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第一次参加"《民族文学》‘龙虎山’杯文学新人奖"的评奖工作,感到非常新鲜,许多作品充满了活力。整体来看,少数民族文学和全国文学的发展是同步的、与时俱进的。这次获奖作品就反映了这一点。中篇小说《城市符号》,非常新颖,表达了当今都市最新道德面貌和价值冲突,几个人物都很有意思,概括力很强。无论是写企业家,还是写保险公司的女业务员,还是写歌厅歌女,作者坚持了一种纯洁的生活理想,不为物欲所动。这是很难得的。这个作者的名字很陌生,推荐大家都看一看这篇作品。诗歌《在外打工》同样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作者有切身体验,读起来很亲切,并能引起共鸣。散文《牧场谣》文化底蕴深厚,语言也比较讲究,有很浓的历史感和诗意。
简介:(一)广西是多民族地区,除汉族外,还有十一个少数民族。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广西约有四十四个民族民间曲种,其中少数民族约有21个,占全区曲种总数的47%弱。广西少数民族曲艺(或通称“说唱艺术”),一般地说有唱的,边说边唱的,似说似唱的三类,壮族曲艺品种最多,如“末伦”、“谈涯”、“十牙”(译音,又叫“甫牙”)、“堂煌”(译音,又叫“唐王调”)、“唱天”(译音,又叫“弹叮”)、“八音坐唱”(又叫“八音”或“八音鼓”)、“唱师”、“蜂鼓”(又称“横鼓”)等,形式灵活多样。瑶族的曲种“铃鼓”、“乐春鼓”、“叮咚隆”和“吉冬诺”(瑶族中的花蓝瑶族系叙事歌的说唱曲种);侗族的曲种“琵琶歌”(其中又分“嘎锦”体叙事琵琶长歌、“嘎常”体叙事长琵琶歌和“嘎常”体抒情琵琶歌三种)。
简介:词是配乐歌辞。词所配之乐主要是隋唐时期从边地、外域各民族传人的燕乐以及魏晋以来一直流行的清商乐,即是隋唐燕乐与中国本土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词是一种融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文体。词之调名——词牌的命名就是在这一文化土壤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初词牌多出于词作本意,它与汉魏乐府命名相似,以所咏之事、物为题,陈呖《乐书》云:“古者命歌之名,大抵即事实而号之,非有深远难知之义也。”①所以,词牌多以相关人名、地名、风物、人情、音乐、舞蹈、语言等等为名。古典词牌多沿袭唐代,唐代以后有诸多增益和变化,并有许多词牌失去命名之本意,因而对古典音乐性文学——词的调名进行探源性研究,会发现其间所含的文化底蕴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词这一文体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古典词牌的少数民族文化意蕴。
简介:当代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并非是天然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具有鲜明的“国家性”和“当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领域、范畴、对象、理念和方法,理清那些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习焉不察的错觉和由来已久渐呈僵化的析解。在文化理念上,长期以来我们遵循多元一体的观念,这是与主流文学学科同构的阐释,而多元共生则是突破既有规范和界限,对被挤压和放逐在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学加以兼容,这种文化立场并非是对于多元一体的摒弃,而恰恰是对其不足的弥补。因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对象的丰富复杂与层次性,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并存,且同样活跃,这需要方法上口头诗学与书面诗学的结合,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并进。这些是我们反思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区别于主流/经典文学学科的独特之处的起点,也是开拓其独特发展空间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