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我希望在这里作一次文学漫步的向导。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世界与人类的知识智慧和精神食粮。征程万里的旅人美国的露斯·贝奈迪克特女士在其《菊与刀》一书中提出了日本文化的一个模式。而我在思考中国世界时,则总联想起“孤蓬与万里”这一对比的意象。李白《送友人》诗中有一节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是:目送友人踏上征程,此地一别,你将如同孤蓬独自飘飞在万里征程上。蓬即蓬草,是华北多产的植物,秋季一旦枯萎便被风连根吹起,四处飘飞,因而称作“飞蓬”。所谓“孤蓬”,即孤独的蓬草,也就是指没有目标,漂泊流离的孤独旅人。万里是指无法再长的距离和空间。在无依无靠、卑微弱小的人类存在与广大无边的大陆空间的对比下,人类存在更为渺小,宇宙空间更加广大。

  • 标签: 屈原 司马迁 《史记》 《诗经》 项羽 李陵
  • 简介:<正>我多年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我也曾在很多地方说过: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条件之一。这里面当然包括文学方面的交流。对中外文学交流史的研究,我们过去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总觉得其中似有偏颇之处。说清楚一点就是,研究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者多,而研究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影响者少。这就是我所说的偏颇之处。这样一个偏颇,看似微末,影响实大。它至少会对外国文人和中国文人,甚至中外的老百姓,提供不真实的信息。外国人由此会产生自高自大的想法,而中国人则会由此产生某些自卑的心理。这些都是不应该的,不利的,都不是实事求是的。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影响 文化交流 外国文人 中国文人
  • 简介:老子哲学、美学是一种立象观道的人生态度。相对于可读(解)的名,老子眷注于一种可静观的象。本文立足于象的本体自觉,揭示古典意象理论尚象特征的价值根源。老子哲学、美学与中国意象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联而不是理性对应。意象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根源于老子哲学、美学价值祈求的影响。在此种影响下,古典意象终于走出认知理性框架,祗向于对境界的瞩目。

  • 标签: 老子 哲学
  • 简介:<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有关中外文化关系的研究也随之日益深入。文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包括渊源、流播、影响、接受、变形、误读、文化过滤现象等方面的讨论也愈来愈广泛。如果说过去人们比较重视的是发达世界文化对第三世界文化的影响,较感兴趣的是追踪西方文化以何种方式渗入、延展于第三世界文化的脉络之中;那么,现在人们已注意到从相反方向进行对应的工作。如研究非洲音乐、雕塑对欧美现代艺术的影响;中国工艺、建筑、文学、哲学对西方文化的渗透等等。这种双向的影响研究无疑将会对被研究双方的文学艺术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更深刻的开掘。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 第三世界文化 文化过滤 现代艺术
  • 简介:王国维从1907到1913年期间,致力于中国代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研究,他既接受了西方美学的新观点,又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治学的方法,对中国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源流、演变、分期、文学艺术特征以及社会功能作了系统的研究,前后写了《曲录》、《戏曲考源》、《录鬼薄校注》、《录曲

  • 标签: 中国 古典戏曲 审美价值观 王国维 语言
  • 简介: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注重感悟、体验的直观式的认知态度为特征,这就孕育了中华民族情感丰富、细腻旷远的艺术心灵。人们习惯于用鲜活而情绪化的审美方式去观照自然万物,以求达到心灵与自然相互感应、浑然一体的境界,超越具象的物质形态和时空界限,从中体验到宇宙本原之美。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命题,就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艺美学对这种传统的审美观照方式和主体应该保持的特定审美心境的认识。

  • 标签: 超以象外 文艺美学 审美心境 《诗品》 审美观照 环中
  • 简介:在不同文化类型的社会群体中,不仅在快乐的内容及其终极目标上,而且在快乐形式以及实现途径上,都有各自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在快乐问题上,既不讲纵欲,也不讲禁欲,而是要求根据各自条件去适度满足它,这就是适度快乐原则。儒家入世文化从社会群体的角度以等级名分去规定它;道家出世文化则从自然个体角度以生命性情作为获得快乐的依据。前者使人感性需求与满足有了规矩法度,就像给人欲的洪流筑起了堤坝;后者使人感性需求与满足有所解脱超越,就像给人欲的洪流缓解了水势。规范与解脱,阳刚与阴柔,儒道两家的出入世文化,共同以疏导的方式建构了适度快乐原则。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一种象征,治人如治水,堵不如疏,其主旨就是使不可抗拒的力量沿循一定渠道流动,并逐渐使其平缓。

  • 标签: 文化原则 自然天性 感性需求 快乐原则 家族 儒家入世
  • 简介:我国古典诗词(包括曲,下同)中,有一类人物形象非常普遍,那就是以一种特定社会职业作为表征的渔父,篇什多,咏者众。“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林逋在《小隐自题》中如是说。其实何止是图画,抒发隐逸思想的诗词中也是如此,“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①“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②,“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③,那么,渔人又为的什么呢?“古来贤哲,多隐于渔”④,这固然是一种答案,但从文学史上大量描写渔父的作品来考察,这一形象的意蕴远非一个“隐”字所能概括。可以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已超越了其本身的职业定位和功利价值,而上升为一种具有丰厚文化内涵。深刻哲学意义,足以传达主体丰富情感的文学意象了

  • 标签: 中国 古典诗词 渔父意象 文学研究
  • 简介:<正>我国古典园林在其形成的那天起,就同山水画、山水诗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它在世界的园林体系中属自然山水式园林。中国园林发端于殷商,觉醒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其中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抛弃了以宫室楼阁为主,禽兽充满囿中的形式,而继承了古代“三山一池”的传统,并迅速向自然山水园方向发展。当时文人和士大夫受到政治动乱和佛、道出世

  • 标签: 中国古典园林 自然山水 主要特色 意境 造园林 小中见大
  • 简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艺术领域,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表现形态:明朗的清晰之美和神奇的含糊(朦胧)之美。苏轼的著名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形象地描述了这两种表现形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西湖景色,在晴天红日之下,“水光潋滟”明朗而清晰;在雾雨迷漫之中,“山色空濛”,神奇而含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引起人们的妙思逸想,情感愉悦。但是,审美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作为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艺术美),那种奇幻神秘含糊之美,却更为人们所喜爱,黄山云海,钱江潮头,庐山烟霞……灵幻飘缈,朴朔迷离,常常钩人魂魄。明人浦祊在《游明圣湖(即西湖)日记》中写道:“二十三日,晨钟初歇,披衣启户,细雨溟蒙,湖光山色,不甚分明,模糊中别

  • 标签: 文艺美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色空 明圣湖 黄山云海 审美价值
  • 简介:歌楼舞榭也罢,金戈铁马也罢,只剩几处遗迹在夕阳残照里;雅士俗子也罢,英雄懦夫也罢,唯余几杯黄土任凭后人唏嘘。清明上河的胜景,横扫欧亚的雄风,公元10-14世纪的往事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这个时代的文学却以独特的姿态为当下的我们呈现着鲜活的宋、辽、金、回鹘、大理和元。一篇篇文学作品留存了真实的古人的性情和音容,而透过文学在多维的时空中壮阔延绵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千年以来泪泪流动的文化血脉。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 生命体验 先生 杨义 14世纪 文学作品
  • 简介:中国代的“名片”徐美渝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时便已使用名片了。人们在登门拜访时,用名片来通报姓名。那时还没有纸张,人们把自己的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项,刺在竹片上,称作“谒”、“名帖”或“刺”。汉代后开始用纸。唐宋以后,学生、下级属吏拜谒老师或上级,都...

  • 标签: 中国古代 名片 明代笔记 明清之际 张居正 亲戚朋友
  • 简介:利用广告传播商品信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说:“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可见这时的商人已经认识到,商品要畅销,不仅必须做到商品质量好、数量足、服务勤谨,而且还需要做好广告宣传(“悬帜甚高”)。这里所说的“帜”即酒旗,就是一种广告形式——幌子。

  • 标签: 中国 古代广告 历史研究 表现形式 传播媒体
  • 简介:中国有文字的契约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可上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契约的使用范围尚处于自发的、不很严格的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财产关系日益复杂,契约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又由于官府除契约有督导、管制等责任外,又把人们缔结契约看成是进行残酷经济勒索的良机,并创立了'税契'制度和政策,这些因素对契约的使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

  • 标签: 财产关系 社会经济 傅别 契尾 张传玺 契本
  • 简介:中国的先民们很早就开始使用酒具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酒这个字,写作“酉”。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距今7000多年的造型如“酉”字的陶器。而距今4000多年的山东大汶口遗址中则出土了大量的陶制酒具──尊、豆、杯等。说起古代酒具,人们一定会提起夏商周传世的青铜酒具和陶质酒具,它们分别反映了上层社会与平民阶层的享受水平。青铜酒具在商代发展到鼎盛,它不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讲究配套,而且达到了登峰造极,举世无双的程度。周朝的酒具比商朝简单了许多,汉朝的酒具趋于简单、实用。唐朝时,唐人因其富裕,常用金银制成酒具,宫廷往往以金银酒具赏赐给宫廷外的官员文人等,这就使唐朝的金银酒具数量

  • 标签: 中国古代 酒具 上层社会 大汶口遗址 平民阶层 甲骨文
  • 简介:中国都与邮驿曹尔琴我国古代王朝或政权,不仅重视以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交通,也重视交通线上设置的邮驿。无远弗及的交通和邮驿,使中央所在的国都和各地紧密联系起来,为有效地控制和治理广大地域发挥了作用。如果说交通是国都与各地联系的基础,那么邮驿就是其联...

  • 标签: 邮驿 中国古都 进奏院 《永乐大典》 《汉书》 急脚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