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房颤和心衰的危险因素变得更加普遍,以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两者的发病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并常常共存和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展,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增加脑卒中风险、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本综述围绕房颤合并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讨论,为房颤合并心衰的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理论参考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共存 机制
  • 简介:【摘 要】目的: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实施医养结合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方法:将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接收的62例多病共存老年患者作为评估对象,通过奇偶分组将其分为研究组(实施医养结合护理模式)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每组31例,分析两组护理后各项指标状况。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此时P

  • 标签: 医养结合 多病共存 老年 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护理需求,并以护理需求为导向,制定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模式。方法:选取某养老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入住的100例老年多病共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人护理需求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调查,依据患者护理需求制定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模式措施,统计实施护理措施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衰弱状况变化。结果: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护理需求以护士协助各种活动、服药时护理人员能够从旁指导、护士经常巡视病房、亲人能够陪伴及探视、临床操作时征得自身同意、在接受用药、治疗或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能让本人参与决定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态度方面和护理环境改善多个方面为主。采用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模式护理后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患者自然体质量下降、步行速度慢、握力低、躯体活动量低、自诉疲乏符合患者及衰弱程度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在护理中应注重患者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自尊、自我实现及护理态度和护理环境多个方面的护理需求,以护理需求构建医养结合全方位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衰弱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 多病共存 护理需求 医养结合 全方位照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就诊的多病共存老年患者的病种构成及特点,为建立和优化基于社区的老年人多病共存慢性病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4月13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静安区北、中、南各选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从其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导出2017年1月2日至2018年12月29日全部门诊诊疗数据,依据多病共存纳入排除标准,获取研究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多病共存单病种疾病谱和组合疾病谱分析,通过χ2检验描述组间差异。结果(1)就诊的68 147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者43 953例,多病共存占64.5%。(2)总患病人数前5位的慢性疾病是高血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脑血管病,也是多病共存核心构成病种。(3)男性与女性多病共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5.276,P<0.01),女性多病共存发生率更高(Ref=男性,OR=1.152,P<0.01)。(4)不同年龄组人群多病共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8.547,P=0.001),年龄越高具有2种及以上多病共存情形的发生率越高(Ref=60~69岁组,70~79岁组OR=1.629,P<0.01;≥80岁组OR=2.686,P<0.01)。(5)4种慢性病共存时,男性泌尿系统疾病和女性关节疾病进入前5序位,5种慢性病共存时,女性睡眠障碍进入前5序位。≥80岁患者5种慢性病共存时,前5序位组合病种中不再有糖尿病。结论上海市静安区老年患者中,女性和高龄患者多病共存情况显著,高血压仍是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管理的重点,不同特征人群具有差异性的多病共存特征;建议提高多病共存组合外的病种处置能力,建立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精准防控机制。

  • 标签: 老年人 慢性病 多病共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就诊的多病共存老年患者的病种构成及特点,为建立和优化基于社区的老年人多病共存慢性病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4月13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静安区北、中、南各选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从其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导出2017年1月2日至2018年12月29日全部门诊诊疗数据,依据多病共存纳入排除标准,获取研究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多病共存单病种疾病谱和组合疾病谱分析,通过χ2检验描述组间差异。结果(1)就诊的68 147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者43 953例,多病共存占64.5%。(2)总患病人数前5位的慢性疾病是高血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脑血管病,也是多病共存核心构成病种。(3)男性与女性多病共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5.276,P<0.01),女性多病共存发生率更高(Ref=男性,OR=1.152,P<0.01)。(4)不同年龄组人群多病共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8.547,P=0.001),年龄越高具有2种及以上多病共存情形的发生率越高(Ref=60~69岁组,70~79岁组OR=1.629,P<0.01;≥80岁组OR=2.686,P<0.01)。(5)4种慢性病共存时,男性泌尿系统疾病和女性关节疾病进入前5序位,5种慢性病共存时,女性睡眠障碍进入前5序位。≥80岁患者5种慢性病共存时,前5序位组合病种中不再有糖尿病。结论上海市静安区老年患者中,女性和高龄患者多病共存情况显著,高血压仍是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管理的重点,不同特征人群具有差异性的多病共存特征;建议提高多病共存组合外的病种处置能力,建立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精准防控机制。

  • 标签: 老年人 慢性病 多病共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共存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EGFR突变与ALK融合共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其临床治疗及预后。结果(1)2 803例肺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ARMS法)结果显示,EGFR突变率为52.98%(1 485/2 803),EML4-ALK突变率为5.82%(163/2 803),其中6例患者EGFR与ALK双突变,占比0.21%。(2)6例EGFR与ALK双突变肺腺癌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55岁,仅1例有吸烟史,临床分期Ⅰ期1例,余5例均为Ⅳ期,EGFR以第19号外显子缺失和第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多见。(3)5例Ⅳ期患者接受第一代EGFR酪氨酸酶抑制剂(TKI)治疗,4例有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为11.5个月,其中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总生存期分别为9和12个月。(4)2例患者第一代EGFR-TKI治疗耐药后行二次基因检测示T790M突变,接受第三代EGFR-TKI治疗,分别继续随访16和15个月,疾病无进展。结论EGFR突变与ALK融合共存的肺腺癌在临床上较少见,多为年轻、女性、不吸烟、临床分期晚的患者,其可能从EGFR-TKI或ALK-TKI靶向治疗中获益,靶向治疗耐药后应行二次基因检测以指导后续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出现的一次发作事件中癫痫性痉挛发作(ES)与局灶性发作(FS)共存(FS-ES现象)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经过视频脑电图(VEEG)明确存在FS-ES现象的15例新生儿的病例资料。结果15例新生儿中男7例、女8例;出生胎龄为39(32~42)周,出生体重3 100(1 825~3 850)g;首次发生惊厥的年龄为2(1~10)日龄;首次发现FS-ES现象为25(14~32)日龄;惊厥停止年龄7(1~27)月龄。所有患儿首次惊厥的类型均为局灶性发作。15例患儿的FS-ES现象均以FS起始,12例ES紧随FS之后,2例ES存在于FS过程中,1例2种形式均有出现。病因有遗传因素(9例)、颅内感染(1例)、脑结构异常(2例),另还有3例原因不明。除1例患儿预后良好外,其余患儿均预后不良。结论新生儿期出现FS-ES现象时均以FS起始,病因多样,遗传因素占多数,预后多数不良。

  • 标签: 发作 痉挛 局灶性发作 婴儿,新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检测手段的发展,各种肝癌标志不断被发现,这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后实时监测有重要意义。基于不同标志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探讨其对肝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可以为临床医生科学合理地应用不同标志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肝肿瘤 生物标记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探讨提取的黄酮类化合不同浓度对小白鼠体内酒精浓度的降解效果;以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作为溶剂加热提取橘子皮中的黄酮类化合,回流提取3次,并用比色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的含量,过滤、浓缩、再离心后得到黄酮类化合,用10%的酒精给小白鼠灌胃后,再给小白鼠灌胃不同含量的黄酮类化合,眼部取血之后用离心机和分光光度计测量血液中酒精浓度,分析不同实验组乙醇浓度的差异。结果表明:橘皮中的黄酮类化合有解酒功效,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量越高解酒的效果越好。

  • 标签: 橘皮 黄酮类化合物 提取条件 解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转换对于防止骨骼疲劳损伤和维持机体矿物质平衡至关重要,骨转换失衡是多种骨骼疾病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骨转换生化标志(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是骨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或酶类,本指南介绍BTMs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其在多种骨骼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骨折风险预测、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骨转换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利用云技术和联网技术,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重症医学信息平台,对于提高医护人员获取重症患者医学信息的效率以及重症患者的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介绍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期间,在某院区快速搭建并完善重症医学信息联平台的实践。该平台实现了对多种重症医学装备的有效联,具有信息集成全、搭建速度快、系统延展性好等特点,具备生命体征监测及生命支持、床旁治疗数据检索、远程诊疗和云共享等功能,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重症治疗的效果,降低与患者的接触频次,可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快速建立重症诊治信息平台提供借鉴。

  • 标签: 信息管理 重症医学 物联平台 应急管理
  • 简介:摘要自体脂肪组织是一种理想的填充材料,但其高吸收率与低存留率常导致受区无法达到预期的填充效果。脂肪抽吸包含的细胞与蛋白成分均影响脂肪颗粒在移植区域的远期存留率。脂肪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血管再生以及细胞外基质重塑过程受到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或基质蛋白的调控。本文就脂肪抽吸成分对脂肪移植的作用进行概述。

  • 标签: 脂肪抽吸物 脂肪干细胞 脂肪移植 存留率 细胞外基质成分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51岁。因双眼突出、头痛、视模糊半年就诊。主要临床特征为球后炎性假瘤及腹膜后纤维化,初诊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先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输液5 d,口服泼尼松1 mg·kg-1·d-1 1个月后逐渐减量,同时联合口服环磷酰胺100 mg/d治疗后,病情曾一度维持稳定,但诊治过程中发现硬脑膜占位、骨质硬化等无法用GPA解释,经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查诊断为脂质肉芽肿病(ECD),加用维罗替尼治疗(480 mg, 2次/d),目前患者病情稳定,仍在随访中。临床医生应提高对ECD的认识与重视。

  • 标签: 脂质肉芽肿病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球后炎性假瘤
  • 简介:摘要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系统性血管炎,以口腔、生殖器溃疡、眼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累及神经系统、血管及胃肠道等。肠道累及通常发生于肠外表现之后,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白塞病进展过程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肠白塞病诊断无特异实验室指标,鉴别诊断困难,易造成误诊误治。本研究通过回顾近年肠白塞病生物标志的研究文献,总结其对肠白塞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肠白塞病 生物标志物 实验室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