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在半月板桶柄状撕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8—2014.1具备完整影响资料并经临床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半月板桶柄状撕裂19例,探讨MRI在半月板桶柄状撕裂各征象的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具体包括双前后交叉韧带征、半月板翻转征、空领结征、碎块内移征及外周残半月板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在19例半月板桶柄状撕裂中,19例均可见空领结征、碎块内移征及外周残半月板征,双前交叉韧带征4例,双后交叉韧带征11例,半月板翻转征3例。结论近年来,随着MRI在基层医院的普及,MRI作为一项无创、无电离的检查手段,以其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半月板损伤的术前诊断和治疗方案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特点,研究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和田地区人民医院骨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共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1~45岁,平均32.6岁,纵裂1例,水平裂2例,舌状裂1例,桶柄裂6例,放射状裂3例,混合裂2例,均在关节镜下治疗,行部分切除成形术8例,次全切除术5例,完全切除术2例。结果术后随访2~22个月,平均6个月,治疗结果按Ikeuchi膝关节评价等级评定,分为优、良、可、差四级。其中优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3.5%,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行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手术治疗,具有切除病损部分的半月板,可使手术前的症状迅速改善,术后不适症状发生较少,手术后可立即下床活动;减少应力增加,膝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病变较轻等诸多优点,是目前盘状半月板损伤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盘状半月板的MRI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月2月我院20例经临床检查或手术证实为盘状半月板的病例,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人均使用Philips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使用膝关节表面线圈,扫描序列为矢状位T1WI、T2WI-SPAIR、3D-WATc冠状位T1WI、轴位T2WI。病程2个月至3年。结果20例患者中单侧膝检查18例,双侧膝关节检查2例,其中外侧盘状半月板18例,内侧盘状半月板2例。盘状半月板是一种半月板的发育异常,外侧半月板病变多于内侧半月板,主要表现为半月板增厚、增宽,宽度大于15mm,轴位上类似圆盘状,易损伤、撕裂。结论MRI能很好地显示盘状半月板,能对盘状半月板定性诊断及分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盘状半月板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成型术治疗盘状半月板的术后疼痛对短期内膝关节功能和软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152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成型术,术后3个月VAS疼痛评分≥1者纳入疼痛组(n=43)、其余患者纳入无痛组(n=109)。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关节液中软骨代谢指标,并对影响患者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的LKSS、HS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为P<0.01),且疼痛组显著低于无痛组(t=12.217,5.928;均为P<0.01)。术后两组关节液中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且无痛组显著低于疼痛组(t=7.230,12.411,11.504;均为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关节软骨损伤、负重时间≥1周均为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68,7.893,8.142;P<0.05),术后冷敷为保护因素(OR=0.150,P<0.05)。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成型术治疗盘状半月板在短期内可获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且能改善关节内环境,术后疼痛的发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且危险因素多,临床中需予以关注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