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北京、上海、兰州、香港和南京5个城市街道灰尘与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各元素的含量,比较分析不同城市街道灰尘与PM2.5的元素组成特征,并利用对数浓度图和分歧系数法探究两者元素组成的差异及其与人为源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城市街道灰尘和PM2.5中,元素Fe、Al、Ca、K、Na占绝大部分(街道灰尘约占97.48%,PM2.5约占90.11%),元素Ti、Mn、Zn、Pb、Cu、Cr和Ni仅占较小的比例(街道灰尘约占2.51%,PM2.5约占9.60%),元素As和Cd含量则更少(街道灰尘约占0.01%,PM2.5约占0.29%)。5个城市街道灰尘与PM2.5元素组成的分歧系数为0.627—0.801之间,平均值为0.711,处于较高水平,即城市街道灰尘与PM2.5的元素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人为源元素(Zn、Pb、Cu、Ni、As、Cd、Mn、K、Cr)在PM2.5中的富集程度高于街道灰尘,城市街道灰尘和PM2.5中人为源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也较大(r=0.783,P〈0.01)。Al、Ti、Ca、Fe等典型的地壳元素中,仅Ti元素在街道灰尘中富集,Al、Ca和Fe元素有时富集在街道灰尘中,有时富集在PM2.5中,其含量也未呈明显相关。此外,内陆城市的Na元素在街道灰尘中富集,沿海城市的Na元素则多在PM2.5中富集。
简介:1.1中国地区地基气溶胶光学-辐射特性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详细研究了中国地区地基的、高精度、覆盖广泛的月均气容胶光学厚度(AOD)分布及近十几年来的年际变化。研究发现:中国地区气溶胶AO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为活动密集的中东部地区,年均值>0.60;气溶胶粒径大小“自北向南”依次降低,与北方受沙尘气溶胶而南方受二次气溶胶影响有关。远源地区气溶胶载荷略低于全球平均;在沙尘源区和黄土高原气溶胶为全球平均的1.7~2.1倍,而在中国东部郊区及城市区域气溶胶为全球平均的2.7~3.7倍。中国地区AOD自2009年来呈显著增加态势,主要原因可能与环境和气象条件的改变有关。(车慧正)
简介:1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变化的观测研究1.12016年12月红色预警的北京冬季重污染事件中边界层内气象要素对PM2.5爆发性增长的相对作用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PM2.5重污染事件(HPEs)频发,但其中PM2.5质量浓度爆发性增长的成因仍不确定.本研究利用地面PM2.5质量浓度以及风、温、湿等垂直分布的气象要素及ECMWF再分析资料,着重分析边界层内气象要素对此爆发性增长的相对作用.北京HPEs前期以输送为主,后期以累积为主.输送阶段(TS)地面高压位于北京以南,较强偏南风将北京南部的污染物输送至北京促使污染形成.
简介:1.1中国气溶胶遥感网Cimel太阳光度计积分球标定方法的建立参考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对于积分球标定的方法,建立了中国气溶胶遥感网络(CARSNET)Cimel太阳光度计的积分球标定方法和流程。利用该标定方法和操作流程对4台CE318太阳光度计进行了标定试验。结果显示,与出厂参数相比,本方法获得的可见光波段标定系数相对偏差小于3%,而红外波段相对偏差约5%。太阳等纬圈(ALMUC)和主平面(PPLAN)现场验证实验数据显示,天空散射辐亮度在±6°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所有波长的差异小于1%,表明该标定方法和流程适合CARSNET太阳光度计的校准,并有利于提高数据质量和网络观测的精度。(车慧正)
简介:本文根据反射地震、折射地震、磁力等资料,结合周边地质,探讨冲绳海槽南段基底组成。在海槽周边的东海陆架盆地、台湾褶皱带和琉球岛弧褶皱带,均出露不同程度变质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早第三纪地层。多道反射地震表明,海槽南段沉积盖层由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组成,声学基底由下第三系及更老地层构成。邻近海槽的折射地震揭示,除第四系-中新统速度层之外,还存在纵波速度分别为4.7~5.3km/s和6.3km/s的下第三系和中生界速度层。磁异常分析和正反演拟合计算结果表明,海槽磁性基底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次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和喜山期中基性岩浆岩,磁性基底大部分相当声学基底。综合分析表明,海槽南段基底主要由不同程度变质的下第三系、中生界和上古生界构成;在海槽某些构造部位,已有喜山期基性岩浆岩形成。
简介:回顾了作为实用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中基本研究课题之一的大气折射映射函数研究的进展。介绍了近几年上海天文台发展的大气折射母函数方法,以及由此导出的大气折射解析解。对如今广泛地应用在空间测量技术中的几种映射函数做出评述;分析了NMF模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介绍了由大气折射母函数方法引出的大气延迟新连分式映射函数和天文大气折射的映射函数方法。利用VLBI实验中高度截止角与基线长度重复率的关系、探空气球(radiosonde)观测资料、PRARE资料比较了各种映射函数的结果。特别指出了映射函数方法对天文大气折射和光学波段测距精度的改进。讨论了大气折射计算中的主要误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