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异位妊娠时子宫内膜的组织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78例异位妊娠子宫内膜的组织变化,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78例异位妊娠子宫内膜中,蜕膜和AriasStella(AS)反应135例(75.84%),分泌期改变34例(19.10%),增生期9例(5.06%)。结论异位妊娠子宫内膜的改变是多样的,不能作为诊断异位妊娠的依据,而需要借助患者病史及实验手段来明确诊断。

  • 标签: 异位妊娠 子宫内膜 组织学 诊断性刮宫
  • 简介:目的研究复合BMP的珊瑚人工骨贴附移植于下颌骨表面后局部成骨及与下颌骨的结合情况。方法12只杂种犬被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将复合rhMP-2的珊瑚块植于下颌骨表面,用钛钉将其固定,令其与下颌骨表面尽量贴合。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取材。制作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1W,脱钙后局部残留大量空隙,材料周围包绕纤维结缔组织组织内可见细胞增生聚集,间克质细胞增殖分化,大量炎细胞浸润。2W,材料内部细胞增生聚集更加明显,血管成分增多,可见新生骨样组织形成。3W,大量新生骨样组织形成,并有片状钙化的新骨沉积,编织骨形成。6W,珊瑚内大量成骨,新骨融合生长并改建成成熟的板层骨,与颌骨形成完全的骨界面。结论复合BMP的珊瑚人工骨贴附移植于下颌骨表面后早期即可成骨,并可以与下颌骨形成骨结合。

  • 标签: BMP珊瑚 下颌骨 组织学表现 萎缩牙 人工骨 手术方法
  • 简介:药物安全性评价中毒性病理学评价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而毒性病理学评价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用以确定损伤靶器官、靶组织形态及程度变化,评价受试药物是否具有毒性并判断其能否推向临床的重要指标。对组织技术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估则是确保毒性病理诊断准确性及一致性的重要前提。该文对组织技术流程进行叙述并探讨流程中相关影响因素。

  • 标签: 药物安全性评价 毒性病理 组织学技术 人工假象
  • 简介:目的:分析经不同途径或方式给予榄香烯对实验兔肝功能及组织的影响,探讨临床局部应用榄香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势。方法:将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等分为外周静脉注射、肝动脉灌注、肝动脉碘化油栓塞、肝动脉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及肝脏直接穿刺注射5组,每只兔均给予临床等效剂量的榄香烯注射液。抽取实验兔给药后6h及1周时的静脉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制取同时段肝脏的组织切片。结果:碘化油组、直接穿刺组及明胶海绵组实验兔给药后6h血清AST分别为(414.7±235.2)、(333.3±250.6)和(92.3±73.6)μmol/L,ALT分别为(209.0±116.5)、(118.7±50.0)和(68.3±21.4)μmol/L,与给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1),给药后1周这些指标已大部分恢复接近正常;而静脉组或动脉灌注组实验兔的相应指标和给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给药后6h碘化油组、明胶海绵组及直接穿刺组实验兔肝组织均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凝固性坏死或细胞水肿变性,1周后则见明显的汇管区小胆管增生、炎细胞浸润和脂肪变性。动脉灌注组和静脉注射组实验兔肝组织仅表现为细胞的水肿变性,但动脉组的药物效应明显强于静脉组。结论:临床等效剂量的榄香烯经外周静脉或肝动脉给药均安全,经动脉灌注药物显示有明显的"首过效应",经肝动脉栓塞或直接穿刺注射后兔肝局部坏死明显,可为临床对肝脏肿瘤的局部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榄香烯 静脉 肝动脉 穿刺注射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可靠的大鼠髂动脉球囊损伤血管再狭窄模型,观察损伤血管的组织形态变化。方法取42只雄性SD大鼠,用2F球囊导管自腹主动脉切口插入,推拉3次造成左侧髂动脉损伤并分别于术后即刻、3、7、14、21、28和56d,取大鼠左侧髂动脉及右侧正常髂动脉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血管组织形态变化,测量并计算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N/M),评价内膜增生情况。结果42只大鼠1只死于术后出血,发生并发症3只,建模成功率90%(38/42)。球囊损伤可以使大鼠髂动脉内膜剥脱,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损伤后3d开始有新生内膜形成,7d时内膜面积与N/M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此后内膜面积逐渐增加,28d达到最大,内膜面积及N/M值14、21、28、56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7、14、21、28d组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而28d与56d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球囊导管建立大鼠髂动脉损伤模型高效可靠,可以满足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研究的需要。

  • 标签: 大鼠 髂动脉 再狭窄 球囊损伤 内膜增生
  • 简介:目的研究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慢性胃炎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123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给予猴头菌提取物颗粒,3g/次,3次/d;对照组61例给予枸橼酸铋钾颗粒3g/次,3次/d,治疗结束后对胃黏膜进行活组织检查。结果治疗组胃黏膜组织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及肠化生程度均明显减轻(P〈0.01)。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6%,对照组为16.39%,2组间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猴头菌提取物颗粒能减轻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炎症反应,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可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胃炎 胃黏膜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
  • 简介:目的探讨发热患者血细胞形态改变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发热患者100例参与研究,视为观察组,另外选择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细胞形态检验,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血细胞计数中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为70%,对照组血细胞计数中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为8%(P〈0.05);观察组HCT、RDW-SD、MCHC、MCV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CH结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发热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多数会发生明显变化,在其疾病诊疗过程中价值显著。

  • 标签: 发热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诊疗价值
  • 简介:目的考察P16与Ki67的表达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组织诊断与分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对86例患有宫颈糜烂的育龄期妇女行宫颈组织活检、HE染色常规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P16与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分析:未见上皮内细胞病变及恶性病变的宫颈组织(NILM)18例(阴性对照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Ⅰ级)2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级、CINⅡ~Ⅲ级和CINⅢ级)43例;P16与Ki67免疫组化分析:P16与Ki67在高级别CIN宫颈损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CIN及NILM损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P16与Ki67双阳性标记对于辅助诊断CIN病理分级有益,其可以作为鉴别宫颈癌前病变、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评估预后的生物标识物.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免疫组化 P16 KI67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血细胞形态检验在临床当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在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选取50名缺铁性贫血患者和50名参与体检的健康人员参与本次两组对照实验。对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进行血细胞形态检验,通过检验结果当中各项指标的数值对血细胞形态检验进行相应讨论。结果:在血细胞形态检验结果当中,实验组红细胞形态异常值为58.00%,口型红细胞值为12.00%,附红细胞体数值为20.00%,异形淋巴细胞数值为12.00%,异常细胞值为10.00%。以上数值均高于对照组,所形成的p值均达到了小于0.05的标准。结论:血细胞形态检验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检查具有明显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检验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血细胞形态检验在临床当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在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选取50名缺铁性贫血患者和50名参与体检的健康人员参与本次两组对照实验。对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进行血细胞形态检验,通过检验结果当中各项指标的数值对血细胞形态检验进行相应讨论。结果:在血细胞形态检验结果当中,实验组红细胞形态异常值为58.00%,口型红细胞值为12.00%,附红细胞体数值为20.00%,异形淋巴细胞数值为12.00%,异常细胞值为10.00%。以上数值均高于对照组,所形成的p值均达到了小于0.05的标准。结论:血细胞形态检验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检查具有明显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检验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形态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资料在院时间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共有血常规检验复检患者198例,将198位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数据汇总可知,白血病患者占比2.02%,白血病疑似或MDS患者占比2.02%;异型淋巴细胞>10%占比4.55%;嗜碱粒细胞升高占比6.06%;伴有核红细胞占比10.10%;血小板假性异常占比3.03%;单核细胞升高占比6.57%;淋巴细胞升高占比10.10%;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20.20%;中性粒细胞右移3.03%;中性粒细胞左移12.63%;中性粒细胞缺乏占比4.04%;红细胞伴有形态变化占比13.64%;其他性占比2.02%。结论:形态检查可应用于血常规的检查中,对符合镜检标准的标本给予镜检,以此来保证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形态学检查 血常规检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细胞形态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 月134例贫血且血常规检验危急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视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参照组。所有实验者均给予血细胞形态检验,分析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性粒细胞阳性、单核细胞阳性、淋巴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白细胞形态异常、淋巴细胞异常、红细胞异常发生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结论血细胞形态检验可有效诊断疾病,可有效检测红细胞积压等多种数值,明确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异常,有效检出疾病,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治疗,预防漏诊与误诊。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检验 贫血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形态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作用。方法:取1000个血常规检验中经显微镜复检的标本,分析其复检结果。结果:1000个复检标本中共912个标本结果存在异常,占91.20%。结论:血细胞形态检查为血细胞形态病理变化评估的金标准,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参考,对于符合镜检标准者,应及时展开镜检。

  • 标签: 血常规 形态学检查 病理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中有效应用血细胞形态检验研究效果。方法:时间为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筛选后共计40名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到院体检的4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人员进行血细胞形态检验,分析结果。结果:在各形态检验指标异常结果的对比上两组差异显著(P<0.05),以研究组异常率更高。结论:在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医学检验中,血细胞形态检验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血细胞形态异常情况,从而有效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 医学检验
  • 简介:文献[1]报道,大约20%~30%的淋巴瘤可以发生浆膜腔积液。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至2018年5月浆膜腔积液中诊断为淋巴瘤的病例15例,对其进行常规液基涂片,部分采用细胞蜡块包埋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诊断,部分对照其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探讨浆膜腔积液中淋巴瘤的细胞形态特征。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浆膜腔积液中诊断淋巴瘤或细胞怀疑淋巴瘤经组织活检证实为淋巴瘤的病例15例。

  • 标签: 细胞学形态特征 浆膜腔积液 淋巴瘤 形态特点 常见类型 组织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对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各有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血常规检验,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血细胞异常率、漏检率与误检率。结果:观察组总检出异常率、漏检率与误检率分别为92.00%、8.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8.00%(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增加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可以显著提高血液中异常细胞的检出率、同时帮助降低漏检率与误检率,为临床诊断或治疗提供专业依据。

  • 标签: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 血常规检验 漏检率 误检率
  • 简介:目的:评价摩罗丹和荆花胃康与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伴Hp感染的疗效及其对病理组织改善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老年患者70例资料,按住院床号的奇偶性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摩罗丹与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黏膜病理组织的评分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Hp清除率和总有效率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上皮内瘤、肠化生和萎缩的病理组织评分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上皮内瘤、肠化生和萎缩的病理组织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Hp清除率和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摩罗丹与荆花胃康胶丸联用于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伴Hp感染的疗效较确切,有效地缓解了病情,提高了Hp清除效果。

  • 标签: 摩罗丹 荆花胃康胶丸 慢性萎缩性胃炎 HP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是中药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每年都要组织为期两周的野外实习.为此,我校在广东从化流溪河林场投资建立了"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我们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实施方法.

  • 标签: 《药用植物学》 野外实习 中药学教学 实习组织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口腔组织再生的生物基础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广阔前景。口腔组织再生是近年来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涉及多种生物机制和技术手段。通过对口腔组织再生的细胞来源、生长因子作用、细胞外基质影响等生物基础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治疗口腔疾病和组织缺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口腔组织再生的生物基础,并对其在牙髓再生、牙周组织再生、口腔黏膜再生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口腔组织再生 生物学基础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