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社会心理因素在慢性胃肠道疾病中的影响 。方法:在 2018 年 3 月 13 日 至2019 年 6 月 20 日 期间选取对照组 54 例健康体检者、观察组 54 例 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均进行各项资料调查和 社会心理因素调查 。结果:观察组睡眠状态差 ( 70.37% ) 、负性应激事件 ( 35.18% ) 、强迫 ( 75.92% ) 、焦虑 ( 74.07% ) 、抑郁 ( 77.78% ) 、工作(劳动)紧张率 ( 59.26% ) 高于对照组 (P< 0.05),同时负面情绪( OR : 3.5698 ; β: 1.2324 )、睡眠状态( OR : 4.8456 ; β: 1.1084 )、负性应激事件( OR : 3.2614 ; β: 1.6354 )、工作(劳动)紧张( OR : 4.5846 ; β: 1.4145 )是导致 慢性胃肠道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社会心理因素可成为诱发慢性胃肠道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还需注重相关疏导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与探讨实施积极心理学团体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方法:本次随机抽取我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8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干预分析。8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0例患者,给予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模式,常规干预治疗40例命名为对照组,实施积极心理学团体治疗模式干预的40例命名为实验组,分析实验两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的社会功能、自尊评定得分、康复疗效评定得分。结果:实验组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积极心理学团体治疗模式干预后,治疗效果显著,其中实验组患者康复疗效、自尊、社会功能评分优势,P<0.05,有实验价值。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积极心理学团体治疗模式的有效干预,有助于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且疗效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急性脑梗死后并发抑郁症患者接受家庭-社会支持护理,对自身心理状态和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 研究时间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研究样本为本单位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后并发抑郁症的患者,根据护理模式差异,根据入院时间前后进行抽样分组;先入院并同意接受常规护理的50例急性脑梗死后并发抑郁症者为对照组,后入院并同意接受家庭-社会支持护理的50例急性脑梗死后并发抑郁症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量表(Family-APGAR)、生活自理率(基于Barthel指数评估)、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心理弹性量表(Connor-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Scale)差异。结果 护理前,两组SSRS、Family-APGAR、SDS、CD-RISC、Herth希望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SRS、Family-APGAR、CD-RISC、Herth希望量表评分均较之对照组高,SDS评分较之对照组低,且观察组生活自理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并发抑郁症,采取家庭-社会支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与家庭关怀度,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提升其希望水平,最终为患者重建生活自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开展社会家庭支持下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影响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筛选我院心血管外科接收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80例,将入选的患儿以电脑随机选取法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社会家庭支持下的心理护理,将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依从性以及家长焦虑情绪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患儿康复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外科手术治疗期间开展社会家庭支持下的心理护理,对于提升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增强患儿依从性,改善家长焦虑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提高患儿预后效果发挥着重要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