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它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为全营养治疗的首选,不仅能维持胃肠道的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刺激胃肠道的收缩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可以保护肠道菌群和预防肠外营养相关的感染性和代谢疾病。神经重症病人多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主动进食,机体丧失营养较多,常伴有脱水、高钠、血浆渗透压升高,继而引发神经细胞内营养缺失,导致病情不断加重,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能量需求增加,蛋白质更新加快。神经重症病人的营养不足可使并发症增加,呼吸机撤机困难、病情恶化、ICU住院时间延长及病死率增加。因此肠内营养的管理在危重病人中显得尤为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针对胃肠外科术后患者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及护理成效展开研究;方法:由本院胃肠外科 2018年 6月到 2019年 12月这一时期中开展的手术患者里随机选择 100例作研究对象。基于数表法将他们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前组采取肠外营养支持,后组则应用肠内营养支持。随后通过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情况以及感染发生率这两个指标判断何种营养支持方式效果更优;结果:通过一系列护理与统计数据处理后可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情况以及感染发生率这两个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临床中胃肠外科术后患者早期应用肠胃营养支持及相关护理能够较好地提升其营养状况,降低术后感染地出现,并为促使他们早日康复打下坚实基础。
简介:【摘要】重型颅脑损伤发生后,患者易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而且病情越严重,其胃肠功能障碍也越明显,再加上剧烈的应激和炎症反应、临床治疗中药物的使用、病情的不稳定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破坏了患者的肠道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于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预后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目的 探讨益生菌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使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 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3例。对照组患者营养支持方案为伤后经鼻胃管持续泵入康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所有患者均治疗 2周。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的 GOS评分、免疫功能指标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感染、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糖代谢紊乱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治疗后, 2组患者血清 IgA、 IgG、 IgM和补体 C3、 C4以及 Th1/Th2水平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联合使用益生菌与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以明显减少感染、消化道不良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而且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肠内营养支持是指经患儿口、鼻后经过胃、肠道,为患儿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成分,促使患儿自身器官、生理需求能够得到支持,维持机体的正常需要,促进疾病康复。随着医疗环境对患儿营养支持的不断重视,给予患儿肠内营养支持已成为临床常见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危重新生儿多体质孱弱,难以吮吸乳汁,因此在危重新生儿的常规治疗中,肠内营养支持是首选辅助治疗方法。但危重新生儿气管娇弱,肠内营养支持需将饲管插入患儿肠道,所以需要特殊护理干预,以保障患儿营养摄入的同时,降低肠内营养支持一系列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避免增加患儿痛苦。预见性护理可通过提前评估风险,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计划,有效规避大部分肠内营养支持的一系列不良事件发生率。
简介:摘要:从整体角度看,我国的ICU重症监护单元建设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应标准,但是设计规划仍存在较多问题。目前,虽然几乎所有的医院都会设置重症监护单元,但是ICU建设规模、位置、空间、形式以及种种监护床位数的配比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由ICU设计人员根据医院内部建设空间规划实际情况决定的,原因是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能够促使人力物力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提升,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但问题是,ICU仍不够规范,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