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适用于调查现场阴道毛滴虫湿片检测的质控方法。方法:比较多种染色方法,并优化滴虫染色检法的条件,选择最佳的验证方法与现场湿片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吖啶橙染色的观察效果最好,与现场湿片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4.7%。结论:吖啶橙染色检方法可以作为阴道毛滴虫病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 标签: 阴道毛滴虫 湿片法 吖啶橙染色法 培养法
  • 简介:目的:分析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与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患者9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感染时间、尿液病原菌培养情况以及药敏试验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98例感染患者中尿道炎患者65例,膀胱炎15例,睾丸附睾炎14例,肾盂肾炎4例。98例患者病原菌培养50株,阳性率为51.02%。50株中,革兰氏阳性菌11株占22.00%,革兰氏阴性菌31例占62.00%,真菌8株占16.00%。其中大肠埃希菌为主要感染病原菌,共25株占50.0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各占10%。9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96例,治愈率为97.96%。结论:细菌感染是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病原菌,临床上做好防治措施降低感染率,对感染患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合理用药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内镜治疗 前列腺增生 尿道狭窄 感染 临床特征 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观察0.5%伏溶液湿敷治疗带状疱疹感染皮损的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感染皮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0.5%伏溶液湿敷治疗创面,对照组30例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治疗创面,均临床观察7天,记录两组患者感染皮损的糜烂面渗液、干燥结痂或痂皮脱落情况,判断疗效。结果:7天治疗后,观察组≥90%的糜烂面渗液不明显或已结痂干涸,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7,P<0.05)。结论:0.5%伏溶液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并感染的皮损较传统方法3%硼酸溶液湿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带状疱疹 感染 碘伏溶液
  • 简介:两同胞双大腿内侧出现有色素沉着的硬结,延伸至小腹部。皮肤活检表现为浆细胞脂膜炎,并符合深在性硬斑病的诊断。患者有近亲结婚的家族史,但是其双亲未受累。截至目前,这是第1例伴有硬斑病样表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浆细胞脂膜炎的报道。

  • 标签: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脂膜炎 浆细胞 硬斑病 色素沉着 大腿内侧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生育功能障碍患者中性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特点及表现,解析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对X及Y染色体异常核型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2305例受检者中共检出192例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8.33%.其中,X染色体数目异常89例,主要为46,XXY,占总异常数目的46.35%.Y染色体多态性共101例,占总异常数目的52.6%.X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与Y染色体变异的检出率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X染色体异常多为非嵌合克氏征,临床效应多为表现为小睾丸及无精症,导致男性不育.Y染色体的多态性不仅仅导致少、弱精症及男性不育,更可能与胚胎停育、自然流产等不良妊娠事件关系密切.结论:男性生育功能障碍患者中性染色体异常的主要表现为X染色体数目异常及Y染色体的多态性变异,其中,克氏征(46,XXY)最为常见,可能是导致男性生育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Y染色体的多态性可能不仅仅是一种遗传变异,与X染色体数目异常直接导致男性性腺功能低下及无精症相比,Y染色体的多态性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更值得关注,具体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染色体核型 性染色体 异常 多态性 男性不育症
  • 简介:建立皮肤-显微工作平台,将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等环节有机整合,是皮肤疾病精准诊疗的关键。“精准皮肤诊疗室”将诊断室、病原体检查室、病理室等相关功能集中、浓缩与结合,一体化同步完成,主要设备为皮肤和显微,初衷和最终目的是建立一支学习性临床研究团队。“精准皮肤诊疗室”从概念到实践不断完善其内涵。

  • 标签: 精准治疗 皮肤镜 显微镜 荧光染色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68岁,因“右下颌部肿物10余年加重4个月”就诊。患者10余年前右下颌出现1个米粒大小类侧形的黑色肿物,增大缓慢,无痒痛不适,术曾诊治。4月前开始发现黑色肿物表面破溃,中央逐渐长出淡黄色疣状赘生物,一直不愈,

  • 标签: 皮内痣 寻常疣
  • 简介:皮肤是近年来皮肤病诊断的新兴技术,是一种非侵袭性、患者接受度高的检查手段。它不仅能够放大皮损,而且可以观察到一定深度的表皮下结构,弥补肉眼观察的局限,在不进行皮肤活检等有创检查的前提下鉴别肉眼难以区分的皮损。皮肤的应用起始于色素痣和黑素瘤等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非色素性肿瘤、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毛发疾病、甲病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皮肤的研究为皮肤病诊断学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皮肤也已成为皮肤科医师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之一。

  • 标签: 皮肤镜 毛发镜
  • 简介:目的了解儿童纵行黑甲的皮肤特点,探索通过皮肤模式分析诊断儿童纵行黑甲的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5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的50例纵行黑甲患儿,分析其术前皮肤模式,对其中42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分析其术中皮肤模式。结果术前皮肤检查为灰色模式的8例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行手术治疗的42例患儿,术前甲板皮肤显示棕色条带的4例术中皮肤为棕色模式,组织病理证实为雀斑样痣。术前皮肤显示黑色条带的7例,术中表现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及色素斑,组织病理证实为甲母痣。术前显示规律的棕色线条组成的条带18例,术中皮肤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14例,规则棕色模式4例,组织病理分别证实为甲母痣和雀斑样痣。术前显示规律的棕色线条组成的条带伴色素球13例,术中皮肤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组织病理证实其中12例为甲母痣,1例为黑素细胞活化。结论术前及术中皮肤检查及模式分析对儿童纵行黑甲的诊断具有显著意义。

  • 标签: 黑甲 纵行 皮肤镜 组织病理 儿童
  • 简介:线结位于切口内的皮双层缝合法作为标准缝合技术,十多年来在美容外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由一个浅层和一个深层的真皮连续缝合组成的皮双层缝合组成,除了长度大于40cm的长切口之外,没有皮内定位缝线,

  • 标签: 双层缝合 缝合技术 切口 皮内 美容外科 连续缝合
  • 简介:甲是皮肤的重要附属器之一。除黑素细胞性甲病外,甲的病理改变还见于外伤、感染、严重全身疾病或其他皮肤病等。皮肤的应用有利于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主要对非黑素甲病如感染性、炎症性、外伤性甲病、甲下肿瘤等的皮肤表现进行综述。

  • 标签: 皮肤镜 甲病
  • 简介:皮肤附属器肿瘤是一类在形态上分化起源于单一或多个皮肤附属器结构的良、恶性皮肤肿瘤。大多数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上并不多见,容易误诊,皮肤可以帮助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目前,有关皮肤附属器肿瘤的皮肤下表现文献报道不多,本文通过综述文献报道的皮肤附属器肿瘤的皮肤下特征,探讨其与组织病理的关系。

  • 标签: 皮肤 附属器肿瘤 皮肤镜
  • 简介:目的:总结基底细胞癌的皮肤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利用无创手段诊断该病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皮肤图像。结果:23例患者全部具备基底细胞癌的经典指征,皮肤下各主要指征按照出现频率的大小依次为:大的蓝灰色卵圆巢、分支状血管、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蓝黑色斑片、白色无结构区、蓝白幕,一半以上的病例均出现这些特征。大的蓝灰色卵圆巢、蓝白幕和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在重度色素组基底细胞癌中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轻中度色素组(P值均〈0.05)。结论:皮肤能明显提高基底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标签: 基底细胞癌 皮肤镜 早期诊断
  • 简介:例1,男,37岁。面颈、双上肢多发暗红色丘疹伴瘙痒5个月。皮肤科情况:面部、颈部、双上肢泛发孤立红色丘疹,粟粒至黄豆大小,质韧。例2,女,53岁。臀部红色丘疹2年。皮肤科情况:面部、颈部、肘部、臀部皮肤可见散在红色、暗紫色丘疹、斑块,约豆粒至钱币大小,有浸润感,质韧。两例患者皮肤下均可见橘黄色无结构区、白色线条及白色瘢痕样色素减退、线状血管及线状分支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可见大量上皮样细胞组成的'裸结节',结节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散在的多核巨细胞。诊断:皮肤结节病。

  • 标签: 结节病 皮肤镜 诊断
  • 简介:皮肤可以直接放大观察皮肤损害、识别细微皮损线索,协助皮肤科医师确立临床诊断并进一步作为疗效监测的手段,目前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临床实践。真菌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多样,涉及病种多。皮肤在皮肤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皮肤镜 真菌病 紫外光 荧光染色
  • 简介:目的探讨斑秃患者皮肤征象表现及其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诊或复发后初诊斑秃患者的初始皮肤征象以及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的顺序,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斑秃发病男女比例相近,平均发病年龄为26.5岁,平均病程为32.6个月,临床类型以斑片型多见;斑秃患者皮肤征象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点(87.5%)、黑点(82.5%)、断发(77.5%)、短毳毛(76.25%)、感叹号发(45.0%),黄点、断发、短毳毛与斑秃病程呈负相关,感叹号发与轻拉发实验呈正相关,黑点、断发、感叹号发两两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二苯环丙烯酮(DPCP)组患者随访期间内均未见明显新生毛发,而另外3组有1种或以上皮肤征象消失的患者均伴有新生毛发增多.复方甘草酸苷组、复方倍他米松组、口服激素组中4种征象(黄点、黑点、断发、感叹号发)均有.患者治疗后征象最先消失比例最高的为感叹号发,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3周,第二消失比例最高的为黑点,平均时间为7.6周,第三消失比例较高的为断发,平均时间为8.2周,最后消失的为黄点,平均时间为8.4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叹号发与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DPCP组患者病程长,病情活动度少,以重型及难治型患者占大多数,治疗起效慢.治疗后皮肤征象的消失与治疗方法无关,与治疗起效时间有关,开始起效时间约在7.3周左右.超过随访时间所有征象均未消失的患者,说明病情活动未得到控制,需调整治疗方案.治疗起效后毛囊重新进入生长期,引起感叹号发首先消失,随之黑点、断发亦消失。

  • 标签: 斑秃 皮肤镜 感叹号发 治疗
  • 简介:机械性大疱性疾病Hallopeau-Siemens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HS-RDEB)是由染色体3p21.31上的Ⅶ型胶原基因(COL7A1)突变引起,典型表现为2个等位基因上出现移码、剪切位点或无义突变。本文作者描述了1例HS-RDEB患者发生了一种新的纯合性移码突变,在COL7A1外显子3上的第345位点插入G。然而,亲代DNA序列分析显示尽管患儿的母亲是这一突变的杂合子携带者,其父亲的DNA仅包括野生型序列,微卫星标记分析确认其亲子关系并对3号染色体的28个微卫星基因检测显示患儿3号染色体的所有等位基因的标记物检测均显示其为3号染色体呈现单母体型的纯合子。由此认为,该患者HS-RDEB的基因型是由于3号染色体的单亲二体性以及COL7A1突变基因位点的纯合性降低所致。根据作者了解,单亲二体性染色体(UPD)型HS-RDEB以往文献中未见有报道,而且,本文报道的患儿为染色体3型UPD的第3例病例。本例HS-RDEB的严重性与其他此型基因改变的病例相似,未观察到有其他的表型异常,提示其有3号染色体上的母体印记基因缺乏。3号染色体呈单亲二体性而无其他异常表型的隐性遗传营养...

  • 标签: 体性异常 呈体性 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