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已经2007年7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简介:目的了解山东地区肉鸡养殖环节大肠杆菌的分布情况,初步揭示山东地区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规律和特征,为该菌的分子溯源及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山东地区2000—2012年肉鸡养殖场分离的42株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用13种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两种分型方法对菌株进行分析。结果PFGE方法可分为34个带型,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60%~100%,带型比较分散,未发现绝对优势的带型;MLST方法得到18个序列型(ST),菌株的7个管家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耐药性结果显示,42株菌均为多重耐药,对氨苄西林(AM)、复方新诺明(SXT)和氧氟沙星(NOR)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62%、92.86%和90.48%。结论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中大肠杆菌耐药谱较广,耐药现象比较严重,菌株基因呈多态性,菌株分布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区性。
简介:目的对2006—2009年上海市Staphylococcusaureus(S.aureus)食品分离株进行肠毒素基因检测和基因分型研究,以了解肠毒素基因的分布规律及S.aureus的流行特点。方法利用PCR方法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包括5种传统肠毒素基因(SEA-SEE)和4种新型肠毒素基因(SEG-SEJ);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对49株食品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本研究发现49株食品分离株中有19株含有肠毒素基因,16株含有传统肠毒素SEA和SEC,且SEC占93.8%,并检测到新型肠毒素SEG、SEI、SEJ和SEH。PFGE法基因分型显示5株菌不能被分型,其余44株可分为28个基因型,表现为基因型的多样性,且分离自不同时间的菌株具有相同的带型。结论应加强食品中S.aureus的监测分析,为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食品中分离的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的耐药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完善我国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特征的基础信息,为该菌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琼脂稀释法对确认的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进行药敏试验,完成耐药特征的分析。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试验方法,对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110株菌中,43株菌至少对一种抗生素有抗性。耐药率最多的前三种抗生素依次是四环素(30.0%,33/110),磺胺甲恶唑(29.1%,32/110),萘啶酸(26.4%,29/110);2一共有24个耐药谱,耐两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有34株,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有32株。最常见的三种耐药谱依次是SMX(6),AMP-NAL-SMX-SXT-TET(6),AMP-CHL-NAL-SMX-SXT-TET(4)/AMP-SMX-SXT-TET(4)/TET(4);3大肠埃希菌O157非H7(O157∶hund)对所测试的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大肠埃希菌O157∶H7(χ2=72.010P〈0.05)。其中37株携带了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仅对磺胺甲恶唑(2.7%,1/37)、萘碇酸(2.7%,1/37)有耐药,没有多重耐药菌株;4通过不同种类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耐药率比较发现,从生猪肉、生禽肉中分离的菌株耐药率相对高于其他食品种类;5PFGE分子分型研究显示菌株具有基因多态性,且可以很好将大肠埃希菌O157非H7和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区分开。结论我国食品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O157耐药现象严重。我们应加强养殖环节和零售环节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大肠埃希菌O157(包括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药敏特征的监测,探明食品与养殖环节菌株耐药的传播关系,并为国家制定科学的养殖业抗生素用药提供依据。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市2009—2011年旺兹沃斯沙门菌的耐药及分子分型特点。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进行10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采用CLSI2010年版标准判断结果;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中只有1株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甲氧苄啶和四环素耐药,其他菌株对这10种抗生素均敏感;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共产生5种PFGE带型,其中2株表现为同一PFGE型别。结论2009—2011年旺兹沃斯沙门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部分菌株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