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N-乙酰天冬氨酸(NAA)是大脑中主要的神经元代谢物,对于维持脑细胞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NAA在缺血性卒中中的研究进展,包括NAA的代谢途径、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会导致NAA水平下降,通过影响神经元的能量代谢和细胞生存信号通路,进而影响脑功能恢复。此外,NAA的代谢紊乱与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1]密切相关。本文还探讨了NAA作为缺血性卒中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以及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简介: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沉积物V/(V+Ni)特征李双应,金福全(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合肥230009)关键词V/(V+Ni)比值,缺氧环境,二叠纪,下扬子地区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的缺氧沉积,近年来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1~3]。这一方面是因...
简介:南岭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广泛发育,在空间展布上具SE-NW向分带、NE向雁行展布的特征。盆地先后经历了近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AnMz)、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T3-J1E)、裂谷盆地(J1L-J2)、NE向构造域对EW向构造域的置换改造(J3-K1)、大规模伸展断陷(K2-E)和挤压抬升剥蚀(N-Q)等六个阶段。不同时代形成的沉积盆地类型不同,其形成与演化除早期(T3-J1E)前陆盆地受太平洋板块和印支陆块联合作用(后碰撞期构造作用)外,多数盆地与太平洋动力体系下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形成于拉张的大地构造环境,并受断裂构造控制和改造。
简介:缺氧条件是形成和保存优质烃源岩的重要条件。古氧相的研究对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泥盆纪时期,南华海受陆内裂陷作用影响,形成台地(滨岸台地和孤立台地)与台沟间列的盆地格局。不同的控制因素控制了古氧相的类型。在台沟和钦防裂陷海槽中,海水分层控制了泥盆纪的古氧相类型和变化。台沟和钦防裂陷海槽以厌氧相与准厌氧相为主。在台地相区,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古氧相的类型和分布。台地相区的古氧相主要是常氧相和贫氧相。南华海中、晚泥盆世硅质沉积、磷质沉积发育,有机质丰富,形成了有机质-硅质-磷质沉积三位一体的特征,指示上升流作用明显。南华海地区泥盆纪位于赤道附近的信风带,向西的表面洋流越过南华海在西部形成离岸流,海底海水向东补充形成上升的底流,也说明了泥盆纪南华海上升流存在的可能性。
简介:研究表明,闽西-赣南地区存在一个后碰撞造山的早、中侏罗世陆相盆地带。东起福建永定,经江西寻乌到龙南,断续延伸250km,宽约60—80km。受后期构造破坏和花岗岩浆侵入的影响,现呈肢解散碎的残留盆地面貌。盆地边界特征和盆区岩层的节理测量统计结果反映该区经历过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化过程。第一期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近S—N向的水平挤压,推测和后碰撞造山期的区域构造背景有关;第二期从早侏罗世晚期开始,由原先S—N向的水平挤压转变到S—N向的垂向挤压、近E—W向水平伸展,揭示出本区裂谷盆地的深部原因;第三期为区域规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SE—NW方向挤压,推测与太平洋板块的远程效应有关;第四期为晚白垩世开始的近E—W向挤压、W—N向伸展,对应于发育在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强烈伸展断陷盆地作用。中侏罗世强烈的拉张-断陷作用导致盆区大量双峰式火山岩的喷发,其基性端员玄武岩的锆石溶解U—Pb年龄为170±1Ma,酸性端员流纹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79Ma~165±2Ma。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流纹岩具有高的SiO2、Al2O3、K2O含量,ANKC值>1.1;轻稀土富集、稀土总量高,铕亏损,具明显Eu负异常;富集Rb、Th,贫化Ba、Ti、P、bib、Zr等特点,属富钾过铝火山岩类。与之共生的玄武岩则以富硅贫碱为特征,轻稀土轻度富集,铕异常不明显;弱富集Rb、Ba、Th、Ce,贫Nb、Zr、Y,配分样式呈上凸型,属拉斑系列玄武岩类。反映一种后造山的陆内裂谷环境。闽西-赣南地区盆山格局的形成经历过多期地球动力学演化:前中生代近E-W向古亚洲构造域的基底阶段,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的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阶段,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的裂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太平洋构造域对本区的置换和改造阶段,包括早期的火
简介:居住在美国西南部的居民,他们饮用的水中砷含量高于美国其他地区。居民的皮肤发生变化,包括色素沉着过度和全省性的表皮角化病,主要由于长期饮用含砷的水,这些是非常常见的皮肤反应。这份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和西部,得克萨斯州皮肤诊所确定建立砷引起的皮肤病的监督系统的可能性。将明信片形式的调查卷邮寄到正在工作的皮肤科医生手中。这些医生在过去的10年和确定去年期间发现了许多色素沉着过度/表皮角化病的案例。共给240名医生寄出了问卷。37份报告显示,237例病人在过去的10年间患有砷造成的色素沉着过度/表皮角化病,35例患者是在去年间染上此病的。根据美国西南部正在工作的,近八分之一的皮肤科医生的观察,在一年内至少一人患有色素沉着过度/表皮角化病,看来对基层居民患有砷诱发的皮肤病的研究是似乎可行的。
简介:通过资料搜集、蒸发岩野外露头地质调查、石盐岩沉积特征分析及盐类矿物学研究,对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蒸发岩的分布、层位、盐类矿物组合、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塔西南坳陷石盐岩沉积呈透镜体状,主要沿西昆仑山前分布,常含有褐红色、灰绿色泥砾,泥砾岩性与吐依洛克组下段岩性一致,推测应为吐依洛克组沉积晚期海退期成盐,其层位应归属于吐依洛克组上段。石盐岩透镜体在横向分布上不连续,反映了当时塔西南坳陷内部可能存在多个古盐湖次级凹地,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经浓缩蒸发成盐。蒸发岩矿物除石盐、石膏外,还见有杂卤石、钙芒硝等,其中杂卤石可能为后期富钾卤水交代原生石膏的产物,而乌泊1井石盐表面大量的次生钙芒硝可能为盐湖后期石盐析出阶段含钙地下水缓慢持续补给盐湖的产物。
简介:地质记录表明在早-中寒武世过渡期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但对其成因的认识仍存在分歧。作者试图通过对华北地台该时段广泛发育的核形石微组构和矿化过程研究,揭示微生物群落对灾变事件和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核形石内富含细菌化石;包壳的微组构和有机矿化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作用活跃的高碱度海水条件,密集的莓状黄铁矿微粒和异养细菌残余指示为缺氧环境;而沉积相分析显示核形石发育于浅海陆棚背景。研究认为,同期的核形石及其他可对比微生物岩不仅在华北广泛分布,在其他大陆和板块上也有良好记录,表明在这个生物灾变期浅海环境有广泛的微生物群爆发,并可能与大火成岩省喷发、全球气温升高以及深部缺氧海水向陆棚侵进引起的浅海广泛缺氧相关。早-中寒武世过渡期广泛发育的微生物岩可能记录了底栖动物大量灭绝后,微生物群在缺氧水体中的快速繁盛与生态扩张过程。
简介:鸭儿峡M油藏具有断层发育、饱和压力低、边水极弱等特征,为了准确把握该油藏最佳注水时机,必须实时准确掌握地层压力水平。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岩石和流体的高压物性随地层压力变化,利用岩石孔隙体积和油水体积的动态变化关系,得到能够实时跟踪弹性开采阶段和注水开发阶段的地层压力计算公式,在实验准确获取岩石和流体高压物性参数后,实现地层压力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物质平衡法计算的M油藏平均地层压力为40.5MPa,与试井解释结果仅相差0.5MPa;岩石孔隙体积缩小量与流体体积缩小量误差为2.0%,物性参数取值可靠。物质平衡法为应用生产动态资料实时准确评价封闭或弱、边底水油藏的地层压力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