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引导骨组织再生后骨结合的生物力学。结论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引导骨组织再生中,两种异种骨移植材料均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引导组织再生后的早期,应谨慎选择临床负载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二腹肌大转子截骨治疗合并髋关节脱位的高位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治疗的39例高位髋臼后壁骨折合并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截骨组(22例)和对照组(17例)。截骨组患者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联合二腹肌大转子截骨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单纯K-L入路进行手术。分别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程度,采用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以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48±11)个月。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1、1.52、1.22,χ²=2.02,均P>0.05)。虽然截骨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与对照组相当(95.5%比88.2%,χ²=0.05,P=0.81),但截骨组复位优的比例较高,患者FRS评分及EQ-5D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85±13)比(80±15)分和0.86±0.12比0.80±0.17,t=2.87、3.47,均P<0.05]。结论K-L入路联合二腹肌大转子截骨治疗合并髋关节脱位的高位髋臼后壁骨折有利于术野的暴露和操作,与传统K-L入路相比临床疗效更为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喙突截骨重建肩盂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到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106肩)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19例,左侧31例,右侧75例,年龄16~61(29.4±11.5)岁。术前前方恐惧试验均为阳性,均采用改良Latarjet手术通过“同轴共弧”重建肩盂缺损。随访时采用肩功能Rowe评分、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评分(SST)以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记录术后肩关节复发脱位/半脱位率,X线片、CT检查评估骨性关节炎(Samilson-Prieto评分)及肩关节体侧外旋角度及肩胛下肌肌力变化。结果经过平均9.0年(1~16年)随访,转位移植的喙突骨块在术后3~6个月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Rowe评分由术前(40.4±6.5)分提高至(93.2±2.5)分(P<0.001),SST评分由术前(5.2±1.3)分提高至(10.1±1.5)分(P<0.001),VAS评分由术前(3.5±1.9)分降至(1.1±1.2)分(P<0.001)。术前肩关节体侧外旋角度为58.8°±15.6°,术后为57.6°±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下肌肌力测定健侧与患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9.6%(95/106)的患者获肩盂同轴共弧重建,肩盂缺损及术后包容角较术前改善(P<0.001)。术后新发骨性关节炎7例(7/98),2例(2/8)出现关节炎进展,2例(2/98)出现切口愈合不良,2例(2/98)因骨块脱落行翻修手术。结论喙突截骨同轴共弧重建肩盂对伴明显骨缺损的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低复发率、低翻修率和低骨性关节炎发生率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CT周围神经图像,观察骨肌系统肿瘤与邻近神经的关系,并探讨其在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影像科检查的27例骨肌系统肿瘤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13~67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15例原发软组织肿瘤、9例原发骨肿瘤、3例转移瘤,所有肿瘤均与神经关系密切。术前行CT扫描,应用曲面重组技术对周围神经进行重建,观察病灶与邻近神经关系。所有患者在检查完成后2周内行手术治疗。根据其术前影像特点判断神经是否受侵,并以术中所见为金标准,计算神经重组图像判断肿瘤侵犯(压迫)神经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27例患者中有25例(92.6%)可以在同一层面显示肿瘤与邻近神经的关系,其中有22例术前影像判断与术中所见相符(22/25,88.0%)。在神经重组图像中,周围神经呈连续的条索状结构,并与肿瘤在同一层面上,受侵神经可显示神经局部增粗、边缘模糊,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应用神经重组图像判断肿瘤侵犯神经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89.5%、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100.0%;判断肿瘤压迫神经的敏感度92.3%、特异度100.0%、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80.0%。结论周围神经重组图像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快速、直观地评价病灶与邻近神经的关系,指导术式的选择、减少术中神经损伤的风险,对神经是否受到侵犯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24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骨折愈合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位置满意,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脊髓无受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半年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植骨融合率100%。患者相关神经功能改善明显。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