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环形输尿管支架管改善双J管置入后相关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患者60例,配对分为双J管组及环形支架管组,每组30例。60例患者随访4周,于术前1d及术后4周完成输尿管相关症状问卷(USSQ)、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问卷表(OABSS)。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研究。双J管组与环形支架管组术后4周USSQ中排尿症状评分分别为25.5(10-39)分与13.0(10-21)分、身体疼痛症状评分分别为15.6(8-25)分与9.5(2-17)分、身体一般状况评分分别为13.8(8-19)分与5.9(2-13)分、IPSS评分分别为(12.6±2.0)分与(8.6±1.9)分、OABSS评分分别为(6.8±1.5)分与(3.5±1.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后应用环形输尿管支架管能明显改善输尿管支架管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总结输尿管支架管在泌尿系统中的应用优势及防治其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泌尿系统疾病应用输尿管支架管的临床资料,总结双J置管方法、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蛄果双J管适用于多种泌尿系疾病,其中以梗阻性疾病及肾及输尿管切开取石应用最多,同其他疾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28例患者中有5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以膀胱刺激征、感染较多见,同其它并发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输尿管支架管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置管方法多样化使其适用于多种泌尿系统疾病,分析双J管常见并发症及导致原因可防止其发生发展,从而提高双J管临床有效率。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60岁,因右阴囊隐痛坠胀不适3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3年前偶然发现右侧阴囊内肿块,直径约2cm大小,不伴明显胀痛。后肿块逐渐增大,出现隐痛、坠胀感,近1月来症状加剧。既往无附睾炎、腹股沟斜疝及多囊肾病史。查体:右侧阴囊明显增大,输精管无明显增粗,右侧睾丸无明显异常,睾丸上方触及囊性肿块,无触痛,大小约10cm×9cm×7cm,透光试验阳性;左侧阴囊及内容物未及明显异常。超声检查为睾丸鞘膜积液。入院后行探查术,术中发现右附睾头部巨大囊肿,囊液清,量约350mL,行囊肿切除,并鞘膜翻转。术后病理示:良性囊肿,囊壁纤维化,囊内有扁平上皮及立方上皮被覆,符合副中肾管囊肿。随访6个月,无复发。
简介:目的探讨肾脏集合管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协助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7年8月间的经病理确诊为肾集合管癌的12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找寻肾集合管癌的最佳诊疗方式。结果患者中,Ⅰ期3例,Ⅱ期0例,Ⅲ期7例,Ⅳ期2例;CDC于CT及MRI上多呈形态多变、边界不清的肿块影,于肾髓质处呈浸润性生长,瘤体较小时肾脏轮廓不变,但对于较大的CDC,影像学表现差异巨大;行免疫组化检查后,患者中常见标记物CK19、34βE12、vimentin、PAX-8、PAX-2、INI-1等均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11名患者行手术治疗,5例于术后6~11月内死亡,失访1例,余患者截止最后随访时间2018年3月均存活;另有1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术,该患者术后第6个月因肿瘤全身多发转移死亡。结论肾脏集合管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肾集合管癌时应积极手术确诊,术后积极随访,肿瘤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及指导靶向治疗。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P1rC)密度的影响,探讨AngⅡ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给予AngⅡ(400ng·k^-1·min^-1)持续输注28d;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3mg·kg^-1·d^-1);C组为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每周末测量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定量,于第28天处死动物。心脏采血后,测血肌酐(SCr),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留取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CD31和HIF-1α分布及表达。结果A组血压和尿蛋白较C组高(P〈0.01),B组血压和尿蛋白较A组低(P〈0.05)。各组C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1、C密度较C组低(P〈0.05),B组较A组高(PG0.05)。A组HIF-1α表达较C组高(P〈0.05),B组较A组低(P〈0.01)。结论缺氧可能是AngⅡ引起肾小管损伤的机制之一。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回输治疗对膀胱癌术后患者CD4、CD8细胞水平的影响,探讨CIK预防膀胱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4例膀胱癌术后患者行CIK回输治疗,监测膀胱肿瘤复发情况、治疗前、治疗1月及治疗1年后的CD4、CD8、CD4/CD8水平、血白细胞、血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结果随访24~36个月,仅1例PT1G3患者肿瘤复发(2.94%),时间为术后第24个月。治疗前CD4、CD8、CD4/CD8分别为25.3±4.1、27.5±3.9、0.92±0.17,治疗1月后和1年后cD4、CD8、CD4/CD8分别为36.3±5.1、22.8±2.6、1.59±0.28和35.6±3.8、21.9±3.1、1.62±0.34,治疗前后CD4、CD8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血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IK细胞回输免疫治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局部复发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