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2月治疗的15例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17~65(51.3±12.3)岁。SchatzkerⅤ型10例,Ⅵ型5例;双柱骨折9例,三柱骨折6例。采用前正中入路结合后内侧入路手术,骨缺损均行植骨。结果15例患者获得12~24(14.4±3.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5.2±1.3)周。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在术后即刻[(9.2±1.3)°、(85.1±1.7)°]及术后12个月[(8.9±1.2)°、(84.5±1.6)°]分别与术前[(2.8±1.6)°、(73.7±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Rasmussen放射学评分9~18分,平均(15.1±2.5)分,优3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3.3%;HSS评分66~98分,平均(85.1±9.3)分,优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6.7%;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膝关节均可完全伸直,屈曲100°~135°,平均(117.7±11.3)°。1例前正中伤口出现脂肪液化,经清洁换药3周后愈合。结论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近期疗效满意,可根据适应证选择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不全(CRI)大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自噬功能改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4周龄SD幼鼠20只,分为假手术组(暴露左侧输尿管,10只)和CRI组(结扎左侧输尿管,10只)。术后6周处死大鼠前收集24 h尿液并检测总蛋白,处死大鼠后心腔取血检测血肌酐、血尿素氮浓度;取双侧胫骨近端固定脱钙制作组织学切片,番红固绿染色观测胫骨生长板增殖区软骨细胞柱细胞数量,免疫荧光检测软骨细胞自噬指标轻链蛋白3(LC-3)的细胞表达率,Tunel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软骨细胞糖原指标糖原蛋白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RI组24 h尿蛋白[(163.5±11.3)mg比(38.6±9.8)mg,t=25.620,P<0.001],血肌酐[(67.3±16.2)μmol/L比(28.4±11.5)μmol/L,t=5.974,P<0.001],血尿素氮[(16.4±6.4)mmol/L比(4.8±2.0)mmol/L,t=5.198,P<0.001]均增高;CRI组胫骨生长板增殖区软骨细胞柱细胞数量减少[(4.2±2.1)个比(9.1±3.8)个,t=3.109,P=0.006],软骨细胞LC-3蛋白阳性表达率降低[(27.2±12.6)%比(51.4±18.2)%,t=3.457,P=0.003],糖原蛋白1累积增多[(6.1±2.5)分比(3.5±1.8)分,t=2.669,P=0.016],凋亡率增高[(17.2±4.8)%比(5.1±3.4)%,t=6.505,P<0.001]。结论肾功能不全大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自噬功能下降,糖原累积增多,凋亡率增高,软骨细胞数量减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OA)患者胫骨平台软骨组织中软骨细胞集落的形成及对膝OA发展的意义。方法根据国际骨关节炎协会(OARSI)人关节软骨组织学等级评定系统获取0~1级、2~3级、4级三组软骨标本,制作组织学切片观察软骨细胞集落形成;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集落中软骨细胞Ⅱ型胶原、Ⅹ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情况;获取0~1级、4级两组软骨标本,提取过渡层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至第三代,观测24 h增殖率及细胞生长状态。两组间数据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结果OARSI等级0~1级组软骨组织浅表层完整、细胞数量多、过渡层软骨细胞无集落形成,2~3级组软骨组织浅表层破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过渡层软骨细胞无集落形成,4级组软骨组织浅表层消失、过渡层出现明显软骨细胞集落;集落中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减少,Ⅹ型胶原和MMP-13表达明显增多。体外培养0~1级组过渡层软骨细胞24 h增殖率较4级组低(8%±4%比16%±6%,t=3.722,P=0.002),细胞无明显集落样生长,而4级组软骨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结论膝OA早期软骨组织浅表层存在时、过渡层软骨细胞增殖率低不形成集落;膝OA中期软骨组织浅表层缺失、过渡层软骨细胞增殖率增高并形成集落,集落中的软骨细胞呈现肥大化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天津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7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3例,女24例,年龄(66±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AS)、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72±7)min比(89±9)min,t=6.365,P<0.05];术中出血量为(56±6)ml,低于对照组的(74±8) ml(t=7.923,P<0.05);观察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1%(16/17)、对照组为90.0%(18/20)(χ2=0.209,P>0.05)。观察组术后1 d VAS评分为(3.6±0.8)分,低于对照组的(4.9±0.8)分(t=4.706,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1±8)分,高于对照组的(76±8)分(t=2.156,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外翻角度为19.21°±2.88°,大于对照组的16.32°±2.63°(t=3.189,P<0.05),肱骨头内翻角度为3.57°±0.47°,肱骨颈干角度139°±10°,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5.24°±1.26°和146°±13°)(t=5.159、2.258,均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髓内钉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全跟距关节镜下治疗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改良全跟距关节镜技术治疗的46例46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8例28足,女18例18足;年龄19~60岁,平均(39±13)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10 d,平均(4.5±2.2)d。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平均(6.3±1.8)分。所有患者患足无其他合并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跟距关节镜下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入路进行跟骨骨折的复位,并采用全螺纹空心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检测患者足部疼痛的缓解情况及足部外观的满意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AOFAS)及Maryland评分系统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各指标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所有切口均获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46例46足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9)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4±2.3)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跟距关节运动理想,未出现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表现,跟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为0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58±13)分提高到(96±9)分,Maryland评分(72±11)分提高到术后的(98±8)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t=15.958、12.496,均P<0.05)。结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全跟距关节镜下治疗技术,骨折复位精确,足部术后并发症小,疗效确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建设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高危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快速通道,分析术后ICU快速通道建设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术后ICU快速通道建设前,即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9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术后转入了ICU(非快速通道ICU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转入ICU的危险因素。参考筛选得到的危险因素和临床实际,建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ICU快速通道的转入标准。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满足快速通道转入标准,术后转入ICU监护治疗的7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快速通道ICU组)纳入研究,与快速通道建设前转入ICU的患者(非快速通道ICU组)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级(OR=4.260,95%CI:1.157~15.683,P=0.029)、院前时间≥48 h(OR=4.301,95%CI:1.212~15.266,P=0.024)、入院检查血红蛋白(Hb)<90 g/L(OR=7.979,95%CI:1.936~32.889,P=0.004)及合并冠心病(OR=6.063,95%CI:1.695~21.693,P=0.006)是快速通道实施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转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快速通道建设前后两组转入ICU患者的基线资料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入院时Hb浓度和院前时间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在合并症数目方面,快速通道ICU组的患者显著高于非快速通道ICU组(Z=-1.995,P=0.046)。与非快速通道ICU组的患者相比,快速通道ICU组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术后在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长均显著缩短(Z=-2.121、-2.726、-3.130,均P<0.05),快速通道ICU组患者所需会诊数目及在ICU治疗时间≥2晚的患者比例也显著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在再次ICU转科率、会诊数目≥4个的患者比例、手术时长、总住院费用及在院、术后1个月和3个月死亡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ICU快速通道有助于缩短老年髋部骨折高危患者的术前、术后和住院时间,是基于多学科协作,ERAS理念具体应用的一种有效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皮质内螺钉技术结合有限切开复位治疗老年31A3型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18例老年31A3型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65~88岁,平均(76±4)岁。在术中C臂机透视证实难复性骨折后,均予以皮质内螺钉技术结合骨折端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评估手术一般情况,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FRS评分等。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3.6个月。手术时间(55±13)min(42~95min)。术中出血(223±26)ml(180~320ml)。术中平均透视(23±4)次(18~32次)。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8±0.7)个月。Kim骨折复位质量评价,Ⅰ级15例,Ⅱ级3例,全部优良。末次随访时FRS评分(84±10)分,和受伤前[(84±1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4,P=0.887)。结论对于老年31A3型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运用皮质内螺钉技术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可获得高质量的骨折复位和固定,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8年7至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男31例,女61例,年龄(75±6)岁。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7例,围手术期应用ERAS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住院、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围手术期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术后1和3个月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患者髋部功能和生活质量。两组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数据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48 h内手术率高(χ2=17.781,P<0.01)、住院时间短(Z=-4.987,P<0.01)、总体花费少(Z=-4.315,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1.1%比14.9%与86.7%比95.7%,χ2=3.432、1.380,均P>0.05)。围手术期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内观察组患者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t=4.458,P<0.01),术后3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6,P=0.146)。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3、1.227,均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应用ERAS方法可有效提高治疗效率,减少医疗费用,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计算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老年高危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隐性失血量,探讨术后隐性失血量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于河北省中医院骨伤科经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80岁为界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A组(<80岁)31例,B组(≥80岁)29例,使用Gross方程和Nandler公式,根据身高、体重、术前1 d和术后第3天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隐性失血量。组间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组手术前后Hct下降3.4%±1.7%,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下降(13±7)g/L,显性失血(25±6)ml,隐性失血(186±7)ml;B组手术前后Hct下降3.8%±1.2%,手术前后Hb下降(13±3)g/L,显性失血(24±8)ml,隐性失血(194±7)ml;A、B两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09、0.883,均P>0.05)。结论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老年高危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量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从失血方面考虑该术式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O型臂导航下经皮椎弓根置钉与传统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骨科72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经皮椎弓根置钉方法分为A、B两组,传统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置钉为A组,36例患者共置入168枚椎弓根螺钉;采用O型臂导航下经皮椎弓根置钉为B组,36例患者共置入164枚螺钉。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放射剂量和单枚螺钉透视时间、置钉时间和准确性、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等指标。2组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手术时间(99±14)min,B组为(75±10)min;A组单枚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15.8±2.6)min,B组为(11.8±3.3)min;A组的每枚螺钉透视时间为(38.0±2.0)s,B组为(28.5±2.8)s;A组的每台手术室内放射剂量为(563±163)cGy/cm2,B组为(378±70)cGy/cm2;B组上述指标均优于A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8、5.73、16.30、6.25,均P<0.05)。A组螺钉置钉Rampersaud评分分级优于B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P<0.05)。结论O型臂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高清晰度导航图像并实现高精确度导航操作,较传统组置钉准确率更高,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同时能明显减少置钉和手术时间,辐射剂量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评估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短缩对股骨头颈、螺钉以及髋臼受力状况,从力学角度对股骨颈及髋臼进行受力分析。方法收集1名健康成年女性髋部CT扫描数据。运用三维重建Mimics软件及相关功能模拟建立Pauwells角>50°的股骨颈骨折空心钉术后短缩模型,分为正常无短缩组、短缩2.5 mm组、短缩7.5 mm组、短缩12.5 mm组,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Nastran 2012进行力学分析,得到不同股骨颈短缩模型的髋臼表面、股骨头表面、股骨近端最大应力、应力云图等相关数据。结果股骨颈无短缩、短缩2.5 mm、短缩7.5 mm和短缩12.5 mm的情况下,股骨颈上方空心钉最大拉伸应力以及股骨颈骨折端最大应力值逐渐增大;股骨颈下方以及内侧皮质区受到的最大压缩应力值逐渐减小;股骨头表面最大应力分别为14.9、15.0、16.3、16.3 MPa,髋臼表面最大应力则分别为10.1、10.1、10.5、11.7 MPa。结论股骨颈短缩后髋关节力学环境发生变化,随着颈短缩程度的加剧髋臼的应力峰值不断增高,当股骨颈重度短缩时,导致负荷分布不均,髋关节复杂活动能力下降,并且股骨颈骨折术后短缩的改变可能在术后股骨头坏死中起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