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进行观察,并对其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因素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在所有新生儿中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占比16.7%,其关键原因与输液外渗、纸胶粘贴、抓擦伤、呼吸机管路压伤、尿布皮炎等因素有关系。结论在临床中要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就要对其可能诱发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从而控制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综合ICU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并且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本研究所有的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6年1月到2017年9月综合ICU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者,本研究选择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并且研究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分析能够得出,导致综合ICU患者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胶布。除此以外主要因素的排序分别为眼睛保护膜、监护设备、皮肤消毒剂等。对于所有患者配合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指导,所有患者均得到恢复,而且恢复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选择采用自制的满意度量表进行评分,为(90.5±4.4)分。结论在综合ICU护理干预过程当中正确的对于胶布进行选择和使用,做好眼睛保护膜、监护设备以及皮肤消毒剂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对于护理操作的流程进行规范,能够有效的预防患者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可以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综合ICU 医源性皮肤损伤 原因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科学探讨并综合分析住院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对有可能损伤皮肤的护理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方法在2014年1月-2014年10月搜集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患者临床资料600例.随机分配为常规护理组以及预见性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有300例,接受一般的常规治疗方法;预见性护理组也为300例,在接受常规性的护理干预方法基础上,针对新生儿患者皮肤损伤的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果300例常规护理组的皮肤损伤率与300例预见性护理组相比发生的概率有明显差异(300例常规护理组明显高于预见性护理组);常规护理组的投诉概率也比预见性护理组高,数据差异比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方法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关键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预见性护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89-01

  • 标签:
  • 简介:【摘要】医源性儿童皮肤损伤是指由医院环境中的因素,如医疗器械、手术、药物、职业暴露等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皮肤损伤。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医源性儿童皮肤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提高儿童患者护理安全,从而改善儿童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医源性皮肤损伤 儿童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对住院老年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本院老年科收治的老年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常规皮肤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观察并比较两组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    结果:在实施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后,观察组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 住院 老年 医源性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根据临床资料,针对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原因有锐器伤、压伤、敷贴黏贴或撕脱伤、药液外渗引起的皮肤损伤等。防范措施加强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好皮肤护理评估;输液时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针头有无脱落、有无外渗等,及时给予处理;进行备皮操作规范化培训;加强仪器使用前的培训,指出潜在的隐患,告知护士,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物品、管道等规范管理,防止硌伤;使用绑、夹功能的护理用具时,应及时松绑、换位;因病情需要固定体位的患儿,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可采取按摩、加纱布垫等措施。

  • 标签: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原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品管圈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11月所收治的 126例入院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每组例数均为 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管理基础上增加品管圈活动。管理后,对比两组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发生烫伤占比为 4.76%,发生皮肤撕脱伤占比为 1.59%,发生药物外渗占比为 1.59%,皮肤损伤率为 7.9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皮肤损伤率的 20.63%,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率,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皮肤损伤行为进行预见性判断,采取防范措施,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住院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品管圈 皮肤损伤 发生率
  • 简介:摘要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所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与原发病无关1。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NICU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住院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问题,总结分析重症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及实施对策。

  • 标签: 医源性皮肤损伤 原因 对策 重症新生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效果。 方法 :我院在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 期间于 NICU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抽取在此期间出生的新生儿 34 例,另外在抽取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期间接受常规护理的新生儿 34 例,总计 68 例新生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 :在接受相应的护理后,实验组新生儿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概率明显较低,其家属满意率也明显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新生儿 风险事件 医源性皮肤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预警监控管理在具有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和高危环节特征的新生儿中的皮肤损伤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中,1157例具有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及高危环节特征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6~12月入院的557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对患儿采取医源性皮肤损伤普遍预防;将2015年1~6月入院的600例患儿纳入观察组,除进行医源性皮肤损伤普遍预防外,还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监控表》及"医源性皮肤损伤记录单",对容易发生或已经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进行重点预警监控和防治。分析两组不同出生体重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及主要类型发生率差异。两组患儿性别构成比、胎龄构成比及出生体重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与患儿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对照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93.3%)分别较正常出生体重儿(25.9%)、低出生体重儿(29.6%)及极低出生体重儿(55.9%)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68、25.02、7.69,P=0.000、0.000、0.006)。2观察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71.4%)分别较正常出生体重儿(19.6%)、低出生体重儿(15.2%)及极低出生体重儿(29.7%)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23.57、7.82,P=0.000、0.000、0.005)。3两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主要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药物外渗伤、尿布皮炎、鼻塞式氧疗所致压伤及黏贴伤;观察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21.2%)、药物外渗伤发生率(6.5%)及黏贴伤�

  • 标签: 高危人群 高危环节 医原性疾病 皮肤病损 婴儿 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有效降低危重症新生儿产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名危重症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的40名患者采取常规性的护理干预方式,而对观察组的40名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方式,对照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对照组的患者护理效果非常好的有18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20例;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效果非常好的有37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1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个小组之间比较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对危重症新生儿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诊疗,可以有效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采用。

  • 标签: 危重症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预见性干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专案在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至8月收治的240例新生儿按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护理专案。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专案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专案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专案在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9年 1月至 8月收治的 240例新生儿按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 12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护理专案。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专案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专案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预见性护理在危重症新生儿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8月~2022年3月我院新生儿儿科接诊的290例早产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145例。对参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早产儿给予危重症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及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危重新症生儿中应用预见性护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家属投诉率,还可以减少患儿在护理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几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医源性皮肤损伤 预见性护理 危重症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新生儿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预防中的应用。  方法:于2022年6月在本院新生儿科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分别在实施前后随机抽取新生儿各50例,观察并比较实施前后新生儿住院期间医用黏胶性皮肤损伤、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损伤、药液外渗、摩擦及抓伤等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   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新生儿住院期间医用黏胶性皮肤损伤、医疗器械压力性皮肤损伤、药液外渗、摩擦及抓伤等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新生儿监护室,有效预防并减少了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对保证患儿安全、提高新生儿科护理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出生的新生儿(2022年5月-2023年5月)选取其中符合标准的80例进行对比,按照不同护理干预分成常规护理对照组以及预见性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组新生儿在医源性皮肤损伤中起到的效果。结果:在效果观察中,观察组明显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概率低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的使用,可有效提高新生儿临床医源性皮肤损伤治疗效果,将其发生概率减少,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所以该种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出生的新生儿(2022年5月-2023年5月)选取其中符合标准的80例进行对比,按照不同护理干预分成常规护理对照组以及预见性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组新生儿在医源性皮肤损伤中起到的效果。结果:在效果观察中,观察组明显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概率低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的使用,可有效提高新生儿临床医源性皮肤损伤治疗效果,将其发生概率减少,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所以该种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