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随着诊断及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绝大多数患者在婴幼儿期就已经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将其闭合。故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例并不多见,且由于成人患者病程长、病理生理变化大,尤其是导管发生退行性变及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因此在其治疗上也有一定的特点。我院曾收治了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成年 动脉导管未闭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前、后左心房及左心室的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1月到2012年12月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术前及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诊,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心房内径(LA)、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房内径术后明显减小,并在随访中持续下降,术后6个月达到平衡。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短期内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后左心室及左心房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左心室功能及左心房大小恢复平衡。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暂下降,术后3个月能恢复到正常。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气囊封堵 超声心动图 心脏重构
  • 简介:目的分析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4mm)的短中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大型PDA患儿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中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49例(98%),其中46例(92%)应用PDA封堵器,2例(4%)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2%)应用膜周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3d内复查超声心动图:4例(8%)有残余分流;封堵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tricuspidregurgitation,TR)及二尖瓣反流(mitralregurgitation,MR)均较术前缩小或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后主动脉收缩压及主动脉瓣反流(aorticregurgitation,AR)较术前增加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完成随访41例,随访率81.6%,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57个月)。残余分流率在术后3d、1个月、6个月分别为8%、4%、2%。术后1~6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3d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年内随访:MR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R及T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11例患儿出现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加快(1.5~2.1m/s),其中9例随访1年以上左肺动脉血流1.5~2.0m/s,4例随访3~5年左肺动脉血流速度1.5~2m/s,但左肺动脉至主肺动脉压差均≤20mmHg(1mmHg=0.133kPa)。无降主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用封堵器治疗婴幼儿大型PDA(≥4mm)的短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对左肺血流速度增快患者需长期随访。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导管堵闭 疗效 随访 婴幼儿
  • 简介: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室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例顽固性频发左心室室性早搏患者(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内2例,靶点距左冠状动脉开口约1.5cm,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根部4例,二尖瓣环1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间隔部3例)采用起搏和(或)激动顺序标测的方法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11例患者中9例均成功进行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由术前的14326~24218次/24h改善至术后的0-10次/24h,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是有效的,对频发左心室室性早搏(〉10000次/24h)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选择射频导管消融进行治疗。

  • 标签: 左室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心电图
  • 简介:心脏导管室是对患者进行心脏疾病检查、诊断、治疗的重要场所,术中患者随时可发生病情变化需立即抢救,所以做好一切药物应急准备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导管室药品配置管理不合理常影响导管介人治疗的进程,降低抢救成功率。因此,合理规范化管理导管室药品是给予患者安全、有效、合理、及时用药的重要前提。

  • 标签: 药品规范化管理 导管室 心脏 抢救成功率 医疗安全 疾病检查
  • 简介:1984年4月-2004年2月我院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168例,经左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13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微创手术
  • 简介: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是目前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最佳治疗方法。我们对2例右侧显性旁道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患者采用RFCA术治疗时,出现消融成功后体表心电图δ波一过性再次出现。分别经2d,6d观察6波自行消失。随访1年患者无临床发作,无δ波。有关资料认为系因RFCA的回响效应,此现象对术后处理及

  • 标签: 室上性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术 回响效应
  • 简介:阵发性、持续性、持久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等概念上的递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房颤的触发和维持机制呈不同比例融合的发展过程。阵发性房颤主要决定于触发机制,持续性房颤主要决定于维持机制。触发机制与维持机制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临床房颤特征的千变万化。

  • 标签: 永久性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阵发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 维持机制 触发机制
  • 简介:目的探求一种能安全、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的方法.方法将经心包穿刺后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导管引流组)的46例心包积液病人资料与传统单纯心包穿刺抽液组21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引流组46例中治愈39例,有效3例,发生各种不良反应4例;单纯穿刺组治愈4例,有效5例,发生不良反应6例;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本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易于临床实际操作.

  • 标签: 心包积液 引流 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 心包穿刺
  • 简介:近年来经导管肾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catheter-basedrenalsympatheticdenervation,CRSD)成为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热点,大量基础以及临床研究表明肾脏去交感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高血压。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有外科切除内脏神经治疗难控制性高血压的研究,通过切除胸腰部内脏神经、肾交感神经达到降压目的[1],但因严重并发症限制其进一步发展。Krum等[2]创立了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脏交感神经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研究,大大拓宽了治疗高血压的新视野。随着研究的进行,逐渐发现肾脏去交感化并不局限于降压,对于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胰岛素抵抗、睡眠呼吸功能障碍等均有一定改善。

  • 标签: 经导管射频消融 去交感神经 射频消融术 肾脏 顽固性高血压 睡眠呼吸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近10年来接受导管消融手术的孤立性房颤患者214例,根据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和消融成功组两组.对两组的假设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消融手术史、房颤类型、房颤病程长短、发病年龄、房颤家族史、血胆固醇、三酰甘油、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内径大小、消融手术方式等共26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包括:房颤家族史(P=0.0003)、左房大小(P=0.04)、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CPVAI)术中是否采用线性消融(P=0.01)、是否进行碎裂电位(CFAE)电位消融(P=0.02)、是否通过经胸电复律恢复窦律(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家族史是孤立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6,95%CI:2.73~26.13,P=0.0001).结论房颤家族史是孤立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具备家族史的孤立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增加.

  • 标签: 孤立性房颤 射频消融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比较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四种径路进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优缺点。方法收集本院46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非X线透视条件下,分别使用漂浮球囊起搏导管,经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右颈内静脉四种途径穿刺插管,行右心室内膜临时心脏起搏。结果486例均成功起搏,从穿刺到成功起搏用时为5~40min,起搏时间2~15d。入路途径:右颈内静脉276例、左锁骨下静脉156例、右锁骨下静脉40例、右股静脉14例。5例右颈内静脉穿刺不成功,术后有28例电极移位,重新调整电极获成功。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肌穿孔、气胸、血胸、感染及导管断裂等严重并发症。65例病情稳定后改植永久起搏器。结论漂浮球囊起搏导管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既可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也能预防性起搏保护外科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床边临时心脏起搏 漂浮球囊起搏导管 静脉穿刺 静脉径路
  • 简介:血小板减少是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PDA)介入封堵术少见的并发症,目前仅有个案报道。2014年5月,中山市人民医院1例PDA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经内科治疗8周痊愈,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岁9个月,体质量9.5kg。因发现心脏杂音1年余,于2014-05-26入院。我院超声心动图提示PDA(漏斗型,肺动脉端大小7mm)。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导管插入术 血小板减少
  • 简介:  目的:总结用普通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所用导管介入治疗肺栓塞的方法。方法: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经肺动脉造影后,行肺动脉内普通导管机械性碎栓、吸栓,观察处理前后的肺动脉压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PTCA,均操作顺利,即刻症状明显改善,肺动脉压力从(50±7)mmHg降至(36±5)mmHg(P〈0.01),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用普通PTCA导管经皮介入治疗肺栓塞,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具备熟练的导管操作经验,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肺栓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旁路血流量测定,说明瞬时血流测定(transient-timeflowmeasurement)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方法停跳或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2例,在完成远近端血管吻合后,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应用瞬时流量测定仪(medi-stimbutterflyflowmetre)行旁路流量测定.测定平均流量(meanflow,Qm)、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和逆向血流百分比(diastolicbackflow,%Insuf),并记录流量曲线。结果62例手术旁路176根,流量为(23±10)ml/min,PI为3.8±1.7,逆向血流百分比(8±7)%。其中有1例左冠状动脉优势型术中测得左前降支(1eftanteriordescendingartery,LAD)旁路Qm为2ml/min、PI为33.3,术后发生心绞痛,另2例术中测得旁路Qm小于2ml/min、PI大于20,经重新吻合后Qm大于10ml/min、PI小于5。结论瞬时血流量测定有助手术医生及时发现和纠正移植血管存在的问题.防止术后心肌梗死发生,有助于判断手术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量 搏动指数 测定
  • 简介:《健康日》报道,《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报道发现,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除了传统的薄血药治疗外,使用阿替普酶进行导管引导血栓溶解(CDT)“取得疗效”。两年以后,“额外接受CDT的患者中41%/~现与DVT有关的并发症,而只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中有56%”。

  • 标签: 导管引导 血栓后综合征 风险 溶栓 传统治疗 《柳叶刀》
  • 简介:近年,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根治心动过建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报告我院1年来采用RFCA对36例心动过逮病人的治疗,着重探讨术前无刨性检测的价值。

  • 标签: 治疗 RFCA 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术 根治 术前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患者,年龄17~44岁.其中5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2.5~13mm;2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房,破口直径4~8mm;1例为主动脉无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6mm.7例为先天性,1例为获得性(医源性).通过建立股动脉-主动脉窦瘤破口-右心室(或右心房)-右心房-股静脉的轨道,透视下经股静脉置入合适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较破口大(2~5mm).结果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4年,5例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超声证实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反流等发生.1例封堵后1周封堵器脱落,脱入右下肺动脉,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同时行主动脉窦瘤修补.1例因破口大置入封堵器后影响右冠状动脉开口,放弃介入治疗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置入封堵器后因主动脉瓣反流,放弃封堵治疗继续观察.结论术前选择合适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窦瘤破口封堵术为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远期疗效良好,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 标签: 动脉瘤 VALSALVA窦 封堵
  • 简介: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扎普司特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剂(PBS)组和扎普司特组,每组14只。参照改良的Koizumi等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缺血模型。经静脉分别注入PBS及扎普司特(10mg/kg)1ml,用激光多普勒流量仪连续测定缺血侧及对侧皮质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皮质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后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扎普司特组缺血侧皮质的局部脑血流量较PBS组升高了30%±11%,而对侧没有升高;cGMP为(160±46)fmol/mg蛋白,与对侧皮质的(131±30)fmol/mg蛋白及PBS组的(106±29)fmol/mg蛋白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扎普司特组和PBS组大鼠的皮质梗死体积分别为(135±16)、(202±64)mm^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扎普司特通过提高脑缺血侧大脑皮质的cGMP而提高了局部脑血流量

  • 标签: 脑缺血 局部血流 环GMP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Amp一|atzer法对182例PDA患者经不同介入途径分别进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24~48h封堵结果、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并随访1~12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者同时进行介入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封堵成功178例(97.8%),其中经常规途径封堵143例(80.3%),经建立动静轨道途经封堵22例(12.4%),经单静脉途径封堵13例(7.3%)。术中封堵术15min后残余少量分流4例,微量分流12例。与术前比较,所有封堵成功患者术后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降低[mPAP,(32.3±15.7)mmHg比(21.1±9.9)mmHg,P〈0.05]。术后24~48h复查心脏彩超示1例存在微量分流,LVEDd明显减小[(50.8±8.9)mm比(47.2±7.1)mm,P〈0.053。随访1~12(4.2±1.5)月无残余分流、死亡病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确切。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