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通过对3例焦虑/抑郁状态伴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笔者认为在中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配合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可快速缓解焦虑/抑郁状态伴睡眠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经过住院治疗后能尽快得到恢复。
简介:Arnold-Chiari畸形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以Ⅰ型常见,多合并脊髓空洞症及其他颅颈交界区畸形。目前,国内外对Chiari畸形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争论主要集中在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术后随访监测,本文就ChiariⅠ型畸形伴脊髓空洞症的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目的:火郁,是指阳气郁遏不达所导致的一类特殊火热病理现象。本文通过火郁证对抑郁障碍伴失眠的辨证论治及治法方药分析得出,初步探讨从"火郁"论治抑郁障碍伴失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方法:火郁证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治疗的因势利导。而抑郁障碍伴失眠多由情志变化引起,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初则气机郁结,若日久则可见气郁化火,更甚者气滞血瘀。故纵观病机,无非气血失衡,从心、肝入手,舒畅气机,即为"火郁发之"。火郁的治疗,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临床上抑郁障碍伴失眠多为内伤火郁,常见的几种治法为疏肝泻火、清心泻火、升散阴火、化瘀逐热和涤痰泻火。升降散其辨证运用的关键是气机失调,只要是气机失调,无论虚实寒热,都可以运用升降散加减来调节脏腑气机,恢复阴阳气血平衡。结果:临床上抑郁障碍伴失眠多为内伤火郁,"火郁发之"就是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开合升降协调,恢复阴平阳秘,为其核心治法。火郁的治法,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气机失调者,无论虚实寒热,都可以运用升降散加减来调节脏腑气机,因此,升降散为火郁证的主方之一。结论:抑郁障碍伴失眠者,"火郁发之"为其核心治法。升降散为其主方。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伴发Rathke裂囊肿(RCC)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提高对病变的认识.方法对连续收治的8例垂体腺瘤伴发RCC患者的临床表现、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视力下降及垂体激素分泌紊乱的症状;1例患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MRI表现有:①鞍区内存在两种病变,往往以肿瘤成分为主,伴发1个甚至多个的RCC;②边界清晰,主体位于鞍内,可向鞍上生长;③垂体腺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腔T1WI主要呈低信号,T2WI信号多样化;④部分囊腔内可见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的囊内结节;⑤增强扫描,垂体腺瘤呈不同程度的强化,囊壁多数不强化.结果随访4个月至7年,术后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紊乱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垂体腺瘤有残留需二期手术,1例于术后7年复发.结论垂体腺瘤伴发RCC的患者,常缺乏RCC的特异性表现;如MRI示鞍区病变为囊实性,且其主体位于鞍内、囊腔信号均匀、囊壁不强化,应考虑到垂体腺瘤伴发RCC的可能性,若囊内存在结节,则具有诊断意义.经蝶手术为治疗首选,术后需定期随访.
简介:目的观察解郁化痰颗粒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诊断和纳入标准将抑郁症伴失眠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用解郁化痰颗粒联用帕罗西汀片治疗,对照组(60例)单用帕罗西汀片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疗程为4周。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评定比较临床疗效,并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结果解郁化痰对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HAMD、PSQI量表积分值明显减低,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2组间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解郁化痰颗粒针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疗效可靠,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
简介: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papillaryglioneuronaltumor,PGNT)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肿瘤,伴肿瘤卒中目前国内外文献仅1例报道,2007年6月第四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增加为新的神经系统肿瘤。我院最近收治一例PGNT伴卒中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简介:双相障碍患者伴发焦虑症状十分常见,这已经引起精神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双相障碍患者伴发焦虑症状通常与下列因素相关:(1)发病年龄早,抑郁发作次数多,症状严重,出现自杀行为;(2)高致残率和隐匿型抑郁;(3)精力和体力的明显下降;(4)物质滥用以及进食障碍。因此,伴发焦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通常在急性期和维持治疗阶段疗效欠佳,且预后不良。另外,伴发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的患者对锂盐或抗惊厥药物的疗效欠佳。近期,有的学者提出一种假设,即双相障碍患者伴发惊恐障碍和/或广泛性焦虑,或者伴发社交焦虑障碍,可能是双相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对于双相障碍与焦虑障碍共病患者,药物治疗的目的应该是要致力于使二种精神障碍都得以缓解,而不是在治疗一种精神障碍的同时造成另一种精神障碍病情恶化,这也是目前临床治疗上的一个挑战。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应用右佐匹克隆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失眠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阿普唑仑治疗,观察组给予右佐匹克隆施治。治疗结束后,评定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早、心力衰竭加重等较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应用右佐匹克隆施治,可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最大程度降低恶性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保护心脏功能,疗效确切。
简介:目的:观察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伴有失眠症状之患者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以及失眠的严重程度并进行治疗评估,以及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服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平潭分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伴失眠症状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予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氯丙咪嗪进行治疗。在患者服药半年后,运用汉密顿抑郁评估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评估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针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以及失眠的严重程度,并统计2组患者服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记录与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汉密顿抑郁评分(HAMD)、汉密顿焦虑评分(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2组部分患者用药后均出现的口干舌燥、多汗、困倦乏力、失眠等不良反应作为观察指标,发现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对照组低,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确诊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伴有失眠症状之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或控制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应用氯丙咪嗪进行治疗的患者低。
简介:目的总结不伴面部血管瘤的致病性Sturge—Weber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报告1例女性病人,9岁,表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1年,发作形式为微笑-意识丧失-倒地抽搐,不伴面部和全身血管瘤。MRI显示:左侧顶枕交界区皮质病变,T1W呈等信号,增强后病变沿脑回强化;PET显示:病变及周围葡萄糖代谢降低,病变呈“电车轨道样”钙化。在神经导航和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下行左侧顶枕叶致痫灶切除术。结果病理报告为软脑膜血管瘤。随访11个月,病人无癫痫发作,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应加强对不伴面部血管痣性Stttrge—Weber综合征的认识。手术切除致痫灶是治疗致痫性Sturge—Weber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针灸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伴重度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伴重度睡眠障碍患者86例,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推拿+口服右佐匹克隆片2mg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灸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及睡眠状况,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1.17±0.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0.79)分(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2.52±1.31)明显小于于对照组的(4.19±2.07)分(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81.40%)(P〈0.05)。结论:针灸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伴重度睡眠障碍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感,改善睡眠情况,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