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系骨型Ⅰ类,牙型Ⅲ类高.前牙[牙合].本病例希望通过右上颌第三磨牙前移关闭右上颌第二磨牙间隙。同时.下颌骨颊棚区种植支抗.整体内收下牙列。难点在于后牙牙根与下颌骨舌侧骨壁接触.皮质骨对牙根移动的限制作用已经报道。本病例通过释放下颌第二磨牙(即不将其纳入矫治系统).实现了下颌磨牙牙根沿皮质骨界线的远移.使骀平面逆时针旋转.进而恢复了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面型。

  • 标签: 牙齿移动 种植支抗 牙合 骨皮质 下颌第二磨牙 磨牙间隙
  • 简介:由于以往的诊断是以安氏分类为主,正畸医生常常只注意到矢状向错而忽略了垂直向不调。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垂直面型在错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为颅面复合体的生长方向提供了线索,而且直接影响治疗的成功与否。垂直向异常有高和低两种类型,在三...

  • 标签: 低角病例 高角病例 正畸治疗 临床特征 面部高度 骨密度
  • 简介:合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台湾中山大学牙医学系曾应魁(OpenBite)对从事正畸的医师而言是较难的病例。因为的成因较为复杂,有可能是牙齿问题、骨骼的问题、神经肌肉的问题,或是牙齿兼有骨骼的问题。或是骨骼兼有神经肌肉的问题,或是口腔习惯及呼吸道的问题。...

  • 标签: 临床治疗 手术治疗 开合 矫正治疗 神经肌肉 牙医学
  • 简介:直丝弓托槽要粘贴在临床冠中心上,但临床上粘贴高度常存在着偏差,影响到托槽转矩的发挥。本文通过对67副正常模型的测量显示:临床冠中心龈向和向0.5mm处的转矩的改变,其数值基本相等,而方向相反;从前牙到后牙,转矩变化值呈增加趋势;转矩变化的幅度为2°~5°;此结果可为直丝弓矫治器临床上相应的转矩调整提供参考。

  • 标签: 转矩 托槽高度 直丝弓 正常 临床冠中心
  • 简介:一、病史患者,女,12岁.主诉:右上前牙腭侧萌出.否认相关系统性疾病且无家族史.二、临床检查1.面部:左右基本对称,微笑时右上前牙区露有空隙(图1).2.口内检查:恒牙期,双侧磨牙中性关系,上下颌牙列中线不正,上中线右偏2mm,13低位且近中旋转,11和12腭侧异位,拥挤度为上颌5.8mm,下颌3.1mm,Spee曲线曲度4mm.前牙覆盖1.1mm,覆(牙合)1.1mm,上前牙牙轴唇倾.Bolton指数分析:前牙比为79.16℃;全牙比为92.35℃.(图1)。

  • 标签: 上前牙区 正畸治疗 腭侧 Bolton指数分析 成角 冠根
  • 简介:目的探讨面突对美观侧貌唇突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侧貌较好的男女成人各一名,描绘其头颅侧位片的侧貌轮廓,制作成剪影图作为标准侧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改变标准侧貌的颏部位置,各获得5张具有不同面突(面突正常、增加5°、增加10°、减小5°、减小10°)的剪影图。在此基础上以E线为参考线,将各剪影图的上下唇分别后移1mm和前移1mm各4次,每张剪影图分别得到9幅具有不同唇突度的侧貌图。选择180名大学生对侧貌图进行审美评价。结果面突正常时相对后缩的唇突度最受欢迎;随着面突的增加,人群倾向于喜爱略微前突的唇部位置;而随着面突的减小,人们则倾向于喜爱更加后缩的唇部突度。结论面突对美观侧貌的唇突度有显著影响,面突不同,唇突度的审美标准亦不同。对不同错验类型的临界拔牙患者进行矫治设计时应考虑面突对唇突度的影响。

  • 标签: 面突度 唇突度 侧貌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992—2009年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4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比较分析腮腺浅叶切除术(88例患者)与腮腺区域性切除术(60例患者)两种术式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的病例,术后瘢痕、局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及腮腺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及大小选择不同的术式,对界限清楚、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预防面部凹陷畸形,减少并发症;对过大或边界不清的肿瘤仍宜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以减少复发。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近些年来各种骨性支抗系统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来完成牙齿各种类型的运动.微型种植体用于垂直支抗控制方面比传统方法有着更多的优势.本文病例通过应用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下颌后部牙齿槽,治疗严重的骨性前牙(牙合)畸形,证明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提供垂直支抗控制的能力.本文也提示通过简单有效的骨性支抗手段,可以提供一种治疗较复杂骨性(牙合)畸形的全新方法.

  • 标签: 正畸支抗 微钛钉种植体支抗 前牙开猞畸形
  • 简介:患者女,15岁。主诉:前牙(牙合)。一、临床检查1.口外:面部不对称,下颌右偏,凹面型,高,面下1/3过长。2.口内:双侧磨牙关系完全近中,全牙列反(牙合),二、X线检查侧位片显示上颌后缩,下颌前突,高(牙合)。正位片显示下颌右偏。左手腕显示:Fishman骨骼成熟指数SMI为11。

  • 标签: 下颌第二磨牙 手术矫正 畸形 骨性 拔除 面部不对称
  • 简介:下颌下腺切除手术是口腔颌面-头颈外科的经典手术之一。经典的下颌下腺切除术采用距下颌骨下缘1.5~2.0cm的平行切口,称为经颈部进路(transcervicalapproach)。该切口具有进路直接、显露充分、操作方便、能有效控制出血和便于扩大手术范围等优点,是下颌下腺切除术的首选切口。但该进路也有缺点,如留有颈部瘢痕,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1%~7%)、舌神经(1.4%)、舌下神经(2.9%)的可能,严重者可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患者还可导致唾液腺囊肿。随着对面颈部手术美容要求的提高.年轻和女性患者不愿接受下颌下区明显的永久性瘢痕以及可能引起的暂时性口角歪斜。然而,即使将切口设计在下颌下区皮纹内、以美容缝线精细缝合和采用小切口,仍会留有瘢痕。

  • 标签: 下颌下腺 下颌下腺切除术 手术进路
  • 简介:前牙(牙合)、深覆(牙合)通常是由于生长发育、不良习惯或功能性因素等原因所导致的颜面部垂直向不调。它们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部美观、口腔功能及健康。因此,对前牙(牙合)、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有效的矫治理应受到正畸医师足够的重视。然而,正畸治疗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主动治疗结束时错(牙合)畸形程度的改善,更体现在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对前牙(牙合)、深覆(牙合)治疗的长期稳定性一直是正畸医师关注的热点[1-6]。本文即对前牙(牙合)、深覆(牙合)治疗后的稳定与复发做一综述。

  • 标签: 深覆(牙合) 主动治疗 前牙 复发 正畸医师 垂直向不调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青少年和成人均、深覆(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在机理上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治疗前后资料完整的Ⅱ度以上深覆(牙合)均患者55例,其中25例治疗前平均年龄(14.06±1.26)岁,纳入青少年组;30例平均年龄(28.08±7.21)岁,纳入成人组.样本均减数四颗前磨牙直丝弓技术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分析牙齿唇倾度L1-NB,LI-MP,磨牙的伸长TUM-PP,TLM-MP,骨面型ANB,SN-MP,下颌体长度Ar-Gn,下颌升支高度Ar-Go等,探讨两组在矫治机理上的不同.结果青少年组和成人组治疗前后的ANB和下颌平面角(SN-MP),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青少年组治疗后下颌体长度增大,下颌磨牙伸长,与成人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青少年组下前牙唇倾度减小,成人组增加,两组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青少年和成人均深覆(牙合)矫治前后骨面型保持不变,青少年组磨牙升高明显,成人组下前牙唇倾明显.

  • 标签: 深覆(牙合) 均角 拔牙矫治
  • 简介:目的研究唇腭裂患者AF-BF距和AXB。方法选取20例替牙期及30例恒牙期唇腭裂患者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其AF-BF距及AXB与北京市同龄、同性别正常儿童、青少年的AF-BF距及AXB值进行比较。结果替牙期和恒牙期唇腭裂患者AF-BF距及AXB值无性别差异(P〉0.05)。新疆地区替牙期和恒牙期唇腭裂患者AF-BF距小于北京市正常儿童、青少年(P〈0.05),而AX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BF距可以作为评价唇腭裂患者上下颌骨间矢状关系的指标之一,但最好进行综合分析。

  • 标签: X线头影测量 唇腭裂 口腔正畸 矢状关系 AF—BF距 AXB角
  • 简介:患者,女,24岁.主诉:“上下牙突,影响美观”求治.诉有口呼吸不良习惯史.无外伤史、正畸治疗及拔牙史.全身状况较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其父类似错(牙合).一、临床检查1.面部检查:正面观左右基本对称,微笑像时露龈2mm;侧貌凸面型,颏部明显后缩,唇露齿,面下1/3较长.2.口内情况:恒牙(牙合),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尖牙起始远中关系,前牙覆(牙合)约2mm,覆盖约3mm.上颌中线基本居中,下颌中线左偏约0.5mm.上下牙列排列基本整齐.扁桃体正常.3.关节检查:开口度正常,开口型右偏,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偶有弹响.

  • 标签: 微螺钉种植支抗 Ⅱ类高角 患者 全身系统性疾病 牙(牙合) 颞下颌关节
  • 简介:目的比较使用种植支抗主动压低后牙与否对成人高病例的垂直向控制效果。方法回顾52例成人高拔牙病例,根据治疗经历分为种植支抗主动压低上后牙组(25例),种植支抗非主动压低上后牙组(27例),比较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对比头影测量中各项垂直向指标的变化量。结果主动压低组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0.39°,上颌第一磨牙被压低0.99mm;非主动压低组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0.18°,上颌第二磨牙被压低0.47mm;两组间各垂直向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病例治疗中,无论种植支抗主动压低与否均可使垂直向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主动压低对于垂直向控制效果的改变并不显著优于非主动压低组。

  • 标签: 种植支抗 垂直向控制 成人 高角
  • 简介:目的研究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骨性[牙合]15年后的骨性以及牙性变化。方法本研究样本为10例成年骨性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上颌采用了LeFortI型截骨术,下颌采用了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选择患者在正畸治疗前(T1)、治疗后(T2)以及正颌手术后平均15年(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双颌手术矫治骨性雅15年后,虽然骨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发,但是前牙覆雅基本稳定。结论双颌手术和正畸联合治疗是矫治骨性骀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 长期稳定性 正畸一正颌手术联合矫治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的[牙合]患者的[牙合][牙合]干扰特征。方法169例女性[牙合]患者根据有无TMD分为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组)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一)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模型进行研究,来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接触等[牙合]干扰特点。结果TMD(+)组骀患者中,57.8%的患者存在着正中颌位的[牙合]干扰,明显高于TMD(-)组(P〈0.05)。终末位置上的不稳定和由于磨牙的早接触引起的下颌前方偏移是伴有TMD的[牙合]患者常见的两种咬合特征。结论本研究提示[牙合]患者中早接触等功能性因素和颞下颌关节病的发病有关。

  • 标签: 开[牙合]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咬合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