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因俗而治”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俗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俗而治”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俗而治”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俗”。“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俗而治”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简介:参与式扶贫和协同式扶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源于西方发展理论,强调扶贫对象的参与。由于其存在着理论上的瑕疵和实践上的"久扶不脱贫"的贫困治理困境,发展进程极为缓慢,逐渐被协同式扶贫所取代。协同式扶贫是一种理想的扶贫模式,强调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扶贫目标的一致性、扶贫系统的开放性、扶贫过程的动态性和扶贫行动的合作性。无论从扶贫主体、扶贫内容还是扶贫方式来看,协同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相比,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协同式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有利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现行的精准扶贫将逐渐走向协同式精准扶贫。实现协同式精准扶贫,需要扶贫信息的协同、扶贫制度的协同、扶贫文化的协同和良好社会资本的培育。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的协同效应,实现贫困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简介:随着我国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民主和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政府部门不断调整和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逐渐建立起了一套高效廉洁、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三公经费的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倡导高效办事、廉洁奉公工作态度,三公经费的管理工作备受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基本组成部分为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运行费和用车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公共事务管理以及提供公共服务所支出的经费,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开始广泛关注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行成本、工作效率,三公经费的管理也成为了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三公经费的管理不仅有利于节约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运行成本、提高其工作效率,也是建立廉洁高效的迫切需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逐渐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三公经费管理体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结构、工作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行的三公经费管理体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涵和特征出发,结合到三公经费管理现状,对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策略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