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反复熔铸对镍铬烤瓷合金在人工唾液中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方法试样由镍铬烤瓷合金分别经过1、2、3、4及5次熔铸(即Ⅰ、Ⅱ、Ⅲ、Ⅳ、Ⅴ代试样)后,再经铜导线焊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测试面氧化铝砂纸磨光和布轮抛光而成。试样浸泡于人工唾液中[温度为(37.0±1.0)℃,pH为7.4±0.1]24h后,参考ISO10271(2001)标准,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测试其抗腐蚀性能,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合金腐蚀前后表面形貌的变化。结果各代试样间Ecorr、Ep、Rp、Icorr等电化学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表明,Ⅱ代Ep大于Ⅰ代(P=0.023),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观察,极化扫描后试样表面产生腐蚀.但各代之间没有明显区别。结论镍铬烤瓷合金经反复熔铸5次后电化学腐蚀没有明显改变。
简介:目的评价牙本质即刻封闭技术对牙体预备后活髓基牙牙本质敏感程度的影响。方法30例患者行后牙三单位固定义齿修复,每例口内有2颗活髓后牙参与实验,基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基牙预备后行即刻牙本质封闭,随后取模。对照组在基牙预备后常规取模,不进行即刻牙本质封闭。1周后行最终修复,全冠粘接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检查记录患者的牙本质敏感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固定义齿粘接后1周及1个月,实验组出现敏感基牙数少于对照组(1周:Z=-1.88,P=0.03;1个月:Z=-2.15,P=0.02)。粘接后6、12及18个月两组敏感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Z=-0.69,P=0.30;12个月:Z=-0.41,P=0.69;18个月:Z=-0.42,P=0.52)。比较两组敏感程度结果显示,实验组敏感的基牙,敏感程度主要为1度;对照组主要为1度及2度。1周及1个月观察点两组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周:P<0.05,1个月P=0.027)。结论活髓基牙牙体预备后行即刻牙本质封闭,可有效降低术后短期内牙本质过敏的发生率,减小患者的术后不适感。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桩核系统修复对不同程度磨牙缺损的抗折性能影响,为临床选择桩核系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2—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因牙周病拔除的完整人上颌第一恒磨牙30颗,随机分为3组,每组10颗。分别制备成轻、中、重度牙体缺损模型。各组再分别使用玻璃纤维桩+树脂核(FPC)+金属全冠修复和铸造镍铬桩核(CPC)+金属全冠修复,各5例。在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上进行静态压力加载,直至牙体断裂,记录折裂时的载荷值及折裂模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样本折裂时的载荷值为轻度缺损组〉中度缺损组〉重度缺损组;3组应用CPC修复系统折裂时的载荷值均大于应用FPC修复系统者。3种缺损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PC或CPC修复轻度牙体缺损的折裂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中、重度牙体缺损,应用FPC与应用CPC修复的折裂载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FPC修复系统的样本折裂后86.67%(13/15)可再修复,而应用CPC修复系统的样本折裂后仅有20%(3/15)可再修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体缺损的加重可导致抗折性能下降;磨牙轻度牙体缺损时,推荐选择玻璃纤维桩核冠修复;中、重度牙体缺损时,推荐选择铸造金属桩核冠修复;玻璃纤维桩核冠更利于折裂后再修复。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选取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Ⅲ类反(牙合)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mm),反复扩缩至第9周扩大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300g;对照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mm),连续扩大一周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500g.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前牙反(牙合)均解除,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2.62°,ANB平均增加2.97°,WITS值平均增加2.48mm,A点平均前移2.47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1.80°,ANB平均增加2.06°,WITS值平均增加2.39mm,A点平均前移2.44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矫治前后相比上颌都发生前移,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表面形态种植体周围炎症的病变程度,探讨种植体表面形态与种植体周围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将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和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植入Beagle犬下颌,并建立犬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3个月后测定各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观察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程度、组织切片分析其炎症程度。结果:临床检查见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缺损深度大于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探诊深度小于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探诊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组织形态学检查表明螺纹圆柱形组种植体颈部牙槽骨吸收不如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组明显。结论:种植体表面形态与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比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的周围炎更明显。
简介:目的探讨骨性Ⅲ类患者面部不对称程度分别与下颌骨形态学代偿以及ANB角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8名2015-2016年度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拍摄大视野CBCT的骨性Ⅲ类面部不对称患者,使用Dolphin3D软件进行面部不对称程度及下颌骨形态学代偿的相关测量,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面部不对称程度分别与下颌骨形态学代偿以及ANB角的相关性.结果升支长度差与升支冠状角之差及髁突水平角之差均呈负相关.矢状角之差与颏部偏斜距离正相关.面部不对称程度与ANB角未发现相关关系.结论随着升支长度差增加,升支冠状角之差代偿程度减弱,髁突水平角之差代偿程度增强.升支矢状角之差可以作为评价面部不对称程度的指标.根据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Ⅲ类畸形严重程度与面部不对称程度无相关性.
简介:目的:比较3种不同程度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及其效果。方法:构建不同程度的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体部骨折治疗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相同应力条件下骨折段位移的改变以及钛板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下颌骨Ⅲ度萎缩,采用1块2.0mm4孔钛板在下颌骨上缘进行固定,其骨折处移位较其余6种工况明显增大;相同萎缩程度的下颌骨,采用重建板固定比采用其他内固定方式骨折断端位移明显减少。Ⅲ度萎缩的下颌骨采用小型钛板固定,钛板所受应力分别接近及超过钛板的屈服极限。结论:对于Ⅰ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外侧双板固定以及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固定稳定性,对于Ⅱ及Ⅲ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固位稳定性。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氟离子环境对经烤瓷工序处理后金属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制作金(Au)合金、纯钛(Ti)、钴铬(CoCr)合金、镍铬(NiCr)合金试件各6件,模拟临床烤瓷处理后分别置于人工唾液(A组),含有0.2%NaF的人工唾液中(B组),绘制极化曲线,获得并分析材料的自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结果:B组与A组比较,镍铬合金、钴铬合金、纯钛自腐蚀电位负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合金无差异。同种金属B组与A组相比腐蚀电流密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离子环境能使得烤瓷处理过金属的耐腐蚀性能下降,腐蚀速度加快。金合金与纯钛耐腐蚀性能较强,其次是CoCr合金,NiCr合金最差。
简介:目的:初步探索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和肿瘤微环境中Treg免疫细胞的分布状况。方法:对我院30例未经其他治疗的60岁以上口腔鳞癌患者进行标本及外周血采集,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细胞水平,采用chiss2004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OSC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FoxP3+细胞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OSC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CD127^low细胞含量高于正常对照。3.Treg中CD31+Treg比例OSCC患者高于对照组。4.OSCC患者肿瘤局部微环境中存在Treg的浸润。结论:OSCC患者存在Treg的水平异常,我们推断Treg的浸润有可能抑制了全身及局部微环境中抗瘤因素的抑瘤效应。
简介:目的:探讨炎症微环境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氧化应激和线粒体生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因正畸治疗需要而拔除的健康牙齿及慢性牙周炎患牙的PDLSCs,分组培养健康PDLSCs(H-PDLSCs)、炎症PDLSCs(P-PDLSCs)和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下的PDLSCs(T-PDLSCs)。培养7d后,采用荧光探针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线粒体及全细胞的活性氧簇(ROS)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线粒体生成及抗氧化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H-PDLSCs相比,P-PDLSCs和T-PDLSCs组细胞线粒体和全细胞ROS水平显著增加,线粒体生成相关基因ERRα、PGC-1α、TIMM13、MFN2和抗氧化基因PRDX3与SOD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ERRα、PGC-1α、PGC-1β和SOD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炎症微环境显著提高PDLSCs的氧化应激水平,抑制PDLSCs的线粒体生成和抗氧化反应。
简介:目的:检测并分析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在氟环境下培养时rpl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分别将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及耐氟菌株置于无氟脑心浸液(BHI)培养基,另将耐氟菌株置于含1g/LNaF的BHI培养基中,均培养至11h(对数生长期)、20h(稳定生长期)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变形链球菌rpl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无氟培养比较,高氟培养的耐氟菌株rpl基因表达在对数期无差异(P〉0.05),而在稳定期表达升高(P〈0.001);与亲代菌株比较,耐氟菌株在无氟及高氟培养基中rpl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01)。结论:氟可以增加稳定生长期的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rpl基因的表达。
简介:目的探讨高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境下髁突软骨细胞的死亡情况。方法临床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髁突骨折患者无法复位的骨折片段上的软骨组织,体外培养人髁突软骨细胞,加入20μg/LTNF-α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死亡情况(T组),分别与加入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ZT组)、特异性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NT组)和联合应用抑制剂(ZNT组)的细胞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T组细胞大量死亡,剩余活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升高;ZT、NT和ZNT组细胞死亡和ROS水平显著低于T组(P〈0.05),ZNT组细胞死亡和ROS水平最低。结论高浓度TNF-α刺激下髁突软骨细胞的死亡类型有凋亡和程序性坏死,同时抑制二者可以显著提高软骨细胞的存活率。
简介:目的:研究Wnt5a在炎症微环境作用下的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stemcells,PDLSCs)中的作用。方法:有限稀释法分离获取PDLSCs并进行干细胞鉴定;实时定量qPCR检测正常PDLSCs组及炎症因子组(10ng/mlTNFα预刺激24h)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实时定量qPCR检测两组成骨诱导前后成骨基因Runx2、ALP的mRNA表达水平、Wnt5a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两组成骨诱导前后Wnt5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炎症因子组与正常组的克隆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炎症因子组TNFαmRNA表达水平IL-1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常规培养条件下,炎症因子组Runx2、ALP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成骨诱导后成骨基因表达水平正常组显著高于炎症组,(P﹤0.05);常规培养条件下,炎症因子组Wnt5a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成骨诱导后正常组及炎症因子组Wnt5a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培养条件;WesternBlot结果示,Wnt5a蛋白表达量正常组diff(成骨诱导后)、炎症因子组undiff(成骨诱导前)、炎症因子组diff分别为正常组undiff的1.2709倍、1.8246倍、2.2176倍。炎症因子组Wnt5a蛋白表达水平增加,成骨诱导后两组Wnt5a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炎症因子组高于正常组。结论:在炎症微环境下,PDLSCs的炎症因子表达增加,成骨能力降低,Wnt5a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Wnt5a非经典通路可能通过与经典Wnt通路的交通等参与PDLSCs炎症及破骨的过程。
简介:目的:探讨炎症微环境中经典Wnt信号通路对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PDLSCs)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健康个体和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和P-PDLSCs),比较两组PDLSCs成骨分化能力。成骨诱导后WesternBlot检测经典Wn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GSK3β/p-GSK3β和β-catenin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TOPFlash/FOPFlash荧光素酶检测β-catenin/TCF转录活性;加入GSK3β抑制剂后,茜素红染色观察PDLSCs成骨能力的变化;小分子RNA下调β-catenin,ALP染色观察PDLSCs成骨分化。结果:P-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低于H-PDLSCs;在PPDLSCs中p-GSK3β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较H-PDLSCs明显增高;小分子RNA干扰下调β-catenin可减弱TNF-α引起的成骨能力下降;LiCl或Wnt3a抑制GSK3β活性后,PDLSCs成骨分化受到抑制。结论:GSK3β的磷酸化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是炎症环境中TNF-α抑制PDLSCs成骨分化的关键步骤。
简介:目的:比较酸碱唾液浸泡环境下动态循环加载对氧化锆/饰面瓷叠层瓷抗弯强度的影响。方法:制作氧化锆/饰面瓷叠层瓷圆片试件45个,随机分为酸性、碱性及中性浸泡三组,循环加载10000次后进行双轴弯曲测试。用二参数Weibull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性环境下的弯曲强度值最大,碱性环境下的弯曲强度值最小。pH=7组的平均抗弯强度比pH=4组高14%左右,而比pH=8组高45%左右。本实验测得到的Weibull模量值分别是pH=7组15.5,pH=4组15.3,pH=8组8.9。R2值分别是pH=7组0.98,pH=4组0.97,pH=8组0.94。结论:牙科氧化锆全瓷修复材料使用后出现性能下降的疲劳现象,与牙科陶瓷修复体处于不同酸碱度唾液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