积聚。治宜软坚消痞。方用鳖甲煎加减:鳖甲(炒炮)50克、柴胡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元胡20克、法夏15克、香附子20克、川芎10克、当归20克、地鳖10克焙干为末分四次吞服、大黄10克、芍药2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霍乱证治

霍乱症传染性极强,多以水食传播,发病急。多见于夏末秋初。由感受疫毒秽气、或饮食不洁、邪犯胃肠而致。以上吐下泻,脘腹急痛为特征。其症有寒性、热性、和干性的区别,治疗各异。《本草经疏》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者,脾胃病也,夏月暑湿饮食之邪,伤于脾胃则挥霍缭乱,上吐下泻,甚则肝木乘脾,而筋为之转也。

一、寒霍乱

证见吐泻暴作,先下稀便、继而泄水,不臭。吐物如淘米水,胸膈满闷、四肢清冷或兼脚转筋。苔白腻,脉沉弱。治宜温中散寒、芳香化浊。方用加减藿香正气汤:藿香30克、砂仁15克、苍术15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白芷10克、苏叶15克、法夏15克、厚朴15克、陈皮15克、桂皮15克、炮姜20克、甘草10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脚转筋者加木瓜30克、蚕砂20克。

二、热霍乱

证见起病急,吐泻交作、腹绞痛,发热口渴、心烦、胸腹闷胀,吐下物腐臭。尿黄短,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化湿,辟秽泄浊。  方用燃照汤加减:焦栀子15克、黄芩15克、滑石30克、豆鼓20克、佩兰20克、厚朴15克、法夏10克、白蔻10克、甘草5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四肢酸楚脚转筋者,加蚕砂20克、木瓜30克。

三、干霍乱

证见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绞痛、心闷烦躁,甚则面青肢厥昏倒,头出大汗。脉沉伏。治宜辟浊解秽,通窍宣壅。方用加减玉枢丹子:木瓜30克、大戟5克、郁李仁15克、藿香20克、茯神20克、五倍子10克、菖蒲10克、白芍20克、竹茹15克、法夏15克。水煎,分四至六次温服。

用量说明:文中所载用药量均为成人用量。婴幼儿用五分之一,三至五岁用四分之,五至十岁用三分之一,十至十五岁及虚弱者用三分之二。

服药方法:宜在进食前后半小时,重症急病不拘时,根据病情可一日数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