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并评价未经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瘤(VIA)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方法选择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就诊的70例未经治疗的UIA患者和4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调查问卷,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未经治疗的UIA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未经治疗的UIA患者组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四项因子分及总分均较高,未经治疗的UIA组患者更易抑郁、焦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内向性格抑郁发生率高于外向和中性性格,外向性格患者焦虑发生率低于中性及内向性格,大学文化程度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低于高中及初中文化程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格、文化程度是影响未经治疗UIA患者抑郁、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或焦虑,文化程度低、内向型的患者表现更明显。

  • 标签: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精神心理 抑郁 焦虑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入脑室的治疗方法并降低死亡率.方法该组40例高血压脑出血入脑室的病人用开颅血肿清除、血肿内引流、脑室外引流等手术方法加术后脑室内尿激酶注入、腰穿等方法.结果优9例占22.5%,良15例占37.5%,差6例占15%,醒1例占2.5%,死亡9例占22.5%.结论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出血 破入脑室 治疗方法 死亡率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入脑室52倒手术治疗分析:脑出血入脑室发生率取决于出血部位是否接近脑室;手术方式选择与出血部位、血肿大小、血肿侵入脑室系统的范围及性状有关;Ⅱ、Ⅳ脑室及中脑导水管铸型是临床预后的决定固素;尽快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是治疗高血压出血入脑室的关键。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脑室 手术治疗 出血部位
  • 简介: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偏头痛发病率为13%,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且60%~80%具有家族遗传性,其发作多在20~64岁之间。由于偏头痛多发生在生产力最旺盛的年龄段,因此,其对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无论有无先兆,偏头痛都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偏头痛性脑梗死 卵圆孔未闭 家族遗传性 缺血性卒中 发达国家 精神负担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继发发性癫痫(E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1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312例中,继发EE33例,发生率为10.6%。继发EE的脑出血中皮层出血比例、出血量≥30ml的比例、电解质异常的比例、开颅手术治疗的比例、中线移位程度≥0.5cm的比例、发生脑积水的比例以及脑电图异常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继发EE的患者(P〈0.05)。结论脑出血累及皮层、出血量多、影像学异常、脑电图出现癫痫样波的患者EE发生的危险性较高,建议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发现脑电图异常者及时行干预措施。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早发性癫痫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与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关系。方法选择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24例和正常对照者16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分析14d后细胞形成的集落数,并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鉴定、分析和计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吞噬荆豆凝集素和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内皮功能;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13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三抗阳性细胞并计数。结果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三抗阳性细胞数比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EPCs的数量较无动脉瘤者明显降低。

  • 标签: 内皮细胞 干细胞 颅内动脉瘤 病因学
  • 简介:目的总结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必要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42个,95%闭塞3个,90%闭塞1个,全组无死亡。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填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12~72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20例有颅神经压迫症状者18例完全恢复正常,另2例为永久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全组术后均无破裂出血。结论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必要的,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的方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可显著提高动脉瘤栓塞程度,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 标签: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多奈哌齐对慢性脑灌注不足(CVI)大鼠脑老素-1(PS-1)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9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组和多奈哌齐(安理申,卫材公司)组,按照取材时间又分为术后1天、1周及1月组,每组各10只.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CVI模型.常规及免疫电镜观察术后1周时海马区缺血性改变以及PS-1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PS-1及其酶解产物Aβ42不同时间点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脑缺血组术后1周存活7只,1月5只;多奈哌齐组术后1周8只,1月7只.常规电镜显示单纯缺血组呈慢性缺血性改变,多奈哌齐组缺血性改变明显减轻.免疫电镜显示,单纯缺血组内质网破碎明显,PS-1胶体金颗粒散在分布.多奈哌齐组内质网结构尚完整,分布均匀.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单纯脑缺血组PS-1在第1天即明显升高,1周后达高峰,升高为2.3倍,1月后又低于对照组水平.多奈哌齐组在术后第1天轻度升高,1周后继续上调,1月后达高峰,约为对照组2倍,呈亚急性改变.Aβ42在单纯缺血组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术后第1月时升高约3.5倍,而多奈哌齐组各时间点Aβ42含量升高则明显减慢.与单纯缺血组比较,术后1月时多奈哌齐组显著减少Aβ42的生成(P<0.01).结论多奈哌齐对PS-1阳性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同时可以减少脑缺血后Aβ产生.

  • 标签: 多奈哌齐 早老素-1 脑灌注不足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镜像破裂与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差异。方法1例镜像破裂与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三维血管造影资料,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利用流体力学软件分析两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流场特征。结果双侧动脉瘤的血流方式一致,但破裂动脉瘤射入流更宽且冲击域分布不一致;最大流速高于破裂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壁面切应力(wallshearstress,WSS)分布不均,低WSS区域较大。结论血流动力学在镜像的破裂与破裂动脉瘤中存在差异,高流速与低壁面切应力可能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数学计算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治疗PD患者前瞻性记忆损害情况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改变的特点。方法选择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早期治疗的PD患者33例(PD组)和同期该家医院31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项目包括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BPM)和ERPs综合检查。结果PD组EBPM和TBPM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N2、P300潜伏期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P300波幅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的P300潜伏期与EBPM和TBPM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8、0.582,P值均为0.000。结论早期治疗PD患者存在EBPM和TBPM损害:P300潜伏期可作为判定PD患者EBPM和TBPM损害程度的电生理指标。

  • 标签: 帕金森病 记忆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认知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钻颅行脑室外引流和腰椎置管脑脊液引流治疗入脑室高血压脑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局麻下采用自制的颅锥于床边行单侧脑室或双侧脑室前角锥孔后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术后5~6h将尿激酶1~2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中稀释至4~5ml注入脑室并夹闭引流管,头部抬高30°,2~4h后开放引流管,每日2次。双侧引流则采用交替开放与夹闭引流。侧脑室引流3~7d后,腰椎置管引流脑脊液。结果患者恢复良好19例,中残14例,重残9例,死亡14例,死亡率25%。结论采用床边锥颅脑室引流和腰椎置管脑脊液引流抢救治疗入脑室内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具有微创、快捷、方便、安全、有效等特点,可在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脑室引流 尿激酶
  • 简介:目的研究顺铂联合替莫唑胺放化疗治疗MGMT启动子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案,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对2016年6月—2017年8月新诊断的50例MGMT启动子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患者随机分为替莫唑胺标准放化疗组(对照组,24例)及顺铂联合替莫唑胺放化疗组(联合治疗组,2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同期放化疗和放疗后辅助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患者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和疲乏。对照组中2例患者发生骨髓抑制,联合治疗组中共有12例患者发生骨髓抑制;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经对症处理后,患者的骨髓抑制均得到改善。联合治疗组中有42%~50%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对照组中有25%~33%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对照组中出现疲乏者5例,联合治疗组为8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中均未有肝肾功能损害及耳毒性发生者。联合治疗组有23%的患者、对照组有8%的患者出现生活质量评分下降,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均无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研究者。截至2018年3月,共有29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联合治疗组14例、对照组15例;13例患者死亡,其中联合治疗组6例、对照组7例。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显示,两组OS和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顺铂联合替莫唑胺组治疗后的骨髓抑制较为严重,但经对症处理后均能恢复;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患者的1年生存率与单用替莫唑胺放化疗的患者相仿。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顺铂 放射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增强实验(contrasttranscranialDoppler,cTCD)结合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对于鉴别肺动静脉瘘(pulmonaryarteriovenousfistula,PAVF)与卵圆孔闭(patentforamenovale,PFO)所致隐源性卒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例隐源性卒中患者(PAVF组2例,PFO组2例)的临床资料,行cTCD、TEE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差异。结果PAVF组cTCD结果显示患者平静呼吸时即见雨帘样栓子信号,Valsalva动作(Valsalvamaneuver,VM)后栓子数量变化不明显;TEE彩色多普勒(colorDopplerflowimage,CDFI)未见异常,右心声学造影VM后5个心动周期左房内肺静脉开口处见大量微泡。PFO组cTCD结果显示,一例平静呼吸时可见4个栓子,VM后雨帘样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第40个心动周期有2个栓子信号。一例平静呼吸时无栓子信号,VM后可见〉50个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无栓子信号。TEECDFI示原发隔继发隔间裂隙左向右过隔血流,右心声学造影VM后2~3个心动周期卵圆孔附近的左心房内见数个微气泡。结论cTCD结合TEE鉴别诊断PFO和PAVF敏感性高,易于操作。二者主要鉴别点在于cTCD平静呼吸时是否出现大量栓子及是否受VM影响。

  • 标签: 肺动静脉瘘 卵圆孔未闭 隐源性卒中 经颅多普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