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耻感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其评价活动机制与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以内化的一定社会的良心(心中之善)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否定的痛苦的灵魂锤击的心理情感方式显现出来,通过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心中之善的冲突过程、主体对心中之善的确证与升华过程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道德审判与自我心灵拯救。耻感的评价活动不仅在个体主体身上发生作用,而且以群体主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形式把适合自己统治的荣辱(耻)观“群体化”“、普遍化”“、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民众评价活动和权威评价活动的上下互动中,通过意识形态的引领而形成的。只有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在关照现时代人民的诉求过程中,并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内化为民族耻观,构成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人们的道德信仰。
简介:前些年,我曾到澳大利亚考察,回来后经常与朋友谈起在那里的一些见闻观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澳大利亚人有着令人羡慕的安全感,而赋予他们这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是良好的社会治安和严格的交通管理。领略澳大利亚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发现所谓住宅小区就是一片片大多没有院墙的房子,市区公路往往从这些住宅的前后穿过。令我感
简介:幸福是人们普遍和终极的追求、是一种积极正向的价值目标,政府在提升居民幸福感上责无旁贷。透析幸福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理,针对偏好与幸福的背离,应引导人们自主地做出有利于幸福的决策,避免家长式的直接管制;针对可控性外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政府则应该有所作为,通过增加公共支出等手段提升居民幸福感。剖析幸福的本质内涵可知,幸福不是主流经济学在“理性人”假设下根据外在行为对预期效用的推断,而是现实中人们对多样性的客观条件满足主观需要程度的心理感受。因此,从直接影响人们心理感受的因素着手能更有效地提升幸福感。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来看,除了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地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公正分配,保障民主权利。
简介: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3年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文化职能也在改革中逐渐转变。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而这与我国的文化体制尚未改革调整到位,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并未完全实现有着密切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文化体制改革中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表现在管理观念、管理职责和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建立符合国情的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