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缺血脑卒中患者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0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1周后是否并发胃肠功能紊乱分为观察组(胃肠功能紊乱,120例)和对照组(未发生胃肠功能紊乱,80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基底节、丘脑、脑叶、小脑、脑干五个部位中,仅基底节、脑叶部位梗死率在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脑卒中昏迷组的呕吐发生率(55.9%)、便秘发生率(30.4%)均显著的高于非昏迷组且差异显著(P〈0.05),其他胃肠道症状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入院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14.3±1.2)分、血糖(11.7±2.2)mmol/L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入院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ALB、PA、RB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分、血糖值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缺血脑卒中患者并发胃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和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营养状况、梗死部位、血糖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脑卒中 胃肠功能紊乱 相关因素
  • 简介:患者男,31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伴不规则发热。用药后不见好转腹痛加重,扩散全腹,体温骤升,高达40℃。伴恶心呕吐及血性腹泻入院。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右腹为著。X线示:符合肠粘连性肠梗阻。B超示:肝、胆、脾未见异常。血RT在正常范围。手术所见:肠壁粘连,乙状结肠上段系膜处有5cm×3cm穿孔,有坏死,腹腔内有脓液约500ml。病理检查:切除肠管一段,全长25cm,距一端12cm处有一肠壁缺损区,11cm×3.5cm,不规则,粘膜皱襞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肠壁 肠粘连性肠梗阻 乙状结肠 腹部绞痛 脓液
  • 简介:背景:缺血结肠炎(IC)与溃疡性结肠炎(UC,左半结肠型)在临床和内镜表现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初步诊断颇具难度:目的:分析IC与UC的临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确诊为IC或UC左半结肠炎的住院患者,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IC和25例(UC患者纳入研究。IC患者以老年女性居多.病程相对较短.常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后24h内出现便血,贫血少见;UC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黏液血便伴腹痛,贫血常见.IC病变多仅累及单一肠段,直肠受累少见,溃疡小而表浅,病理学表现为慢性炎,隐窝炎罕见;UC病变多起源于直肠,呈连续性,溃疡弥漫,病理学表现为慢性炎伴多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炎、隐窝脓肿常见。结论:根据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实验室、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IC与UC的鉴别诊断。

  • 标签: 结肠炎 缺血性 结肠炎 溃疡性 诊断 鉴别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病例:患者男,38岁,因"反复腹痛、腹泻3个月余,加重9d"于2010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3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中下腹部阵发性疼痛,解黏液样血便,伴里急后重,就诊于当地医院,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减轻。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 脑梗塞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了解汕头市高三学生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的患病率和依从性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汕头市3300名高三学生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估算符合罗马Ⅲ标准IBS的期间患病率、依从性和危险因素。结果IBS的患病率为13.39%,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17.0%vs10.3%,P〈0.05);在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患者中,38.01%(168例)为腹泻型;26.70%(118例)为便秘型;15.61%(69例)为混合型;19.68%(87例)为不定型;肠道感染史和进食辛辣食物等可能是危险因素。结论IBS是高三学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但大多数没有专科诊治,依从性差。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患病率 危险因素 依从性
  • 简介:小儿高热惊厥再发是儿科常见危急诊症状之一,反复发作高热惊厥可损害小儿大脑细胞造成后遗症(如癫痫)。因此,寻求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再发的方法很有必要。我科应用鲁米那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再发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再发 小儿高热惊厥 鲁米那 预防 反复发作 常见
  • 简介:目的:探索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价值。方法:在2017年5月15日至2018年5月15日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对象,根据HP值结果,分为50例对照组(PH阴性)、50例观察组(PH阳性),且均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观察组hs-CRP(7.85±1.39)mg/L、LDL-C(3.76±0.19)mmol/L、TG(3.52±0.54)mmol/L、TC(6.48±0.75)mmol/L、Hcy(28.46±2.75)umol/L均高于对照组(P<0.05),HDL-C(1.11±0.05)mmol/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HP感染)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存在一定相关性,HP感染、Hcy水平均可提示病情发生、发展程度。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7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设置为参照组(n=39)、研究组(n=39),其中参照组辅以常规护理,研究组辅以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健康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优良率均高于参照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纠正其遵医行为,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效果确切。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综合护理 遵医行为
  • 简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的早期(3~6h内)应用溶栓治疗法,及时溶解冠状动脉的血栓,使心肌得到再灌注,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或缩小心肌坏死的范围,改善预后,是近年来治疗AMI的主要进展之一。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小,病死率也越低。GISSI研究表明:用链激酶静脉溶栓,起病后1h内开始者,其21天病死率较6h内开始者减低47%(0.086/0.0154)。自1999年开始我科应用尿激酶(UK)溶栓疗效好、安全性高、成功率高,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溶栓治疗 病死率 急性心肌梗死(AMI) 护理 病后 梗死范围
  • 简介:患者。男。43岁,农民。因双下肢瘀点、瘀斑7天.加重伴腹痛1天入院。患者7天前始不明原因逐渐出现双下肢瘀点、瘀斑,双膝、踝关节肿胀、疼痛。在当地医院按过敏性紫癜口服抗过敏药物,效果差。于入院前1天皮肤瘀斑增多。并出现上腹部剧痛,放射至后背,屈曲位减轻,平卧位加重。开始为阵发性绞痛,后为持续性钝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瘀斑 血性腹水 下肢 急性胰腺炎 患者
  • 简介:目的了解国内三级甲等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方法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设计调查表对国内191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91名内镜室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0%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内镜室消毒监测管理制度比较齐全;所有内镜诊疗室配有初洗设备,仍有58%的内镜室使用槽式法洗消内镜,90%以上的内镜清洗消毒室是独立的,80%以上设有专职洗消员、超声清洗机、防护用具及通风设施;90%以上的内镜室使用多酶洗液并刷洗管腔一次以上;80%以上使用2%戊二醛消毒,清洗刷每洗一条内镜消毒一次并定期更换。结论所调查的三级甲等医院大部分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比较规范,内镜室配置尚欠齐全。自《规范》实施以来,内镜清洗消毒管理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三级甲等医院仍有部分内镜室在某些环节存在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及培训力度。

  • 标签: 消化内镜 清洗消毒 管理现状
  • 简介:肝硬变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经过长期或反复的作用,造成肝脏弥漫性损害。目前国内尚无大规模的人群发病率病因学调查报告,因而大样本的住院病例调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对我院1987~1996年十年间临床检查确定诊断的肝硬变病例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借以了解本病在贵阳地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探索预防和减少肝硬变发生的对策。

  • 标签: 临床病因 调查分析 肝硬变失代偿期 酒精性肝硬变 临床流行病学 贵阳地区
  • 简介:大量研究表明,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我们通过调查分析老年胃病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老年性 胃病 幽门螺杆菌 细菌感染 HP 慢性胃炎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急症,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少数病人以腹痛为主诉,缺乏明显胸痛、胸闷症状,在就医初始容易误诊。我们自1998年以来,收治急性心肌梗死215例;其中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就医者18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腹痛 症状 发病机理 迷走神经 心肌酶
  • 简介:目的调查我院近3年来住院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特点及转归,为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以及保证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115例DILI患者,回顾性分析了其临床资料。结果引起DILI的主要药物为中药、抗生素药物、免疫抑制剂、循环系统用药和抗肿瘤药物,所占比例分别为20.9%、18.3%、13.0%、10.4%、8.7%;本组胆汁淤积型66例(57.4%),肝细胞型16例(13.9%),混合型33例(28.7%);发病时血清ALT水平为(151.2±56.8)U/L,AST为(136.5±25.4)U/L,ALP为(251.6±79.4)U/L,TBIL为(39.8±11.3)μmol/L,GGT为(101.5±28.8)U/L,经2~3w治疗,分别降至(21.7±10.2)U/L、(39.3±8.3)U/L、(120.8±70.5)U/L、(15.2±9.4)μmol/L、(37.6±7.2)U/L;76例(66.1%)DILI患者完全恢复,25例(21.7%)患者病情基本恢复,10例(8.7%)患者肝功能指标反复,4例(3.5%)因肝衰竭而死亡。结论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繁多,中药、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为主要的诱发药物,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后预后良好,但临床医生应注意用药安全,尽量避免或降低DILI的发生。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诱发药物 临床特点 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