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区域分拣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实施结直肠癌根治术的307例患者,根据手术标本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分为分拣组(123例)和未分拣组(184例)。结果分拣组淋巴结总检出数目、阴性淋巴结检出数目较未分拣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74±13.08)枚比(16.80±4.87)枚,t=9.381,P<0.001;(25.65±13.25)枚 比(16.04±4.87)枚,t=8.979,P<0.001];分拣组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较未分拣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2.28)枚 比(0.76±1.34)枚,t=1.589,P=0.113]。分拣组共52例发生转移,其中10例出现跳跃转移现象。分拣组跳跃转移与非跳跃转移患者的肿瘤位置、TNM分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淋巴结区域分拣提高了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标本总淋巴结、阴性淋巴结、阳性淋巴结的检出数目,保证了分期的准确性,明确了阳性淋巴结位置以及跳跃转移情况,为结直肠癌预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术中纳米碳示踪有助于胃癌淋巴结清扫并可以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但传统纳米碳示踪方法示踪范围较小,区分能力有限。本研究探讨纳米碳分区示踪在胃癌淋巴结分拣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海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D2根治切除并在术中进行纳米碳示踪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排除术后病理分期为T1~2、Borrmann Ⅳ型胃癌、远处转移、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不全者。共1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13例,海南省肿瘤医院68例),根据不同纳米碳示踪法,分为分区示踪组(89例)和传统示踪组(92例)。传统示踪组在肿瘤边缘正常浆膜0.5 cm处取上、下、左、右4个注射点行浆膜下注射纳米碳0.1~0.3 ml;分区示踪组在其基础上,同时在幽门上胃右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幽门下胃网膜右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胃小弯胃左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和胃大弯胃网膜左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浆膜下各注射纳米碳0.1~0.3 ml。观察分区示踪法对各部位淋巴管和各组淋巴结的显示情况,比较两组黑染淋巴结数、淋巴结黑染率、检出淋巴结总数、阳性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度。结果分区示踪组与传统示踪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区示踪组黑染淋巴结数为多于传统示踪组[中位数:25.0枚比13.5枚,Z=-7.158,P<0.001];淋巴结黑染率为高于传统示踪组[(70.8±12.0)%比(47.1±15.7)%,t=11.399,P<0.001]。分区示踪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和阴性淋巴结总数均高于传统示踪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总数:(37.5±11.5)枚比(29.6±11.8)枚,t=4.581,P<0.001;阴性淋巴结总数:(31.3±12.5)枚比(24.9±11.1)枚,t=3.621,P<0.001]。分区示踪组与传统示踪组的阳性淋巴结总数[中位数:4.0枚比3.0枚,Z=-1.485,P=0.137]、淋巴结转移率[78.7%(70/89)比72.8%(67/92),χ2=0.834,P=0.361]和淋巴结转移度[中位数:11%比10%,Z=-0.483,P=0.629]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碳分区示踪法较传统示踪法可通过提高淋巴结黑染率,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提高胃癌分期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泡分拣蛋白72(VPS72)在肝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观察其对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来自河南大学河南省人民医院60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肝癌组织划分为中心组,取距离癌组织边缘2 cm处标本划分为癌旁组。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中心组和癌旁组中VPS72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分布,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数目、分期、分化程度、有无脉管癌栓、包膜侵犯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小干扰RNA(siRNA)降低肝癌细胞株Huh-7中VPS72的表达,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其对Huh-7迁移能力的影响;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Huh-7增殖能力。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VPS72在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0.900±0.511,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表达量(0.729±0.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7,P<0.05)。其表达量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大小、脉管癌栓、细胞增殖抗原-67(Ki-67)和分期明显相关(χ2=5.621、4.855、4.275、8.418、7.202,P<0.05)。划痕实验表明24、48 h实验组迁移细胞数[(38.330±3.512)、(66.670±5.508)个]低于对照组[(78.670±2.517)、(165.670±5.03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62、16.275,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穿孔细胞数实验组(32.333±3.512)个,低于对照组[(52.667±2.08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5,P<0.05)。CCK-8实验显示0 h实验组吸光度值(0.235±0.047)较对照组(0.237±0.068)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0,P>0.05)。24、48 h实验组A值(0.539±0.300、0.815±0.038)低于对照组(0.683±0.100、1.415±0.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4、7.373,P<0.05)。平板克隆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团数量为(50.222±6.222)个,低于对照组[(71.560±7.03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75,P<0.01)。结论肝癌组织中VPS7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表达,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大小、脉管癌栓、Ki-67和分期呈正相关,降低VPS72的表达能够明显抑制Huh-7细胞株增殖和迁移能力。
简介:提高钻井工程中的钻井效率,必须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综合运用钻井技术来确保钻井工程优质高效的完成。提高效率不是提高速度,提高效率是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的提高效率。本文对提高钻井效率的综合技术运用、提高钻井效率的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建立超效率模型计算某综合医院科室的科研工作效率,与学科建设中科研工作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提出改进建议。方法考虑到科研投入与产出指标的特点,采用DEA方法中的非导向SBM超效率模型,对该院2019年47个科室科研效率进行计算;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来比较超效率值有效和无效科室之间的学科建设评分差异。结果该院47个科室科研效率平均值为0.70,效率最高为科研科室、最低为内科科室;DEA有效科室有18个、无效科室29个;在DEA无效科室中,人力资源投入冗余平均1.13人,科研经费投入冗余平均85.48万元;与当年学科建设中科研工作评价结果对比,同一学科排名差异明显,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DEA有效和无效科室之间的学科建设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该模型计算2021年数据,结果显示共21个科室DEA有效,有效率42.86%。结论该院各科室科研效率差异较大,整体效率有待提高;应根据科研效率不足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升;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因未考虑投入情况等不足,与超效率模型计算结果差异明显,建议优化评估体系,提高公平合理性;结果初步说明该模型能够对科室科研工作起到一定的正向引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效率绩效机制对手术室工作效率的影响。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治疗场所,手术室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有效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为研究手术室效率绩效机制实施对手术室工作效率的影响,在某医院手术室于 2019年 1 月开始实施手术室效率绩效机制,并以实施效率绩效机制的前后 1 年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手术接台时间、每日进行手术台数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发现实验组组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手术接台时间均、每日进行手术台数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室效率绩效机制实施对手术室工作效率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 ,改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具有可推广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照明技术的不断发展,LED由于具有效率高、节能好、可调光等优势,逐渐成为照明市场的主要产品。然而,大功率LED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有效地散发热量,必须使用高效率的LED散热鳍片。由此,设计了一种高效率的LED散热鳍片,该鳍片具有结构简单、高效节能,环保可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