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亲爱的读者朋友:《大学英语》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一直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与支持。为回报读者,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所以您的意见和建议对此至关重要!诚望您能拨冗完成以下调查问卷,帮助我们更好地为您服务。请您在下面调查问卷回单上填上相应的字母,并将其沿虚线剪下寄至“100083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大学英语》编辑部收”。对于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给予奖励:一等奖5名,各送价值约100元的图书(在本刊邮购书目内选)。二等奖10名,各送1年(可跨年)《大学英语》1份。三等奖20名,各送半年(6期)《大学英语》1份。本次活动于2003年6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截止,获奖名单将在本刊2003年第10期公布。
简介:<正>一年多以前,报上相续出现了“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北京市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这样一些专有名词。自那时以来,“儿童少年”这一新提法便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开始冲击传统的提法“少年儿童”,而且势头有增无已: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成立“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今年六一前夕命名一批“全国儿童少年工作者”和“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隆重举行“儿童少年工作者大会”;等等,等等。除专有名词外,在普通名词中,“儿童少年”也在不断扩大阵地。以今年5月31日至6月2日三天的人民日报为例,单用“少年儿童”(通名)的文章(包括简讯、说明文;下同)有十篇,而单用“儿童少
简介:外语教师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课堂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界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作者基于自身多年的EFL教学经验,结合经常性的实地观摩,对外语教师在EFL课堂上的提问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希望在客观展示课堂提问行为的同时,能够突破纯粹的为技巧而研究技巧的思维模式,把课堂提问的表面行为与教学双方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交流作为研究提问行为,总结提问技巧,指导日常教学的切入点。本文通过第一手的课堂观摩记录真实的再现了EFL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得出了几条不能称之为"技巧"的教训:教师提问不能次序颠倒,不能对象混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中途换将;不能为难学生,不能挫伤兴趣和自尊;不能只提问少数,不能忽略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