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51例,70个椎体,在C形臂X光机的导向下,局部麻醉,经椎弓根入路将骨水泥(粉、液、造影剂3∶2∶1的比例调制)注射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疼痛椎体,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3.0~5.0ml。结果全部病例成功手术,手术时间30~70min,平均40min。术中出血2~5ml。术后10~20min疼痛症状开始缓解,全部病人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术后住院3~6d(平均5d),随访4~20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状况,疼痛症状无复发〖HTH〗结论〖HTSS〗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PVP治疗止痛效果良好、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但需注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操作的规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rbralcompressioufractures,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4月,采用经椎弓根入路行PVP或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性压缩骨折对19例,其中,PVP组12例(14个椎体),PKP组7例(7个椎体)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PVP手术患者12例,14个椎体,均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注入骨水泥,平均量4.5ml,术前VAS评分8.40,术后VAS评分2.72,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1.2mm,椎体前缘渗漏2例,椎间盘渗漏1例。PKP手术患者7例,7个椎体,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注入骨水泥,平均量5.2ml,术前VAS评分8.12,术后VAS评分2.57,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2.8mm,椎体前缘渗漏1例,无椎间盘渗漏。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没有出现椎管内渗漏及神经压迫症状。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骨折最常见于胸腰段椎体(T11、T12及L1),PVP及PKP手术在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疗效。经椎弓根入路手术风险较低,术后并发症少。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PKP明显优于PV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患者中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收入目标是50例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患者(数据来源时间为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n=25例)实施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n=25例)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对两组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患者临床治疗差异。结果观察组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VAS评分、肿瘤症状表现消失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与椎体功能复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参照组,P<0.05,数据指标展现统计学计算价值。结论将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用于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患者中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瘘(AVF)成熟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2016年1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成熟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基础信息、病变部位、穿刺入路、使用球囊个数与直径,并计算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结果AVF成熟不良患者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52.6±12.9)岁,其中20例治疗成功,1例发生血管破裂行AVF重建术,并发症率为4.8%(1/21)。患者住院天数为(1.05±0.71)d,费用为(11 487.7±4 401.4)元。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7±8.3)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0%和55%,二期通畅率均为90%。结论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是促进AVF成熟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很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良好的通畅率,可取得满意的促成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的安全性及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 2019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经胸超声引导下PBMV患者15例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53±13)岁,总结术前、术后即刻效果以及术后早、中期随访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1例患者因术后二尖瓣大量反流,转外科治疗。其余14例手术成功,术后即刻评估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平均压、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1.84±0.43)cm2、(11.9±4.5)mmHg(1 mmHg=0.133 kPa)、(10.9±3.2)mmHg,与术前[(0.89±0.24)cm2、(21.9±6.0)mmHg、(20.1±3.6)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三尖瓣反流面积减少[(3.79±2.81)cm2比(5.26±3.99)cm2,P=0.03),而二尖瓣反流面积未见明显增加(P=0.67)。14例患者随访(13.8±4.6)个月,术后早、中期二尖瓣瓣口面积、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术前相比均改善(均P<0.01);三尖瓣反流面积较术前改善(P<0.05),二尖瓣反流未见明显变化(P>0.05);术后早期和中期比较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全组患者无因再狭窄二次手术者,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胸超声引导下PBMV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且近中期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合并硬膜外脊髓压迫(MESCC)的临床疗效及磁共振成像(MRI)评估硬膜外脊髓压迫(ESCC)分级是否有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采用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MESCC患者共37例病例资料,其中双下肢瘫痪23例,总病变椎体39节。治疗前后定期评价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下肢瘫痪情况,比较不同随访时间点的VAS值;同时应用MRI评估椎管内ESCC分级变化并计算术后局部病灶有效率,分析比较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的局部病灶有效率。结果所有病变椎体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操作均获成功。骨水泥注入量(3.2±1.3)ml/节,125I粒子植入数(25.0±8.6)颗/节,放射剂量(15.0±5.1)mCi/节。术前VAS为8.5±0.8,术后5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上的VAS分别为3.6±1.3、3.8±1.5、3.4±1.4、5.5±1.0及5.9±1.4,术后各随访点VA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及1年与术后5 d、1个月、3个月比较VA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VAS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随访3个月时,23例双下肢瘫痪患者中有22例恢复了自主行走和排尿功能;术后1、3、6个月及>1年MRI评价MESCC局部病灶有效率分别为89.7%、91.9%、90.6%、94.7%,各随访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MESCC近期疼痛缓解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均显著;联合治疗后MRI显示脊髓周围瘤体缩小明显,可显著降低MESCC分级并保持较长时间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改良阴囊皮瓣折叠尿道成形术修复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0例阴囊皮肤丰富的中间型尿道下裂或者后型尿道下裂患者,行改良的阴囊皮瓣折叠尿道成形修复术,观察该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未发现皮瓣坏死现象以及尿瘘现象;其中2例患者由于阴囊皮肤张力过大,半年后局麻下行阴囊皮肤“Z”形切开,手术成功;全部患者均恢复站立排尿;在为期5至45个月的随访中,排尿正常,没有尿道狭窄发生以及尿道结石形成。结论改良阴囊皮瓣折叠尿道成形修复术能够有效治疗尿道下裂,并且具有很高的手术成功率、较少的并发症以及良好的视觉观感。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中的疗效,为治疗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4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1例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术前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41例患者行45处支架置入术,成功置入42枚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3.33%(42/45);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41例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52.36±12.22)分,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为(95.33±5.54)分,术前与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有36例患者的脑缺血症状未出现,1例患者术后死亡,4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比较高,长期临床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的探讨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行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的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患者全部临床治愈,术后随访0.5~2年,人工阴道口容2~3指,长约15~20cm,阴道黏膜光滑红润,有弹性,效果满意。结论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术后人工阴道的护理及正确的出院指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TCAR)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技术要点、围术期处理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3至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CAR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例,以颈总动脉入路,在颈动脉-股静脉逆向血流保护下,行颈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达到解除狭窄、重建血运的目的。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处理、并发症及随访情况,评价TCAR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及疗效。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行左侧TCAR 2例,右侧TCAR 1例。共植入颈动脉支架3枚,手术时间分别为65、59、55 min,腔内操作时间分别为13、18、11 min,颈总动脉阻断血液逆流时间分别为15、20、13 min,对比剂使用剂量分别为20、25、15 ml。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分别随访7、7、6个月,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颈动脉支架通畅。结论TCAR采用经颈动脉入路,颈动脉-股静脉持续逆向血流的脑保护系统可有效预防围术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卒中发生,是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1至7月于北京朝阳医院接受双侧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纳入本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8例患者28个椎体,其中男10例,女18例,中位年龄73.6岁(56.0~87.0岁)。患者术前拍摄正侧位X线片、骨密度、CT三维重建扫描和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并进行观察,明确骨折部位及椎体后壁情况,进一步确定诊断。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拍摄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扫描,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通过X线片测量,比较术前、术后伤椎上位椎体上终板和下位椎体下终板后凸角度(KA)、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W)、伤椎椎体后缘高度(HPW)等指标变化情况。同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情况,对手术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0)个月。术前HAW为(21.2±2.4)mm,术后HAW为(22.5±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AW为(18.9±1.6)mm,低于术后(P<0.05)。术后HPW也较术前明显矫正(P<0.05)。末次随访时HPW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2±1.3)mm比(27.5±1.6)mm,P>0.05]。术前KA为18.8°±1.3°,术后KA为14.2°±1.5°,术后KA明显矫正(P<0.05),末次随访时KA为17.6°±1.4°,较术后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发现骨水泥渗漏,1例发现邻近椎体骨折。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治疗效果肯定且安全可靠,仔细评估术前影像学资料,精准的穿刺及把握骨水泥推注时机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用于局麻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的清醒镇静镇痛效果和对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D组在入室后静注帕瑞昔布40mg复合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0.5ug/kg.h至手术结束;M组复合咪达唑仑2mg静注。两组均用0.75%的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总量为20-30ml。结果与M组比,T1-T3时D组VAS评分、MAP、HR明显降低(P<0.05),手术医生的满意度高。T2-T4时,D组Ramsay评分比M组高(P<0.05)。与T0时比较,T1-T4时D组MAP、HR明显降低(P<0.05);而M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两组SpO2术中无明显改变。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帕瑞昔布可为经皮椎体成形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镇静、镇痛效果,降低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反应,手术医生满意度较高。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