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人民医院 邮编:211700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出生的新生儿(2022年5月-2023年5月)选取其中符合标准的80例进行对比,按照不同护理干预分成常规护理对照组以及预见性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组新生儿在医源性皮肤损伤中起到的效果。结果:在效果观察中,观察组明显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概率低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的使用,可有效提高新生儿临床医源性皮肤损伤治疗效果,将其发生概率减少,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所以该种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
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新生儿在医疗操作不当或者器械故障所产生的皮肤损伤,和患儿自身并无关联性。新生儿在出生的时候,其身体皮肤呈现薄嫩的状态,所以在治疗或者护理期间,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从而对其血管形成伤害[1]。新生儿在护理干预下,会出现常见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现象,其中包含输液过程中的液体外渗,以及划伤、压伤、烫伤等。临床为了有效控制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产生,需根据新生儿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计划和干预对策[2]。基于此,本文选择部分医源性皮肤损伤儿童进行分析,对其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阐述。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研究本体,从中选出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新生儿进行对比,按照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将选取的80例新生儿分成两组,对照组中儿童胎龄在30-40周,平均胎龄(35.01±3.27)周,其中男21例,女19例,观察组中胎龄是31-41周,平均(36.01±3.44)周,男女比例是23:17例,两组资料中未发现对比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对新生儿情况进行观察。预见性护理则是根据医源性皮肤损伤风险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在护理中需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其中包含理论和实践内容,后根据护理人员的能力上岗进行护理干预,增强护理干预措施的综合能力,同时规范操作,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预防护理人员在干预期间因自身原因导致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现象。其次是对医用粘胶损伤进行预防,主要因素是胶布受热之后,会增强其粘性,在暴力动作撕胶布的情况下,会产生皮肤损伤,所以该种因素的危害性需要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输液中还需要将外渗现象进行预防,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置管技术,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应减少反复穿刺,新生儿血管相对较细,所以在输液过程中,应选择较粗的血管进行输液,避免出现输液外渗现象,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刺激新生儿血管。
1.3观察指标
分析不同护理干预下,新生儿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概率,主要是根据医源性皮肤损伤数量进行统计,其中包含摩擦伤、粘贴伤、压伤等损伤。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采用的是计数(百分比)进行X2组间检验,出现统计学意义使用的是P<0.05。
2结果
在分析中发现,观察组新生儿在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之后,其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
表1两组新生儿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概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摩擦伤 | 粘贴伤 | 压伤 | 发生率 |
观察组 | 40 | 1(2.50) | 0(0.00) | 0(0.00) | 1(2.50) |
对照组 | 40 | 2(5.00) | 4(10.00) | 1(2.50) | 7(17.50) |
X2值 | 5.000 | ||||
P值 | 0.025 |
3讨论
新生儿在出生之后,由于身体需要缓慢发育,其表皮角化层相对较为薄弱,容易产生脱皮现象,并且基底膜属性较弱,无法积极有效地发挥出皮肤的屏障作用和作用,所以导致新生儿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产生医源性皮肤损伤[3]。对医源性皮肤损伤新生儿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为其提供科学和规范的优质护理服务,并且将护理人员的工作和方法进行优化。该种护理模式主要是护理人员将医源性皮肤损伤出现的所有因素进行考虑,后对其实施对症措施,以此起到预防的效果和作用。在研究分析中得知,医源性皮肤损伤主要产生的因素有医护人员自身技术的不足,安全意识较弱,通常是会在医用粘贴、输液、压力以及皮肤摩擦等方面产生损伤。对其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将其有效避免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产生,在医用粘贴伤当中,保证新生儿皮肤干燥,减少粘性,在撕胶带的情况下动作轻柔,避免暴力撕扯,减少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产生,在输液中,尽可能选取新生儿较粗的血管进行输液,避免出现输液外渗现象产生。在监测期间需要使用相应的手指夹等工具,减轻压力,避免新生儿在水肿状态下,产生的压力损伤。同样在进行蓝光治疗的新生儿中,需对其佩戴棉质手套、足套等,并且在蓝光箱周围放置棉垫,保证其柔软性,避免新生儿在治疗期间因哭闹躁动等动作,对自身产生摩擦,从而形成摩擦伤[4]。本文对比结果中发现,两组新生儿在不同护理干预下,其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概率不同,并且观察组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呈现出差异性(P<0.05)。因此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在新生儿出生后,对其治疗和日常护理中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其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现象,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同时,将护理的整体能力和工作素养进行增强。用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整理成护理内容,对新生儿出生之后实施预见性护理,以此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减少医源性皮肤损伤产生的伤害,保证治疗效果和日常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现象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将其临床护理质量进行优化和改进,整体提高临床护理效能。
参考文献
[1]王丹华.风险预警护理干预对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11):67-69.
[2]吴安娜,游腊,雷蕾.FOCUSPDCA管理模式在新生儿医源性皮损干预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20):3552-3554+3557.
[3]宋楷.个案管理在预防P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观察[J].罕少疾病杂志,2021,28(04):102-103.
[4]杨淑红.预见性护理在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8):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