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将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与传统解剖定位法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阻滞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90例上肢择期手术患者,ASAI~Ⅱ级,随机分为.21ml单靶点注射组(单靶组).7ml三靶点注射组(三靶组),21mi传统解剖定位组(传统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和10%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记录各组的操作时间、麻醉镇痛持续时间、以及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分布区痛觉消失的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阻滞程度(完全、部分、缺乏阻滞)和切皮时麻醉效果(优秀、良好、无效),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单靶组和传统组的操作时间较三靶组短(P〈0.05),单靶组和传统组的尺神经痛觉消失时间较三靶组长(P〈0.05)与传统组相比单靶组和传统组麻醉效果的优秀率较高(P〈0.05)麻醉镇痛持续的时间延长(P〈O05)尺神经、正中神经的阻滞完全率较高(P〈0.05)而桡神经阻滞完全幸的比较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单靶组和三靶组均无并发症传统组剌破血管4例,轻度局麻药中毒1例。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持续时间较长及并发症较少。三靶点注射法的操作时间较单靶点注射法长,但对尺神经的阻滞较快且较完全。
简介:目的:比较罹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硬膜外腔分娩镇痛对产程进展与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应用PCEA的初产妇70例,分成雨组:0.1%罹哌卡因+芬太尼2μg/ml组(R+F组,n=35)和0.1%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组(B+F组,n=35);另外设置封照组(n=55)均为未接受PCEA的初产妇。结果:两个镇痛组的镇痛效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产程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器械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在R+F组明显低于B+F组和对照组(P<0.01);新生儿Apgar部分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腔低浓度罹哌卡因或布比卡因辅以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都能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对产程进展和新生儿都无明显的影响。采用罹哌卡因PCEA者,其器械助产率和剖官产率最低,初步认为罹哌卡因硬膜外腔分娩镇痛是较可取的分娩镇痛方法。
简介:目的:观察异丙酚或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清醒镇静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2例择期局麻辅助镇静技术下施行整形外科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手术开始前均予咪达唑仑0.05mg/kg和芬太尼1μg/kg静脉注射,根据镇静深度分为两组,分别泵注镇静复合液,M组泵注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复合液,共28例,注速为0.1mg/(kg·h)和1μg/(kg·h);P组泵注异丙酚和芬太尼复合液,共24例,注速分别为2.5mg/(kg·h)和1μg/(kg·h)。观察生命体征及镇静评分(SS),记录术中有无注射局麻药部位疼痛、低氧血症、呼吸暂停以及术中、术后24h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的镇静镇痛效果均满意。P组在停药后SpO2及SS恢复较迅速,与M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两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对手术过程的记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咪达唑仑或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镇静镇痛效果均良好,以异丙酚、芬太尼复合液组的病人清醒迅速、平稳,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简介:目的:研究七氟烷(Sevoflurane)诱导神经元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探讨七氟烷脑保护机制。方法:将培养7d的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神元随机分为5组:正常培养组(C组)、氧糖剥夺组(D组)、2%七氟烷+氧糖剥压组(S1组)、4%七氟烷+氧糖剥压组(S2组)、4%七氟烷+U-012+4%七氟烷+氧糖剥压组(U组)。C组和S2组神经元分别给予2%或4%七氟烷预处理60min后同D组处理。U组在神经元给予4%七氟烷处理同时在培养液中加入U-0126使其终浓度为10μmol/L后同S2组处理。收集神经元进行HO-1-mRNA和ERK1/2、Nrf2、AP-1和HO-1蛋白表达的检测,检测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凋亡率。结果:与C组比较,D组神经无HO-1蛋白表达增加(P〈0.05),ERK1/2,Nrf2和AP-1蛋白表达增加(P〈0.05),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P〈0.01).与D组比较,S1组神经元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增加(P〈0.01),ERK1/2和Nrf2蛋白表达增加(P〈0.01),AP-1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经元存活率长高、凋亡率降低(P〈0.01).与S2组比较,U组神经元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降低(P〈0.01),ERK1/2和Nrf2蛋白表达降低(P〈0.01),AP-1蛋白表达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P〈0.01).结论:Sevoflurane通过ERK1/2/Nrf2信号通路诱导神经元HO-1-mRNA表达,抑制氧糖剥夺神经元的凋亡。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或异丙酚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ASAⅠ级,年龄23-57岁。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术前不用任何麻醉前用药。M组诱导期用咪达唑仑0.2mg/kg静脉注射;P组用异丙酚2mg/kg静脉流向,注速均在1min以内。分别在注药前和注药后2min、5min、10min、15min、20min、30min记录MAP、HRV及各频段数据。结果:二组的MAP在注药2min后均显著下降(P<0.05),HR则无显著变化,M组的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M组的HRV在2-10min时较基础值显著上升(P<0.05),此后恢复至基础值;而P组的HRV在10min-20min时显著下降(P<0.05)。二组的LF、HF、LF+HF从2min-5min均显著降低(P<0.05),以HF降低更明显,且持续30min以上,而LF/HF显著上升(P<0.05)。结论:咪达唑仑或异丙本分对心脏植物神经活性及各频段成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以抢制交感占优势,循环受到较严重干部,咪达唑仑的起效较慢、作用时间较长。结论:在连续HRV监测下,应用咪达唑仑或异丙酚静脉诱导,均可出现显著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导致诱导后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且以异丙酚组的抑制强于咪达唑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