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历程。先秦时期的“西南”主要包括巴和蜀。汉晋时期,“西南”区域概念正式确立,包括巴蜀和西南夷地区。唐宋时期,狭义的西南是指唐、宋王朝疆域内的西南地区,即唐代的剑南道、山南西道、黔中道,宋代的川峡四路;广义的西南还包括疆域外的南诏(大理)以及其它一些民族和王国。明清时期疆域内的“西南”出现了三种主要观点,较之前代范围有所扩大。近现代的“西南”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只包括国家疆域内的西南各地。“西南”概念及范围受地理方位、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动态性、模糊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还有民族、边疆、政区、经济等多重含义。
简介:《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又说"荆及衡阳为荆州",衡阳即衡山之阳。其中之衡山,古今学者多以为即湘南之衡山。但是荆州章名山大川、物贡特产、族群活动不见于江南(若湘南衡山除外),其转输贡道也不见有江南的水道,这就显出矛盾:广大的长江以南地区何以未有山川、贡物与贡道,其可考者如纳锡大龟、菁茅、砺、砥、砮、丹等贡物,以及运输贡道等都在长江以北?结合其他先秦文献有关衡山地望的考察,知早期衡山实为皖西南之衡山。这里是"江淮走廊"的南端,古代中原国家南进江南的主要通道,江汉地区与东南地区的交往也以此为据点,又是"大山宫小山"的地势,其成为中原与南方联系的桥头堡势所当然。湖南的衡山之名可能晚到战国末至秦汉间才有。如此,则荆州范围正当湖北荆山至于皖西南的衡山之阳,为中原文化区南部的边缘。从经学转向历史地看问题,衡山地望在大江以北不仅有文献记载可资证明,也见出中原文化渐次南传之经历。
简介:惭愧祖师又称“祖师菩萨”“惭愧祖师公”“阴林山祖师”或“荫林山祖师”①,是梅州客家人的守护神,也是闽台地区的重要神明。惭愧祖师在梅州地区的神格形态是高僧模样的客家乡土神祗,其神格职能主要表现为祈雨救灾、御敌弭寇、助佑学业和灵签降示等②。台湾的惭愧祖师信仰,基本上沿续其禅师崇拜,但由于特有艰困环境衍生出来的生存需求,惭愧祖师信仰的功能化、世俗化趋势增强,其形象演变为“头戴王爷冠,身着文武装,跷足坐王位,举剑斩魍魉”的凶煞武将造型,其神格型态是移民守护神、防番之神、灵医天尊和灵占能神③。梅州地区的灵光寺作为祖庙,长期以来以惭愧祖师为中心,与地方社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宗族势力的推动下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地域组织。同时,随着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移民的流动以及旅游开发,惭愧祖师信仰的地域范围也在逐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