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2013—2014年EC-thin和T639模式山东省旬温度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模式旬平均温度预报产品预报准确率高于旬最高、旬最低温度预报产品,模式阈值K为2℃的预报准确率均比K为1℃高30%左右。EC-thin模式较T639模式预报旬平均温度预报效果最好,平均误差最小。EC-thin模式预报旬最高温度偏低,预报旬最低温度偏高。对于旬平均温度预报,订正后的T639模式预报准确率在鲁中西部地区略优于EC-thin模式,其他区域均为EC-thin模式较优。EC-thin模式旬最低温度预报产品在鲁西北东部和半岛部分地区预报效果最好,在鲁西北西部和鲁西南部分地区预报效果最差。旬最高温度预报产品在鲁西北东部和鲁东南地区预报效果最好,鲁中西部和半岛东部地区预报效果最差。去除平均误差的订正方法对模式旬温度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明显改善。
简介:利用RHtestV5和MASHV3.03软件包并结合完善的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分别对重庆地区1951-2015年的逐年、月、日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均一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检验出重庆地区相关台站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并对其进行订正。二者所得结果均表明,迁站是引起气温序列不连续的主要原因,测站周围环境的变化、观测设备的更换以及自动站的业务化运行也会对气温序列的连续性产生一定影响,且两种方法对日平均气温的订正量和订正方向基本一致,订正后的气温气候趋势相似。由于两种方法所使用的检验算法不同,导致检测到的断点数目相差较大(MASH较RHtest多)。将RHtest方法所得结果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用同样方法对重庆地区气温序列的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对比,显示二者订正效果基本相同。最后通过对订正前后的气温序列进行气候趋势分析发现,订正后气温变化趋势的均一性较订正前有明显改善。
简介:利用升级后的ECMWF细网格模式2m温度、大尺度降水量(LSP)、累积降水量(TP)及850hPa风速等气象要素预报场,采用客观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乌鲁木齐米东区气温、降水及风速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2m温度场对于米东区最高、最低气温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最高、最低气温年均准确率ECMWF细网格模式产品均高于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产品,分别达69.1%和73.8%。细网格和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的晴雨准确率均接近或超过80%,对降水天气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降水分级检验上看,ECMWF细网格和中央指导预报准确率均不太高;对于降雨天气,细网格的预报能力略高于指导预报;对于降雪天气,指导预报对小雪和大雪的预报准确率高于细网格;ECMWF细网格850hPa风速产品与实况风速有较好的相关性,对逐日风的预报有较好地指示意义。
简介:文章对呼和浩特市2015年冬季(2015年11月—2016年1月)空气质量指导预报从单时次预报、逐日预报、过程预报3个方面进行了检验分析。检验分析表明:(1)单时次(08时)PM2.5、PM10等要素浓度预报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PM2.5、PM10、CO、NO2、O3、SO2冬季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52.99、68.21、1.25、17.89、26.93、23.76ug·m-3,且PM2.5与PM10误差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其相关系数为0.91;单时次(08时)AQI预报准确率为72.94%。(2)逐日AQI检验误差65.41,AQI预报准确率为64%。(3)空气质量污染过程预报较为滞后,其中单峰型污染过程波峰预报时间滞后48~60h;双峰型污染过程中第一个波峰预报时间滞后60h左右,而第二个波峰滞后1d左右;持续性污染过程中波峰预报时间滞后约36h。
简介:随着渤海地区的通航密度不断加大,为整个渤海区域评估出潜在的溢油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大的时空尺度上的溢油影响却鲜有相关研究。本文研究出了渤海中7条主要航道的潜在溢油影响效应和环渤海5处环境敏感区受相应的溢油风险。通过渤海区域水动力模型与粒子追踪模型的耦合模拟溢油的输运过程。假想的油粒子沿所选取的7条主要航道均匀释放,模拟期分为短期(20天)、长期(180天)。得出粒子分布结果后建立环境影响矩阵,反映航道与环境敏感区的内在关系。由建立的环境影响矩阵可知:短期时Z4、Z5有高的受航道溢油风险,航道1、航道2和航道7则有强的环境影响效应;长期时Z1、Z3、Z4、Z5有中等风险,航道3则有强的环境影响效应。环境影响矩阵的建立将对渤海区的整体环境规划、大时空尺度的溢油防范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简介:采用2017年7月25日08时-26日08时地面观测资料与欧洲中期数值模式(ECMWF,简称“EC”)、中国气象局全球中期数值模式(GRAPES_GFS,简称“GFS”)和日本气象厅数值模式(简称“JMA”)的降水预报进行对比,分析各模式对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预报性能,并将各模式预报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与NCEP1°×1°再分析资料做对比,分析模式降水误差的产生原因.结果表明:EC对降水量预报较好,达到大暴雨量级;GFS降雨量级预报为暴雨,中心位置比EC更接近实况;JMA中心位置预报最好,但降雨量与实况相差较大.各模式均为20时预报优于08时预报,且随着预报时效的临近,预报结果更接近实况.EC预报的低层切变、垂直速度中心、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和假相当位温能量舌均偏北,因而预报的降雨区域偏北.GFS预报低层辐合、θse相对大值区、垂直上升运动中心均明显偏西,故降水大值区在内蒙地区,垂直运动次上升中心对应榆林上空降水中心.JMA的各因素均与实况位置-致,降水中心预报在各模式中最接近实况,由于低层气流较弱以及弱的水汽辐合,导致降水量预报与实况相差较大.
简介:研究了不同强度捕捞胁迫对体重为(7.30±1.48)g红鲫幼鱼的体长、体重、肥满度、摄食率、特异生长率、食物转化率、肠道蛋白酶、淀粉酶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捕捞胁迫对红鲫幼鱼的体长、体重、肥满度、摄食率、特异生长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幅度的加剧,抑制作用加大。捕捞胁迫能升高红鲫幼鱼的食物转化率,但不同强度的胁迫对其影响差别不显著。其对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初期降低,随后升高,最终与对照组水平趋于一致。高胁迫组加速了幼鱼肠道内淀粉酶活性的下降。胁迫使红鲫幼鱼免疫球蛋白数量明显增高,但随胁迫时间延长,增高现象消失。
简介:High-qualityseismicgeometryisthekeytoobtainhigh-qualityseismicdata,andcanaffecttheaccuracyofdataprocessingandimaging.Basedonthe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qualityofthegeometryandthefouracquisitionparameters(thenumberoftraces,shotlinespacing,andthespaceandnumberofreceiverlines),aqualityevaluationmethodofthegeometrybasedoncomprehensivequalityfactor(CQF)isproposed,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geometryqualityandthefourparametersisgiven.WeusefielddatacollectedinanoilfieldinWesternChinawithcomplexgeology:Firstweuseawideazimuthgeometry.Then,wecalculatetherelationshipcurvebetweengeometryanddataqualitybyvaryingeachparameterwhilekeepingtherestfixed.andtheanalysisresultsaregivenbyusingtheCQFevaluationmethod.Theresultsshowthattheshot-linespacinghasthegreatesteffectonthequalityofthegeometry,andtheincreaseofthereceiverlinespacingcanappropriatelyimprovethequalityofthegeometry,andtheincreaseofthenumberofreceivingtracescanimprovethegeometryquality.Thedifferentacquisitionparametershavedifferenteffectsontheimagingqualityofshallowanddeepevents.Themodelforwardandprestackdepthmigrationareusedtogenerateprestackdepthmigrationprofileswithdifferentacquisitionparameters.Theimagingresultsareconsistentwiththeabovecalculatedresults.Accordingtothedepthofthetargetlayer,thequalityfactorevaluationmethodisappliedtoguidethedesignofthegeometryandoptimizetheacquisitionparameterstoimprovetheimagingaccuracyofseismicdata.
简介:为研究温度对岩扇贝(Crassadomagigantea)幼贝生长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其随温度变化的生长规律,在室内循环水控温养殖条件下,设置10℃、12.5℃、15℃、17.5℃四个温度梯度,在两个月的培养周期中对不同试验温度岩扇贝幼贝的生长情况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随试验温度升高,其生长速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温度对其生长速率影响显著(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15℃,该条件下幼贝的壳高平均日生长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壳长与湿重的平均日生长量与17.5℃实验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前面两组。试验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幼贝存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