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文化程度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再发脑梗死相关知识认知状况,及通过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6月和2012年7-12月出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216例和200例,设计问卷,进行电话调查。结果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再发脑梗死的相关知识。结论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对再发脑梗死的相关知识的认知起了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包括脑白质疏松(LA)在内的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保健科、神经内科发病72 h内住院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51例,随访3年,入选患者701例,随访中再发患者124例为再发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577例为未再发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再发组患者LA程度高于未再发组(Z=-2.307,P=0.021);再发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达标率低于未再发组(均P<0.05)。Spearson相关分析与缺血性卒中再发患者呈正相关的因素为LA(r=0.451,P=0.007)、年龄(r=0.334,P=0.015)、血压(r=0.812,P=0.001)、血糖(r=0.637,P=0.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0.674,P=0.000)、总胆固醇(r=0.748,P=0.003)、三酰甘油(r=0.878,P=0.004)、吸烟(r=0.380,P=0.008);与脑卒中再发无明显相关的因素为性别(r=0.032,P=0.115)。二分类Logistics回归与缺血性卒中再发呈正相关因素为年龄(B=0.142,P=0.000)、血压(B=0.135,P=0.000)、LDL-C(B=1.141,P=0.001)、三酰甘油(B=0.367,P=0.036)、血糖(B=0.385,P=0.000);与缺血性卒中再发无相关的因素为LA(B=22.221,P=0.997)、总胆固醇(B=0.081,P=0.867)、吸烟(B=21.434,P=0.995)。结论年龄、高血糖、高血压、三酰甘油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LA、总胆固醇、吸烟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混杂因素。进行积极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对比预防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再发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不同效果。方法收集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低回声斑块数、斑块总数、血浆黏度、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再发过程中,氯吡格雷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逆转易损斑块并降低脑梗死患者的再发概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防治高血压的方法及防治效果。方法选取近3年我院收治的4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历分析,问卷调查、电话随访以及上门访查的方式对患者防治高血压的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6例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较差,只有43.5%的患者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一定的认识;高血压患病率为60.9%,虽然有部分患者成功防治了高血压,但整体防治效果仍然不理想。结论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血压防治还有待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加强用药规范,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对高血压的防范意识,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
简介: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心理控制源及其相关因素,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用多维度健康心理控制源量表C表(MHLCC)对2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健康权威人士(医生)控制维度得分(5.06±0.88)最高,健康机遇控制维度得分(2.98±0.97)最低;男性患者在健康内部控制维度得分(23.52±6.35)高于女性患者(21.50±6.06);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越高的患者,其健康内部控制和健康权威人士(医生)控制维度得分越高;Barthel指数越高的患者,其健康内部控制维度得分越高,健康机遇控制维度得分越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倾向于健康外部控制,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Barthel指数的患者,其健康心理控制源倾向不同,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健康心理控制源倾向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简介:【摘要】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为脑卒中的一种,该病发生后致死率较高,同时也存在很高的致残率,在缺血性卒中中约占20%,该病容易出现较多的变异性,侧枝循环相对较少,临床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晕、或者病人在头部与面部出现麻木的情况,也有病人呈现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者肢体共济失调,言语困难、吞咽困难等。患者的脑干结构与血管之间的相互支配情况并非与神经关系对应,这就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时有多种临床症状,单一症状出现的病人极少。而如何评判病人是否为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则需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包括各种体格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方可进行确诊。一般情况下怀疑病人为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病人均需要通过影像学进行检查,包括MRI或者头部CT均可对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行有效的确诊。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根据病人的缺血程度以及缺血持续的时间分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有研究认为TIA是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是病人的血管狭窄导致了血流动力改变。而伴有TIA的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极易引发病人出现脑梗死。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生很有可能是致命的,病人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医学上对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关注度不高,更多的关注的是前循环,经常会出现后循环缺血的病人诊断不准确。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中青年人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于 2011年 1月~ 2013年 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中青年组患者( 79例)与老年组患者( 165例)在临床特征或预后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在糖尿病、卒中家族史、高脂血症、风湿性心瓣膜病、心房颤动、凝血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青年组患者吸烟、长期饮酒和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失语、意识障碍、头痛头晕和单侧肢体麻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青年组患者发生偏瘫比老年组患者少( P<0.05)。此外,中青年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亦显著优于老年组。结论 中青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通过改善吸烟、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可能降低中青年人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