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腹膜透析(PD)作为终末期肾衰竭有效替代治疗方法,已经经历了60余年发展,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然而由于PD液生物不相容性,反复腹膜感染,透析处方不规范等因素导致腹膜纤维化、超滤失败,仍是患者退出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尝试用各种方法干预腹膜纤维化,其中中药干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较多主要为益气活血类药物,

  • 标签: 腹膜纤维化 透析相关性 常用中药 防治 终末期肾衰竭 生物不相容性
  • 简介:肿瘤细胞为了适应低糖、低氧和低钙等慢性应激反应,可诱导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protein,GRP78)表达。GRP78作为内质网主要分子伴侣之一,在蛋白质折叠和转运过程及内质网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GRP78还可增强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以及对抗癌药物耐受性,

  • 标签: GRP78 肿瘤细胞 内质网应激反应 葡萄糖调节蛋白 PROTEIN 预后
  • 简介:他汀类药物又称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有效降脂药。而高脂血症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它既是许多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病常见临床表现,其本身又参与了肾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新近研究表明他汀类具有多方面的肾保护作用,它对许多本身无明显高脂血症或治疗前后未表现出降脂作用肾病动物模型,同样能起到减少尿蛋白、改善肾脏病理作用,提示其肾保护机制并非完全由其降脂作用引起。本文将综述他汀类药物非降脂相关肾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疾病治疗 肾小球 继发性肾脏病 肾保护作用
  • 简介: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是由多种原因引发肾脏损伤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水肿、时而伴有高血脂症,属于肾小球疾病常见表现。西医治疗NS主要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ACEI)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对症支持等方法,虽疗效肯定,但疗程长、易复发、易产生激素依赖和毒副作用,因此开发疗效肯定中药制剂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实,黄芪在NS治疗中有着确切治疗效果。张昱[1]临床治疗肾病蛋白尿,经常重用黄芪,剂量常从60g、100g、150g依次递增至200g,他认为大剂量黄芪能够充分发挥其大补元气之力,元气循三焦之道布散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表,使正气旺盛,邪气则去。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可通过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蛋白尿、调节脂质代谢、促进水钠排泄、改善高凝状态、抗纤维化和调整机体免疫力等途径治疗NS。

  • 标签: 治疗效果 黄芪制剂 临床应用 NS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 血浆白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应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或连续动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抗凝效果和安全性,探讨LMWH在CVVH或CAVH抗凝最佳剂量。方法68例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共治疗153例次,血液净化前从静脉端给予LMWH首次剂量1000~5000U,随后立即给予LMWH(5~10U·kg^-1·h^-1)维持抗凝治疗。治疗前、治疗每4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各1次。根据患者LMWH首次剂量不同分为3组,即A组首次剂量1000-2000U;B组首次剂量2500~3000U;C组首次剂量4000-5000U。结果各组患者治疗4、8、12hPT、APTT、FIB、TT与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各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与滤过器使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结论LMWH用于CVVH或CAVH抗凝治疗疗效好,安全。首次剂量应用1000-2000U,即可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血液净化 抗凝作用 安全性
  • 简介:维护腹膜透析(perilonealdialys,PD)患者良好腹膜功能和透析效能是保持长程透析、减低治疗退出率关键因素。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进入PD治疗前3年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优于血液透析,但随着透析时间延长,腹膜结构与功能将发生改变,进而导致透析效能下降与透析失超滤。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mesothelialcells,PMCs)除了维持腹膜结构完整外,

  • 标签: 腹膜间皮细胞 透析效能 腹膜功能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生活质量
  • 简介:西地那非用于治疗肺动脉高血压,对于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是安全。为观察在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静息状态下和运动状态下,西地那非对肺功能、气体弥散性、呼出NO作用,评价西地那非是否能够阻断运动导致肺水肿形成,BussottiM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IntJCardiol,2007May7;(Epubaheadofprint)]。研究入选22例慢性心衰女性患者,分别给予安慰剂、西地那非25mg、100mg,1次/d,同时测量静息状态下和运动状态下患者肺弥散性、分子弥散性、肺毛细血管容量、一氧化氮弥散性,以及标准肺功能和最大心肺运动状态下上述参数。

  • 标签: 西地那非 血管功能 肺泡 心衰患者 毛细 慢性心功能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双J管(双J输尿管支架管)在泌尿系疾病治疗应用效果以及美蓝在置放术作用.方珐对215例患者采用放置双J管作内支架和内引流治疗,近期48例术以美蓝协助定位.结果术后留置尿管5~7d,无切口感染、尿瘘等并发症.术后1~3个月拔除双J管,随访3~6个月,肾功能、肾积水明显好转,吻合口通畅.以美蓝协助定位者无双J管上移致拔管困难.结论双J管具有内支架和内引流作用,操作简单,引流效果好,并发症少,缩短住院时间.以美蓝协助定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导管 引流 泌尿系疾病 美蓝
  • 简介: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bladder,OAB)是常见排尿功能障碍,它以尿急为核心症状,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同时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目前,OAB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主观临床症状,尚缺乏能够客观、准确、无创地反映OAB症状及严重程度临床指标。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症 神经生长因子 诊断 尿液 排尿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
  • 简介:目的观察行单次血液透析-灌流(HP+HD)治疗对高脂血症影响。方法将30例高脂血症患者行单次血液透析-灌流,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结果治疗后血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和ApoA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行单次血液透析-灌流治疗能降低高脂血症血脂水平。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高脂血症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尿液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8例膀胱癌和28例非膀胱癌患者新鲜尿液,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尿NMP22水平,TRAP—PCR-ELISA法检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尿液NMP22对膀胱癌诊断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64%;端粒酶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71%;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为32%,特异性为97%。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两者均为阳性时诊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则联合检测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89%。结论联合检测可使在维持较高敏感性前提下,大大提高诊断特异性,其特异性与细胞学检测相差较小,而敏感性却远高于细胞学检测,因而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的检测对膀胱癌具有更高诊断价值。

  • 标签: 核基质相关蛋白质类 膀胱肿瘤 诊断
  • 简介:目的:通过由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导致氧化应激体系变化,研究中药川芎嗪对IRI干预下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持续性阻断兔双侧肾动脉血流1h,再灌注5h肾IRI动物模型。日本大耳兔30只,随机分成3组(n=10):假手术组(sham,S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组),川芎嗪干预缺血/再灌注组(ligustrazine+ischemia-reperfusion,LZ组)。于缺血前、缺血1h、再灌注1h、3h和5h依次经颈总动脉抽血用以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黄嘌呤氧化酶(XO)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在实验结束后取兔肾组织依次检测SOD、XO活力以及MDA含量,并对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与IR组相比,LZ组血浆中和肾组织XO活力和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增高(均P〈0.01)。LZ组肾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异常改变较IR组显著减轻。结论:川芎嗪能够使氧自由基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损伤减轻,具有保护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 标签: 川芎嗪 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二次电切对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和进展作用。方法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150例,在首次经尿道电切术后6周进行第二次经尿道电切78例(二次电切组),同期未行再次电切而常规治疗随访72例(常规随访组),比较2组患者肿瘤复发和进展情况。结果二次电切78例患者,发现残存肿瘤者17例(21.8%),其中残存肌层浸润肿瘤者6例(7.7%)。随访12~54个月(位时间33个月),二次电切组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分别为37.5%(27例)和18.1%(13例),未行二次电切组则分别为66.7%(48例)和20.8%(15例)。二次电切组肿瘤复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进展为肌层浸润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电切术后半年内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首次术后半年后,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在首次电切术后进行二次电切可降低肿瘤复发率,但不能减少肿瘤进展风险。

  • 标签: 膀胱肿瘤 二次电切 复发率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自噬在脂质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脂质聚集中作用。方法将HK-2细胞培养后,分为4组:0μg/m1组(A组)、20μg/ml组(B组)、50μg/ml组(C组)、100μg/ml组(D组)。分别用0μg/ml、20μg/ml、50μg/ml、100μg/m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24h,用油红O法检测细胞内中性脂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自噬体形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LC3-GFP融合蛋白示踪自噬形成,Westerblotting检测LC3-Ⅱ、LC3-Ⅰ蛋白。结果①油红O显示在0-100μ/ml浓度范围内LDL随浓度增高刺激细胞内脂质增多;②电镜显示正常HK-2细胞内可见少许自噬泡,在0~50μg/ml浓度范围内随LDL刺激浓度增加,细胞内自噬泡逐渐增多,但达到一定浓度(即100μg/ml)后自噬泡急剧减少;③正常HK-2细胞内可见少许LC3-GFP染色阳性,在0~50μg/ml浓度范围内随LDL刺激浓度增加,细胞内LC3-GFP染色阳性逐渐增多,但达到一定浓度即100μg/ml后LC3-GFP染色阳性急剧减少;④正常HK-2细胞内存在少量LC3-Ⅰ和LC3-Ⅱ,但以LC3-Ⅰ为主,在0~50g/ml浓度范围内随LDL刺激浓度增加,LC3-Ⅰ和LC3-Ⅱ均增加,但LC3-Ⅱ增加更明显,50μg/mlLDL组LC3-Ⅰ是0μg/mlLDL组2倍,LC3-Ⅱ表达是0μg/ml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C3-Ⅱ/LC3-Ⅰ比值逐渐增高,分别为0.41,0.82,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DL达到100μg/ml后LC3-Ⅰ和LC3-Ⅱ均急剧减少,100μg/mlLDL组LC3-Ⅰ降至与0μg/ml组LDL相同(P〉0.05),LC3-Ⅱ表达降至为0μg/mlLDL组1.5倍,LC3-Ⅱ/LC3-Ⅰ比值也急剧下降至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自噬与脂质有一定关系,自噬可能参与脂质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聚集。

  • 标签: 自噬 肾小管上皮细胞 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传统而言,肥大细胞(mastcell,MC)是Ⅰ型超敏反应重要效应细胞。但近年来发现,MC还参与许多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可促进炎症形成和基质成分产生与降解,在病原清除、修复病变、血管增生、组织重塑和纤维化形成起有重要作用[1],还可通过促炎及促纤维化等作用参与慢性肾脏疾病进程[2]。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肥大细胞在肾脏疾病中作用研究进展。

  • 标签: 肥大细胞 肾脏疾病 Ⅰ型超敏反应 病理生理过程 cell 效应细胞
  • 简介:目的评价坦索罗辛与双氯芬酸钠联合治疗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临床效果。方法91例确诊单纯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年龄18~57岁,结石4~10mm,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坦索罗辛(0.2mg,1次/d)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服用坦索罗辛和双氯芬酸钠)。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结石直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周,观察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镇痛剂使用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坦索罗辛组结石完全排出率分别为90.0%、69.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0.0%(P均〈0.05);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率和镇痛剂使用率分别为(8.20±1.56)d、20.0%、3.3%和(9.21±1.59)d、44.8%、20.7%,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40±1.73)d、64.0%和48.0%(P均〈0.05)。且联合治疗组结石排出率明显高于坦索罗辛组,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率和镇痛药使用率也均低于后者。3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坦索罗辛联合双氯芬酸钠可明显促进输尿管下段结石排出,缓解肾绞痛发生,可作为一种有效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药物疗法。

  • 标签: 输尿管下段结石 坦索罗辛 双氯芬酸钠 药物排石治疗
  • 简介: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价肾功能重要指标,有多种测定方法。菊粉清除率及放射性核素双血浆法是测定GFR金标准。肾动态显像法测定GFR与菊粉清除率、放射性核素血浆标本法测定GFR等具有良好相关性,被作为临床上测定GFR金标准。99mTc-DTPA放射性核素显像法可以测量分肾GFR,具有简便、无创及准确等优点,在移植肾活体供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肾小球滤过率 放射性核素显像法 肾移植 活体供体 肾功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ZO-1表达变化及其与足细胞数目的关系,以及贝那普利干预作用。方法:建立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贝那普利进行干预,应用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观察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ZO-1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以及应用WT-1来标记足细胞核,观察足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8周时,糖尿病组ZO-1染色强度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12周时变化更为明显(P〈0.01),足细胞数目在两个时间点较正常组均明显减少。8周时贝那普利干预组ZO-1表达较糖尿病组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周时贝那普利干预组ZO-1表达较糖尿病组增加,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干预组足细胞数目在两个时间点均较糖尿病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细胞数目与ZO-1表达呈正相关(r=0.923,P〈0.01),而与尿蛋白呈负相关(r=-0.9508,P〈0.01)。结论:ZO-1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表达减低,并与足细胞数目兰正相关,ZO-1表达减低与足细胞数目减少、尿蛋白发生密切相关。贝那普利能改善ZO-1表达,减少尿蛋白从而起到肾保护作用

  • 标签: ZO-1 足细胞数目 贝那普利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