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当一个革命家的妻子牺牲后,敌人将她的头颅砍下放在一个竹筏上,顺赣江漂下,“沿江示众”,18岁的她目睹这一切却毅然嫁给这个革命家;在围追堵截的长征途中,由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她随部队往返三次翻越冰冷的雪山,三次跋涉渺无人迹的草地。当张国焘的人要缴她的抢时,她拍拍挎在腰间的手枪坚定地说“我是个革命军人,枪是用来与敌人做斗争的,枪是我的第二生命,如果你一定要缴我的枪,那这支枪就不客气了。”这位女中豪杰就是朱德总司令的夫人康克清。但当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人物时,感觉她是那样平凡、质朴,那样和蔼、慈祥,就像邻家的一位阿婆。
简介:西方法治思想延续至中世纪,在英国获得了里程碑式的转型发展,其标志就是1215年《大宪章》的签署和13世纪中叶布雷克顿《论英格兰的法律与习惯》一书的面世与传播。布雷克顿的法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有关王权的论述中,他认为国王并无绝对立法权,法律的渊源在于民众的意愿。布雷克顿最重要的法治论断是“国王不应低于任何人,但应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这一论断的论据在于他坚信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以及“法律造就国王”。布雷克顿的思想同现代法治理念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他已经触及到法治理念的核心——约束权力,这使他在西方法治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依法治国”是同“法治”相等的术语,法律不应当作为“牧民”的工具,要实现依法治国关键不在于“治民”而在于“治权”,对西方法治传统的研究对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意义重大。
简介:约翰·希克针对近代全球化以来愈发突出的宗教多样性和多元性事实以及由宗教相遇造成的基督教危机,从宗教之解释出发,批评盛行的宗教排他论和宗教兼容论,提出多元论假设并倡导宗教多元论和宗教对话,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逐步构建了宗教多元论体系。其中对约翰·希克宗教多元论影响重大的有康德、维特根斯坦和W.C.史密斯。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思想可以概括为“世界各大宗教传统具有一个共同的基本信念,即宗教经验不纯粹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投射,而是人类对同一个终极实在的不同回应;应承认虽然各自的回应差别甚大,但都是同等有效的,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救赎论结构,即世界各大宗教传统在整体上都是人类生存从自我中心转向实在中心的拯救/解脱的语境。”尽管多元论仍面临许多理论困境和批评反对,但约翰·希克宗教多元论及其三大支柱——一个终极实在、宗教之解释和共同的救赎论结构的提出,有巨大的合理性和解释力,是宗教经验和宗教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基督教神学做出了重大的范式更新、转换甚至革命。
简介: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接受雪克来提·扎克尔辞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