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鲁迅治学中国小说史期间,就中国传统小说这一文类,曾有过总括性的发言。他认为古典小说的演进呈现出“羼杂”(注释:“羼杂”读音为chànzá,含义为搀杂错乱)这一突出的特征。所谓“羼杂”并非指种类的繁多,而是指小说史上新的种类出现之后,旧的种类并没有因此而被淘汰,新旧力量混杂在一起,各有其创作及受众群体,彼此相安无事。羼杂的文学面貌之下,志怪文学一支的生命力颇为强韧,从两汉一直延续到晚清。按照陈平原在《中国散文小说史》中的分析,志怪绵延赓续之因在于这一文类中的神仙、阴阳、鬼怪之信仰,乃是农耕传统中人们精神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至于内化为某种宗教化的情感。待至晚清,社会思潮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域外新思潮纷至沓来,马克思·韦伯于18世纪倡言的“祛魅时代”也莅临东方。思想文化的转向,深刻影响了知识生产、文学生态、受众审美等等层面,志怪文体在写作与接受两个现实环节上皆基础塌陷,终归于沉寂。
简介:摘要本文作者根据所在园开展国学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总结了在推行《弟子规》特色课程教学中与家庭亲子教育的结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一些问题,分享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以期为促进幼儿园、家庭共同学习力行国学教育提供一些思路。
简介:文学本质论是一个现代文学理论问题,在中国文论现代转型发展进程中,文学本质论建构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现代文论中的核心问题。文学本质论观念是一个历史建构与嬗变过程,从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时期,文学本质论观念随着时代变革和文学发展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新时期以来也是如此,从社会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从审美论到人的文学论,乃至在反本质主义语境下对文学本质问题的重新探讨,反映了文学本质论观念的历史嬗变进程。对文学本质论问题及其观念嬗变的反思,一方面可从中获得应有的经验教训或历史启示,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思考当代文论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克服反本质主义论争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自我迷失的困惑,进行当代人应有的理论探究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