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拔牙同期行拔牙窝植入Bio-OssCollagen保存,延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要求拔牙后作牙种植修复的病例,拔牙后牙槽窝内植入Bio-OssCollagen进行保存,术后观察软硬组织愈合情况,4-6个月后,在植骨位置行临床和X线检查,确定足够的牙槽骨骨量,行种植体植入术。结果:14例患者植骨区愈合良好,外形丰满,高度和宽度基本保持,顺利完成种植修复。结论:拔牙后牙槽窝即刻植骨保存,可有效保持牙槽骨外形,提供足够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在足够骨量基础上行延期种植近期l陆床效果满意,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拔牙窝 骨移植材料 种植
  • 简介:作者利用干颅骨对于后前X线头影测量片的影像标志与真正的解剖标志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后前X线头影测量片的影像标志与真正的解剖标志相一致。但是真正的骨性眶缘以及梨状孔前缘在后前X线头影测量片上并不显影,显影的是眼眶及鼻腔外围的骨壁;蝶鞍在后前X线头影测量片的影像显示不够清晰,不易作为评价颜面对称性的参考点。

  • 标签: 干颅骨 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片 标志点
  • 简介:时间:2014年4月14-18日地点:成都市金牛区汉庭酒店蜀汉新店(诺贝口腔医学培训中心)联系方式:18663333922(周老师)内容:讲课内容包括:口腔正畸摄影技术、正畸基础及头影测量分析基础、头影测量综合分析操作、正畸矫治计划制定、拔牙与非拔牙临床选择、病例分析。讲师来自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广东省口腔医院正畸科、大阪齿科大学矫正学教室。

  • 标签: 成都市金牛区 口腔正畸 培训班 头影测量分析 口腔医学院 第四军医大学
  • 简介:托槽粘着位置对于正畸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最初粘着固定矫正器的过程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保证将每一个托槽都粘着到牙冠的正确位置上,对于不良位置的托槽需要及时重新粘着到正确的位置以利于正畸治疗。本研究对于100例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并采用标准方丝弓治疗病例的不良位置托槽重新粘着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牙出现托槽位置不良而需要重新进行托槽粘着的比例不同,上颌第二双尖牙和尖牙需要重新进行托槽粘着的发生率最高,应该在开始粘着托槽时倍加注意。下切牙的托槽粘着位置最好。本文还就托槽粘着位置不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方丝弓 托槽 粘着位置
  • 简介:拔牙术后,由于牙槽突上拔牙质和量的改变,骨组织大量吸收。此随机临床试验有3个目的:①比较采用拔牙保存术和自然愈合的拔牙窝剩余骨量变化;②分析植骨后的拔牙窝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特点;③比较拔牙窝相邻牙在拔牙前后探诊深度(P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的变化。本研究共观察了41患者的48颗牙齿,每位患者的上颌或下颌的前磨牙或磨牙区至少有一个拔牙。所有拔牙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拔牙后未做处理),另一组为试验组(拔牙后进行保存)。在试验组中,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了猪胶原膜。拔牙前和拔牙后4个月,测量拔牙窝相邻牙的探诊深度(PPD)、龈退缩(REC)、及临床附着水平(CAL),在石膏模型上评估牙槽嵴宽度在拔牙后4个月内的变化。拔牙后4个月,实验组中进行了植骨的拔牙窝和对照组中未予处理的拔牙窝内都有充分的骨质填充,两组在PPD、REC及CAL方面都相差甚微。然而,在拔牙后4个月,试验组在牙槽嵴宽度(1.04±1.08mmVS4.48±0.65mm,P〈0.001)和高度(0.46±0.46mmVS1.54±0.33mm,P〈0.001)上的降低量明显减少。组织学观察,植骨的拔牙窝内无炎症反应,呈现骨形成与骨成熟的各个阶段,两组中的骨质矿化与未矿化结构无明显差异。与未行处理的拔牙窝相比较,采用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胶原膜的方式对拔牙进行保存,很有可能减少了垂直向与水平向上的骨量丧失。

  • 标签: 随机临床试验 组织学分析 骨矿物质 随机对照 胶原膜 牙位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适应电子病历、学术交流以及电子出版物的要求,使用计算机有效地记录牙的牙记录法.方法:T和t作为记录牙齿的标识字符,T代表恒牙,t代表乳牙.从牙弓中线向远端,数字1~8和1~5分别代表恒牙和乳牙的名称.将所记录的牙以上标和下标的形式写在标识字符的左、右两侧.结果:将所记录的牙以上标和下标的形式写在T或t左侧或右侧,可准确记录牙齿在牙列中的位置和名称.结论:上-下标牙记录法可以简便而有效地标记牙.

  • 标签: 牙齿 牙位记录法 上标 下标
  • 简介:人们研究牙记录法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提出的牙记录法有20多种之多,但迄今口腔医学界在这方面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我们根据人类牙齿在牙列中的排列特点,结合Word文档的上标和下标方式,设计了一种新的牙记录方法,称之为上-下标牙记录法。在设计这种新的牙记录法过程中,需要解决在设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们对这些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法,现针对该法中的若干问题做一探讨和说明。

  • 标签: 记录法 牙位 WORD文档 记录方法 医学界 设计
  • 简介:目的研究正常颞下颌关节音的特点及关节音产生时相应下颌位置,探讨正常关节音产生的机理。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选取26名个别正常殆青年人,应用BioPAKVI颌分析系统(BioJVA颞下颌关节振动分析仪和BioEGN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最大开闭口运动时产生的关节音与产生关节音时下颌所处运动轨迹中的相应位置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个别正常殆青年人的颞下颌关节音频谱图呈单峰.振幅和频率四分数位区间分别为0.40~1.08Pa和48-91Hz.左右侧颞下颌音振幅和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别正常殆受试者行开闭口运动产生关节音时下颌多处于开口阶段。相应下颌位置比值为74%±15%.显示正常颞下颌关节音产生于下颌运动矢状面开口轨迹距牙尖交错位74%±15%最大开口距离处。结论正常颞下颌关节音振幅和频率呈偏态分布.双侧无明显差异.正常颞下颌关节音产生时下颌处于开口运动轨迹的中下段。

  • 标签: | 颞下颌关节音 下颌位置
  • 简介:传统的埋入式和非埋入式体分别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提出,并经多中心的调查报道均有满意的成功率,而且在种植体负重后都有相似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的吸收(0.5-1.5mm)。近年来,引入了一次手术的埋入式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立即安放愈合基台。一些研究报告了这种种植方式的短期内的良好效果。最后,又提出了将埋入式种植体颈部置入牙槽嵴水平上的方式,来修复后牙缺损。这种方式有利于二期手术以及修复体的制作,并使骨的吸收减少。

  • 标签: 种植体 冠根向位置 埋入式种植体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临床和组织学评价牙周手术后探针进入牙周组织的程度。研究对象为4只比格犬,共制备38个三壁骨袋,并保持3个月。随后,对其中26个骨袋进行牙周手术(手术组),其余12个骨袋作对照。分别在术后第4、8、12、16周处死动物,处死前即刻用银根管探针代替牙周探针置于龈沟内并固定于牙面。将组织块制成切片后进行组织形态学评价,其指标如下:探针尖端位置与结合上皮根端的关系、新结合上皮的长度、结合上皮根方结缔组织附着的平均长度。结果表明,术后4周时手术组和对照组的探针尖端分别位于结合上皮最根端的根方一1.37±1.73mm和-0.20±0.15mm;术后16周时,两组的探针尖端分别位于结合上皮最根端的冠方0.58±0.3lmm和0.40±0.20mm。术后4周和8周时手术组新结合上皮的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术后4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结合上皮的长度分别为0.73±0.60mm和1.19±0.02mm;8周时分别为1.77±0.52mm和2.15±0.00mm。新生结缔组织的长度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至少在术后2个月内不应进行牙周探诊;如果在此之前探诊,探诊力可能会损伤软组织一牙齿之间的联系。

  • 标签: 牙周组织 手术后 针尖 结合上皮 显著性差异 牙周探诊
  • 简介:目的:分析下颌下腺导管内结石的位置和形态,研究结石的分布规律。方法:对连续就诊的65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通过口底双合诊和下颌横断片判断结石的位置,手术取石,其中57例经口内直接切开导管取石或内镜辅助下取石,8例行下颌下腺切除术后取石,观察、测量术后所取结石的形状和大小。结果: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在导管中发生的位置由前向后依次升高,62.5%患者结石位于导管的后段,结石以圆形和椭圆形为多,位于后段者体积多较大。结论: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好发于导管后段,原因可能与导管后段的某些特殊解剖形态有关。

  • 标签: 涎石病 涎石 下颌下腺导管
  • 简介:目的:通过不同体位下舌骨位置与下咽气道的相关性研究,了解二者关系,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青年男性30人,每人分别拍摄常规头影测量侧片及仰卧头颅侧片.将舌骨位置与最小矢状咽径大小做相关分析.结果:两种体位下最小矢状咽径大小与舌骨至咽后壁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舌骨至蝶鞍点距离呈负相关;两种体位下最小矢状咽径有显著差异.结论:舌骨的位置可做为判定F咽气道大小的重要指标;体位变化亦对下咽气道产生影响.

  • 标签: 舌骨 最小矢状咽径 体位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测颅法 OSAS
  • 简介:咬合重建是颞下颌关节病(TMD)永久性修复治疗的方法之一,关键在于(hé)重建时如何确定最适颌。但是,由于对口腔修复中所采用的最适颌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标准,对髁状突运动中心及基本颌下,髁的稳定性及位置的研究存在争议,对髁重建后的口腔功能还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就有关最适颌的概念、髁状突参考与骱重建的关系、TMD患者的(hé)重建等问题作一综述。提出尽管正中关系(CR)是生理性的最适髁,可以用于建(hé),但TMD病人的最大牙尖交错位(MI)也可能是生理性的。有些情况下,应采用生理性的MI建(hé)。若MI不是生理性的,应首先调整肌肉的状态,然后再选在CR或适应性正中建(hé)。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病 髁状突参考位 颌位 he重建
  • 简介: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单侧唇腭裂继发鼻畸形患者鼻翼基底软、硬组织的对称性。方法:对101例单侧唇腭裂术后鼻畸形患者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病例分为A、B2组,A组为69例未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鼻畸形患者,B组为32例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患者,就INM、LPA、IPA、Gbase、Gsup、Glat、Sbal等反应梨状孔周围骨性结构的鼻翼基底部软组织标志的对称性进行测量分析,应用SPSS11.5软件包,对2组资料中的左右侧成对测量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其到各个标准平面的距离有无显著差异。结果:健-患侧的对称性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侧LPA,IPA较健侧偏后、下、外侧,4对软组织标志点在患侧均较健侧偏后。B组患侧的LPA、IPA较健侧偏下,仅LPA较健侧偏后,患侧的Glat较健侧偏后、下,Sbal偏后。结论:三维CT测量结果提示,未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患者在梨状孔中下份的骨性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裂隙侧无论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都较健侧明显偏移。而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患者,其梨状孔结构的对称性也低于预期。

  • 标签: 鼻畸形 单侧唇腭裂 三维CT
  • 简介:目的:为了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进行拔牙保存和骨增量已成为标准的拔牙后治疗方案。该病例系列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和联合0.3mg/ml的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拔牙窝进行处理,比较术后4个月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拔牙分为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对照组)和联合使用rhPDGF-BB(实验组)两组进行处理.包括完整拔牙窝和颊侧骨壁缺损拔牙窝,经过4个月的愈合期后.进行环钻活检及种植体植入。观察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不同。结果:术后4个月,剩余矿化异体移植材料的平均百分比,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有髓骨平均百分比的差异显示相对于对照组(325.%),实验组明显有更多的骨形成(41.8%)。结论:在骨移植过程中.添加生长因子可能会加速骨再生.并使早期成功植入种植体成为可能。

  • 标签: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异体移植材料 病例系列 联合重组 骨增量 拔牙后
  • 简介:目的:为了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进行拔牙保存和骨增量已成为标准的拔牙后治疗方案。该病例系列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和联合03mg/ml的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拔牙窝进行处理,比较术后4个月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拔牙分为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对照组)和联合使用rhPDGF—BB(实验组)两组进行处理,包括完整拔牙窝和颊侧骨壁缺损拔牙窝.经过4个月的愈合期后.进行环钻活检及种植体植入。观察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不同。结果:术后4个月.剩余矿化异体移植材料的平均百分比,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有髓骨平均百分比的差异显示相对于对照组(325%),实验组明显有更多的骨形成(41.8%)。结论:在骨移植过程中,添加生长因子可能会加速骨再生.并使早期成功植入种植体成为可能。

  • 标签: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异体移植材料 病例系列 联合重组 骨增量 拔牙后
  • 简介:全口义齿颌关系轻度改变在临床上较常见,如下颌前伸、偏左偏右等轻度改变,一般在0.5~1.5mm之内.多因在制作全口义齿确定正中(牙合)关系时,没有取得正确的正中(牙合)关系.对于这种轻度改变,我们通常用调(牙合)的方法加以解决.但由于调(牙合)会破坏人造牙的正常解剖形态,另一方面若掌握不当调磨过多,还会降低垂直距离而影响患者面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预成全口托牙的启发下,使用单颌垫底的方法,改正全口义齿颌关系轻度改变的病例,经5年临床观察3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轻度的下颌前伸.偏左偏右等改变均能改正.经临床观察患者,全口义齿的咬合功能良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 标签: 全口义齿 颌位关系 修正方法 正中He关系
  • 简介:根管治疗的根尖止控制包括确定工作长度、工作宽度以及根尖区的根管形态等。本文从根尖区解剖、保持根尖通路和通畅、根尖区预备以及根尖止和预后的关系等四方面讨论根尖止控制的重要性。

  • 标签: 根尖止点 根尖解剖 通路锉 通畅锉 根尖测量
  • 简介:OSAS患者睡眠期间体位变化能影响软组织姿势,并通过重力影响上气道,本研究通过对OSAS患者直立位和仰卧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的分析比较表明:仰卧趋于使上气道变窄,尤其是软腭后气道间隙减小;舌骨及会厌谷位置明显前移;舌背位置升高,舌背与硬软腭之间空隙减小;舌面积占上下颌间隙的比例增大,即舌和/或软腭与气道之间的大小比例异常在仰卧更趋严重。此与临床现象相吻合,即多数鼾症或OSAS患者其症状在仰卧较侧卧明显。不同个体间上气道及周围结构受体位影响的部位和程度不同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头影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