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一峰(1907—1998).浙江平湖人,上海美专毕业。1932年,与黄宾虹先生来川写生,因慕神奇清丽的巴山蜀水,从此定居四川。

  • 标签: 上海美专 黄宾虹 毕业
  • 简介:一燕刀形制划分1.研究意义历来学者对燕刀币形制划分的意见相对统一,仅是细致程度有别,如石永士的“Ⅵ式法”,张弛、黄锡全等的“三型(期)法”等,影响都比较大。这些分型方法主要是在刀有弧折和方折(即磬折)之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来的学者们从弧折刀中分离出刀柄线不伸入刀身或仅伸入一点的品种,建立甲型(早期)刀的概念。

  • 标签: 明刀 尖首刀 针首刀 燕刀 黄锡 背文
  • 简介:在南方说起大帅来。无人不知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然而,在北方也有一个闻名遐迩、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帅.他的名字叫俊升(字兴权)。他是奉系军阀中资格较老、地位仅次于张作霖的第二号人物。1928年6月4日.俊升在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中,与张作霖一齐被炸身亡后,这位奉系枭雄似乎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为后人所忘记。

  • 标签: 吴佩孚 吴俊 中国现代史 皇姑屯事件 直系军阀 奉系军阀
  • 简介:陈伯1922年出生,1939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1942年毕业。后在部队从事美术工作,先后任《人民军队画报》总编辑、西北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甘肃省美术工作室主任、《甘肃画报》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美协主席、甘肃画院顾问等职,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曾任甘肃省书画研究院院长、《画苑英萃》画刊编委会主任。代表作品有《瓦子街战斗》、《解放兰州》、《把关》、组画《保卫延安》等。

  • 标签: 艺术学院 作品欣赏 中国美术家协会 《保卫延安》 明月 梅花
  • 简介:《人物》永远看重内容,寻找真正让我们兴奋的采访对象,如果没有,宁可不做。“我觉得你们很了解我。”去年11月,亦凡忽然说出这句话时已经是北京冬夜12点,他从早上一直工作到半夜。

  • 标签: 待人 《人物》 采访对象
  • 简介:長沙走馬樓簡竹簡中出現的草刺文書爲縣列曹起草呈送縣廷審核、簽署,需要郡府處理事務的摘要。封發類文書是由縣廷統一封緘、發送文書的摘要。草刺類文書是通過歸納具體文書和簽牌而形成。歸檔時自成一類,單獨收卷,内部以事類爲中心。草刺文書所反映的孫吴郡、縣政權處置基層事務的流程爲:縣曹吏負責具體事務的處理,將草撰好的文書上報縣廷,縣廷根據需要,選擇部分内容上報至郡府,或郡府委派督郵等方式進行處理。在這一過程中,縣廷是日常行政運轉的樞紐。

  • 标签: 吴簡 文書 草刺
  • 简介:清初诗论家陈祚(1623—1674)游幕大学士胡兆龙期间,遍选汉唐及明代诗歌,其《采菽堂古诗选凡例》称:'己亥(1659)初夏主少宰宛委胡先生家,论列三唐诗。先生多所正定,意莫逆。其明年,就都谏严颢亭馆舍。辛丑(1661)秋南归,事中辍。归二年,癸卯(1663)夏复走燕山,会胡先生移疾家居。多暇日,以稍差池旧牍,于是汉魏六朝古诗、三唐诗及李献吉、何景、边华泉、李于鳞、王元美、谢茂秦诸集,即渐评

  • 标签: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边华泉 诗序 谢茂秦 李于鳞
  • 简介:笔者在研读《实录》的过程中,经一段时间的整理与分析,对《实录》关于功臣卒时的记载状况有了较为具体、深入的了解和把握。通过将《实录》与《功臣袭封底簿》、《皇功臣封爵考》以及所见有关功臣之神道碑、墓志铭、行状等进行比较,发现《实录》在功臣卒时记载上具有记载人数多、记载详细、记载准确度高等优点,以及或有含混不清及失载之局限与不足。《实录》关于功臣卒时记载具有优点、局限、不足的原因,乃在于其凡例对功臣卒时记载既有强调,但要求却又欠详细,这在历史文献编纂学上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此外,通过《国榷》与《实录》关于功臣卒时记载的对比,又增进了关于《实录》对後世历史文献具有重大影响的了解。

  • 标签: 《明实录》 功臣卒时 文献编纂学之启示
  • 简介:调公(1914—2000)先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笔者有幸与之共事三十年。如今调公先生已逝世十余载,但往昔交往的情景依然令人难忘。调公先生曾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夙仰硕学,兼以交亲”(1987.4),我在为一位弟子的博士论文作的序中则说“调公先生为学界前辈,我经常登门向他请教,他亦不时光临舍问谈学,相处甚洽”(2000.7)。调公先生说在下“硕学”显为过誉,“交亲”倒是真切,而“亲”则为不断交往所聚成。

  • 标签: 文艺理论家 博士论文 三十年 交往 逝世
  • 简介:永乐十三年《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修成后,文献或载科举考试经书主《大全》,但更常见独尊《大全》编纂时所重朱熹、蔡沈等宋、元传注之说,后又频有士子不读《大全》之论,颇有出入。经本文考察,《大全》浩瀚繁重,不但备考吃力、不适用,且士子未能尽睹,购置不易。颁布未久,约在正统后,科场已逐渐改尊《大全》所重的朱、蔡等五部经注。用《大全》小注者,或被视为异说,遭到黜落。《大全》在科场独尊的地位显然已不复存在,故旧云《大全》为两百余年功令所尊之记载,并非准确的实情。

  • 标签: 《四书大全》 《五经大全》 明代科举 明代经学 八股文
  • 简介:明代后期尤其万历年间,中国传统的丝织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高水平阶段,这时的龙纹造型也突破了之前的程式,出现了大量构思巧妙、灵活多变的形象。明后期的龙头部比例增大,身体粗壮,表情活泼,没有太多的肃杀之气。这也显示明王朝进入了比较富庶的时代,图案艺术不断迎合人们追求喜庆的心理,使服饰纹样的设计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

  • 标签:
  • 简介:赵克,西安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知名表演艺术家、导演,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前播村人;于我而言,则是一个长期游离于熟悉和陌生之间的、略带几分神秘色彩的"名字"而已。熟悉,是因为他是母亲的表弟,童年时家中的相框里就有他的一张帅气童年照,母亲叫他"康子",我称他"康舅"。陌生,则因不知他后来在战乱中流落何方,更不知"康舅"就是赵克

  • 标签: 赵克明 演艺生涯 国家一级演员 话剧院 八十年代 文艺工作团
  • 简介:汉唐淮扬运河与黄河之间有汴渠做缓冲,汴渠在洛阳附近接入黄河,不仅过水泥沙被汴渠吸附,而且这里土质坚实、堤岸高厚,汴口易于控制。北岸从支流沁水出入黄河,黄河水位低于支流,不会倒灌河北运河。元代河漕虽然在淮安切过黄淮,但南船翻坝车盘入黄淮,黄河不会倒灌运河,也可持续。而明清河漕是过闸直入黄淮,且运行于黄河入涡百多年,河水渐欲东去北冲期间,尤其嘉靖初黄河干流直接在淮安入淮后,黄、淮、运三河交会清口,超越中国江河水情许可和水利技术承受能力过多。加上吏治贪墨积重难返,河漕不可持续弊端暴露,前代量超越光环逐渐暗淡,质蜕变带来的治河通漕麻烦让社会不堪重负。

  • 标签: 明清 河漕 质变
  • 简介:在盐池县博物馆里面,有一块明代骠骑将军赵年的墓志铭石碑.该石碑出土于何年?出土于盐池县何方?并不知晓。石碑为砂石石质,形状为长方形,碑石高53cm,宽70cm,碑文共计44行,满行为19字。整块碑石共计797字。

  • 标签: 盐池县 墓志铭 出土 将军 博物馆 石碑
  • 简介:北京城的营建是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洪武初年对元大都的继承和改造,永乐初年大规模的都城营建,以及嘉靖年间外城的修建;形成了三重环套的空间布局特征。都城营建采办物料主要分为采木及烧造等项,其中木料主要来自四川、湖广等地;砖石多由临清及苏州等地烧造;琉璃瓦则在京郊琉璃厂烧制而成。

  • 标签: 明代 北京 迁都 营建 物料
  • 简介:1985年冬,随州市安居镇砖瓦厂在取土厂东南角挖毁一座明代砖室墓。墓葬为单室券顶,石灰勾缝,南北向。墓中出土的器物被砖瓦厂工人砸碎,一块石板模样的东西搬到水塘边垫脚,镇办企业厂长仕华在塘边洗手时发现上面有字,将其搬回厂长办工室保存多年。那块石板模样的东西为陶质,青灰色,正方形,边长32、厚3厘米。除左上角和右下角略有残损外保存基本完整。上面刻的文字为正楷书体,字迹清晰工整,正反两面均刻有文字,

  • 标签: 砖室墓 安居镇 券顶 陶质 吴仕 工室
  • 简介: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役”中被俘、羁留蒙古整一年,明人讳称此事为英宗“北狩”.述及此事的直接史料有李实《北使录》、袁彬《北征事迹》、哈铭《正统临戎录》及《正统北狩事迹》等.史官刘定之《否泰录》成书较早,也是研究英宗事件的基本史料.这一组史料记述了英宗被俘及羁留蒙古期间发生的诸多事件,内容丰富、记载详实.而其作者均为与蒙古高层接触过或在蒙古生活过的明人,因此记录尤为珍贵.虽不以载录民俗事项为其要旨,但行文中多涉猎民俗文化方面的信息,具有不可代替的史料价值.

  • 标签: 李实《北使录》等 蒙古 风俗文化
  • 简介:“虞山诗派”被誉为“明末清初转移一代风会者”,但其在明清诗风转换过程中的具体实现路径却少有人论及。实际上,就一定程度而言,虞山诗派的诗学宗趣,是对晚吴中盛行的取法六朝、晚唐的“绮艳”诗风的继承和发展。海虞“二冯”通过其“比兴”说,适时地从理论方面对“绮艳”诗风与传统“诗教”的矛盾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新平衡和调整,从而使形成于晚侈靡世俗中的“浮艳”诗风,能够适应清初“美刺教化”、“经世致用”的新的社会需要,发展为讲求“比兴寄托”的虞山诗学,进而促使了虞山诗派发展和兴盛。

  • 标签: 虞山诗派 晚明 吴中诗风 比兴
  • 简介:依据明代《会试录》、《登科录》等更为原始的记载,可以确证《实录》对永乐十三年、成化二十三年会试录取数以及永乐二年、宣德二年,正统七年、十三年,成化二年、五年、十一年、十四年,弘治九年、十五年,正德六年,嘉靖五年、十一年、十七年、三十五年,隆庆二年,万历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等科殿试赐进士数的记载都是错误的,而其对殿试赐进士数的误载又大多缘於把会试录取数混同於殿试廷对人数所致。此外,《实录》对永乐二十二年以及万历二十年、二十六年、三十二年、四十一年、四十七年等科殿试赐进士数的记载也应是错误的,但因目前尚未寻得比其更加权威的史料作为证据,故只得存疑待考。

  • 标签: 《明实录》 会试录取数 殿试赐进士数 考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