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慢性静脉疾病的概念和CEAP系统分级法已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估的通用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机械性血栓抽吸后置管溶栓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管腔的内介入技术可有效地开通闭塞的髂股静脉,恢复正常的生理回流通道,在消除下肢回流障碍的同时,逆转病情的进展。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经球囊扩张后置入裸支架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畸形也是下肢静脉常见疾病,腔内治疗以其安全、有效、微创、操作简便、术后恢复时间短、创伤小和美容等优势逐渐为人们接受。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重视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更多的下肢静脉疾病患者会在腔内治疗中受益。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瘘(AVF)成熟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2016年1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成熟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基础信息、病变部位、穿刺入路、使用球囊个数与直径,并计算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结果AVF成熟不良患者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52.6±12.9)岁,其中20例治疗成功,1例发生血管破裂行AVF重建术,并发症率为4.8%(1/21)。患者住院天数为(1.05±0.71)d,费用为(11 487.7±4 401.4)元。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7±8.3)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0%和55%,二期通畅率均为90%。结论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是促进AVF成熟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很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良好的通畅率,可取得满意的促成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主髂动脉泛大西洋多学科专家共识(TASC)分类中C/D级病变腔内支架治疗的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主髂动脉TASC C/D级病变腔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数据。本研究共纳入172例患者,按照术中应用支架类型分为覆膜支架组(61例)、裸支架组(88例)和复合支架组(2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靶血管一期通畅率;次要观察指标为免于再次手术干预、卢瑟福分级、截肢事件和全因死亡。结果覆膜支架组、裸支架组和复合支架组患者围手术期总体死亡率和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分析靶血管5年一期通畅率在覆膜支架组、裸支架组和复合支架组分别为82.1%、78.3%和71.9%,免于再次手术干预率分别为88.5%、82.6%和7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47、2.93,均P>0.05);10年随访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8.7%、52.6%和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1,P<0.05);免于再次手术干预率分别为74.1%、70.6%和6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6,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TASC分类D级病变和应用裸支架是影响中远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主髂动脉TASC C/D级病变腔内支架治疗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中远期疗效,应用覆膜支架可能提高远期通畅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全跟距关节镜下治疗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改良全跟距关节镜技术治疗的46例46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8例28足,女18例18足;年龄19~60岁,平均(39±13)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10 d,平均(4.5±2.2)d。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平均(6.3±1.8)分。所有患者患足无其他合并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跟距关节镜下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入路进行跟骨骨折的复位,并采用全螺纹空心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检测患者足部疼痛的缓解情况及足部外观的满意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AOFAS)及Maryland评分系统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各指标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所有切口均获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46例46足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9)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4±2.3)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跟距关节运动理想,未出现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表现,跟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为0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58±13)分提高到(96±9)分,Maryland评分(72±11)分提高到术后的(98±8)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t=15.958、12.496,均P<0.05)。结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全跟距关节镜下治疗技术,骨折复位精确,足部术后并发症小,疗效确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尿管镜下腔内尿道会师术在男性尿道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实施输尿管镜下腔内尿道会师术的38例男性尿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以上38例男性尿道损伤患者平均手术耗时为(23.38±2.39)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5.62±3.71)d,35例患者尿道损伤后留置尿管顺利,拔出尿管时间为术后3-4周,3例患者因损伤较重进行开放手术治疗。拔除尿管后,28例患者排尿顺畅,之后定期性尿道扩张3个月,平均最大尿流率为(22.39±1.33)ml/s;7例患者出现尿道狭窄,之后定期性尿道扩张3-6个月,平均最大尿流率为(19.72±1.82)ml/s;1例患者因严重尿道狭窄性尿道内切开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尿道通畅。结论将输尿管镜下腔内尿道会师术应用于男性尿道损伤治疗,操作简单,手术耗时短,创伤小,患者易恢复,临床效果明显,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心病患者优化药物治疗(OMT)的应用现状及其对术后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完成PCI的3 812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院内及其出院后1、6、12个月的OMT使用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根据患者PCI术后是否坚持OMT分为OMT组(n=1 299)和非OMT组(n=2 289)。应用χ2检验比较组间MACCE的差异,筛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及有临床意义的变量,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I术后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 588例(224例失访)PCI术后患者住院期间OMT应用比例为58.8%(2 110/3 588),随访12个月坚持OMT的患者有36.0%(1 293/3 588)。OMT各组分药物的应用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随访12个月时,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下降程度最大,分别从75.3%(2 701/3 588)和75.1%(2 692/3 588)降至59.1%(2 122/3 588)和53.0%(1 903/3 588)。应用Pearson χ2分析发现老年患者、合并疾病的数量、PCI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病变支数、病变类型、Gensini评分、随访期间坚持OMT和吸烟的情况与PCI术后MACCE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PCI术后坚持OMT是患者术后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HR=0.471,95%CI:0.300~0.734, P=0.001)。结论PCI术后OMT应用非最优,应用比例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需要值得更加关注。PCI术后坚持OMT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可以降低患者术后MAC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波关节腔内击碎尿酸盐结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2只兔子分为两组,分别为西药组和应用超声波关节腔内碎石技术组(以下简称治疗仪组),西药组和治疗仪组造模后,西药组采取秋水仙碱药物,治疗仪组采取超声波关节腔内击碎尿酸盐结晶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采用超声波关节腔内碎石技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比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应用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的68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45例,女23例,年龄(52±14)岁。评估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2.6%(63/68),63例患者原位开窗成功并行支架置入,仅有5例因弓型复杂开窗失败,其中3例行烟囱支架置入,2例行人工血管转流。围手术期1例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4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CT血管造影随访提示夹层原发破口完全封闭,主体及分支支架通畅,8例(8.8%)出现Ⅰ型内漏,5例行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3例随访观察。结论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及安全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血栓抽吸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8例。对参照组行PCI术和支架置入治疗,对实验组行PCI术和血栓抽吸术治疗。分析56例患者的血管TIMI血流分级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复发率、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管TIMI血流分级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复发率相比于参照组较低,但经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血栓抽吸术治疗,使其冠脉内血栓负荷减少,使无复流现象发生率降低,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消蚀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在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3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31条肢体)基本信息、病变特点、手术疗效和相关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76.5±10.5)岁,病变长度(11.7±6.4) cm。共41处病变,其中支架内再狭窄(ISR)12 例(29.3%)、初次治疗的慢性闭塞性病变(CTO)24例(58.5%)、重度狭窄病变5例(12.2%)。51.6%的患者钙化分级(PACSS)为4级。技术成功率为93.5%,并发远端栓塞4例(12.9%),补救性支架植入2例(6.5%)。随访(6.6±3.0)个月,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3(0.32,0.55)提升至术后即时0.91(0.87,1.01)(Z=-5.43,P<0.01)和术后3个月的0.82(0.73,1.02)(Z=-3.99,P<0.01)。3个月的无截肢生存率为96.7%,一期通畅率为100%,病变血管再干预率(TLR)为0,溃疡愈合率为76.9%。结论准分子激光消蚀减容对于ISR和初次治疗的CTO均可行、有效,为DCB管腔准备、减少支架植入提供了新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咯血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2例咯血患者行肺动脉造影加支气管动脉栓塞,给予护理干预,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密观察病情,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立刻止血8例,术后咳少量暗红色血痰3例,继续治疗后一周内均无再次咯血。1例较前无明显改善。出现轻度的发热、胸闷、胸骨后烧灼7例。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止血效果好,护理干预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