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完全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完全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66.1±12.9)岁(38~86岁)。1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消化道重建时间(24.8±3.3)min(20~30 min),术中出血量(35±24)ml(20~100 ml)。术后排气时间(2.5±0.9)d(2~3 d),术后进食流质饮食时间(2.25±0.87)d(2~3 d),术后住院时间(9.5±2.1)d(6~13 d)。术后未发生出血、吻合口瘘或吻合口狭窄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显示,切除标本近远端切缘均阴性。患者术后随访2~15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或肿瘤复发转移病例。术后无反流症状。与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相比,保留贲门功能胃癌根治术理论上能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采用手工缝合法进行消化道重建,可以减少2~3个吻合器枪钉的应用,降低了手术材料费。与胃次全切除术相比,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更彻底,胃残留组织很少、血供更好,降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术后FTS理念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住院治疗的176例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8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加速康复外科(FTS)理念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观察组首次排气、进食、排便及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VAS及PSQI评分比较,观察组术后的VAS及PSQI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结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不仅可有效提升护理满意率,缩短住院和导尿管留置时间,减少住院花费,还可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效果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科腹腔镜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对促进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某院的妇产科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110例,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这一区间作为研究时段进行收治,而后使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护理治疗研究,两组都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方法,其中对照组为55例,将对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来展开观察,观察组同样也为55例,并将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来进行实验,最后把两组在收到的在护理效果方面的数据做一个比较。结果:在进行一定的干预以后,就护理管理质量这个方面来说,观察组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上升,并且患者在进行手术以后在疼痛感受上不会太重,而在患者的肠蠕动处于恢复的过程中以及肛门第一次产生排气需要用的时间上,都出现了十分显著的减少,手术以后患者患上相关的并发症的概率较低。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一体位完全经腹途径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口状切除治疗肾移植术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肾移植术后原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17例患者行传统经后腹腔腹腔镜原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口状切除术(根据肿瘤位置分为移植肾同侧组9例和移植肾对侧组8例);24例患者行单一体位完全腹腔镜下原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口状切除术(根据肿瘤位置分为移植肾同侧组14例和移植肾对侧组10例)。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资料,对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纳入41例患者,男16例,女25例,年龄57(53,70)岁。单一体位对侧组手术时间短于单一体位同侧组及后腹腔对侧组、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5±44)、(159±49)、(196±20)、(205±21)min,均P<0.01];上述各组术中出血量[(84±39)、(106±44)、(109±20)、(112±21)ml,P=0.271]、住院时间[(10.6±2.1)、(11.8±1.7)、(10.3±1.5)、(11.4±1.5)d,P=0.1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24个月,13例患者出现对侧复发或转移,8例出现膀胱内复发,5例死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结论单一体位全腹腔镜治疗肾移植术后原肾输尿管肿瘤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同时不增加术中出血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适用于治疗移植肾术后原尿路尿路上皮癌,尤其适用于移植肾对侧的原肾及输尿管切除。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9月至2021年9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结果确诊为肝PEComa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资料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腔镜组27例,男5例,女22例,年龄(40.0±10.4)岁;开腹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44.5±12.6)岁;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39±156)min和(348±103.0)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2±2.4)d和(13.7±4.9)d,腔镜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肿瘤良恶性、肿瘤部位、肿瘤直径、Ki67指数、术后并发症(如胆漏、切口感染、胸腔积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2~103个月,其中失访1例,腔镜组死亡2例,开腹组死亡1例。腔镜组5年总体生存率(OS)与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80.8%与83.0%,开腹组则均为92.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肝PEComa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并发症发生率、5年OS及DFS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腹腔镜胃肠手术,探究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精细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录的206例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外科护理联合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比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排气时长、排便时长、肠鸣音消失时长、禁食时长以及留院时长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83%)较对照组(18.45%)更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6.12%)较对照组(87.38%)更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精细化护理应用于腹腔镜胃肠手术护理中能够改善患者胃肠蠕动功能与心理状态,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探讨使用一次性带牵引线取物器经自然腔道阴道后穹窿肌瘤分碎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并经阴道后穹窿分碎肌瘤的患者42例,剔除肌瘤后装入带牵引线的取物器中,通过牵引线收紧取物器袋口使其密闭。缝合子宫切口后锐性切开阴道后穹窿并取出取物器,在取物器内用手术刀分碎肌瘤组织后取出。42例患者均顺利取出肌瘤组织,腹盆腔及阴道内未见肌瘤组织碎片残留,腹盆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均未见恶性细胞或子宫平滑肌瘤梭形细胞,取物器注水后检查无破损。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39例,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2例,恶性潜能未定平滑肌肿瘤1例。42例术后随访6~30个月,阴道后穹窿切口愈合良好,均未见复发和转移。使用一次性带牵引线取物器经自然腔道阴道后穹窿肌瘤分碎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肌瘤取出方法,有助于减少医源性肿瘤播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患者临床治疗的作用。方法:研究了2019年12月~2021年6月之间,我院经皮肾镜激光碎石取石手术治愈的80例肾结石病人,根据数字分析法分成临床对照组与临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常规住院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的护理治疗持续时间在(7.30±1.0)d中略低于对照组(12.39±1.08)d,p=0.01;观察组的并发症率和患病率(2.5%)也低于对照组(7.5%),p的数值=0.01;观察对照组对医院护理的总体满意度是100%,超过了观察对照组的87.5%,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椎管减压术和椎板间扩大开窗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因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或椎板间扩大开窗术治疗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40~86(63.2±9.8)岁。其中40例患者接受单边双通道内镜减压术(UBE组),40例患者接受椎板间扩大开窗术(开窗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腰椎侧隐窝狭窄减压,均获得随访,UBE组随访时间为(12.9±5.4)个月,开窗组为(14.9±3.5)个月。UBE组手术时间为(63.9±11.6)min,高于开窗组的(54.1±9.2)min(P<0.001)。UBE组手术切口长度为(18.2±1.7)mm,低于开窗组的(73.5±11.6)mm(P<0.001)。UBE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1±2.2)d,低于开放组的(7.6±3.1)d(P<0.001)。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腰痛VAS评分在术后1和3个月时UBE组低于开窗组(均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两组下肢痛VAS评分在术后1、3及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术后1和3个月UBE组低于开窗组(均P<0.05)。UBE组和开窗组分别出现2例(5.0%)和1例(2.5%)术中硬膜囊破裂,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UBE组优35例,良3例,可2例,开放组优37例,良2例,可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结论相比于椎板间扩大开窗技术,UBE技术不仅能够减轻术后早期腰背痛,缩短住院时间,且创伤小,并可获得同样的远期疗效。
简介:摘要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诊断为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49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MRI扫描评估,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然后在0°和30°硬性神经内镜辅助下寻找残余肿瘤,继续切除肿瘤。38例常规显微手术后,在神经内镜下发现残留肿瘤并在神经内镜下切除。全切除44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8例)、脑脊液漏(1例)和颅内血肿(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42±3)个月,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5例(91.8%)患者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80分。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手术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预防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狭窄的效果及其具体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因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科行ESD治疗、剥离范围≥3/4环周的81例患者,其中男51例,女30例;年龄(62.09±7.95)岁,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口服醋酸泼尼松组(28例)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组(30例)。分析术后12周3组患者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内镜下探条扩张次数,比较手术前后Atkinson分级和食管癌患者补充量表(QLQ-OES18)评分。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组食管黏膜组织中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15(CHST15)mRNA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组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82.6%(19/23)、46.4%(13/28)和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探条的扩张次数[M(Q1,Q3)]分别为 2(1,3)、0(0,0)和0(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和术后Atkinson分级和QLQ-OES18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复查时,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组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组患者食管组织中CHST15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31±0.13、3.44±0.07、2.84±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口服醋酸泼尼松组与对照组比较,CHST15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下调(P<0.001),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组与口服醋酸泼尼松组比较,CHST15 mRNA的表达进一步下调(P<0.001)。随着CHST15 mRNA表达的下调,口服醋酸泼尼松组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组食管组织中TGF-β1和collagen-Ⅰ蛋白的表达亦下调(均P<0.05)。结论单独口服或者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均可有效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减少术后扩张次数,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效果更佳;糖皮质激素可降低食管黏膜组织中CHST15 mRNA的表达,抑制其所调控的TGF-β1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融合术(Mis-PALF)和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对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Mis-PALF手术治疗(17例)或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88例,作为对照)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Mis-PALF组男9例,女8例,年龄(45.8±19.8)岁;对照组男48例,女40例,年龄(50.0±13.9)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出血量、术后体温、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追加止痛药物情况、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Mis-PALF组围术期出血量较开放组减少[(111.8±35.9)ml比(362.9±18.6)ml,P<0.01]、住院时间较短[(3.06±0.63)d比(4.24±0.14)d,P<0.01]、追加止痛药物人数较少(3/17比56/88,P<0.01)。两组手术时间[(125±7)min比(113±8)min,P=0.525]、术后发热(11/17比37/88,P=0.086)、术后VAS>3分比例(1/17比13/88,P=0.357)、随访JOA改善率(66.9%±28.8%比74.2%±28.6%,P=0.409)及并发症发生率(1/17比3/88,P=1.000)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在寰枢椎脱位患者中,Mis-PALF能显著减少围术期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止痛药物使用,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全程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采用全程神经内镜MVD治疗112例TN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术前MRI影像学数据,包括:桥小脑区(CPA)面积比(健/患侧)、三叉神经(TGN)长度比(健/患侧)、TGN夹角比(健/患侧)、责任血管类型。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本组112例患者中,其中男49例,女63例;年龄20~82(59±9)岁,病程0.05~30.00(5.60±5.15)年。疼痛位于左侧43例(38.39%),右侧69例(61.61%);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1年,平均随访时间21.5个月,复发11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病程≥3年(HR=9.34,95%CI:1.12~39.07)、CPA面积比(健/患侧)>1(HR=27.47,95%CI:1.69~44.20)、责任血管类型为静脉(HR=35.39,95%CI:1.26~18.60)以及动静脉(HR=46.07,95%CI:2.74~27.75)是影响MVD术后复发的因素(均P<0.05)。结论患者病程≥3年、CPA面积比(健/患侧)>1、责任血管类型为静脉/动静脉是影响全程神经内镜MVD治疗TN痛术后复发率的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