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脑卒中时,可以出现偏瘫及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以及多种大脑高级功能的障碍,如:智能和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失用、视空间障碍、忽视等认知功能障碍;也可发生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这些脑卒中后的认知和情感障碍也同样是患者致残的原因,但未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这些障碍通过临床神经心理学的检查方法即可揭示出来,同样有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的意义,还可以指导药物和康复治疗.可根据评价后这些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制定患者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程序和康复措施--认知神经心理康复,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因此揭示脑卒中后所发生的认知和情感障碍,并给予评价与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简介:目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感染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13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一般资料,调查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139例患者中有102例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占比例的73.4%,其中55例胃溃疡患者有37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67.3%,4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34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72.3%,37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有31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83.8%。年龄、进餐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史、个人卫生习惯均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P<0.05。结论饮食习惯、年龄、家族史等因素均是影响患者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患者病情监测,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机率。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体能状况对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HRVEB)的影响。方法连续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60~95(71.2±6.1)岁,采用Duke体力活动指数评估每例患者手术前14~20d的体能状况。根据体能状况分为3组:Ⅰ组22例,〈4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s,MET);Ⅱ组40例,4~7MET;Ⅲ组38例,〉7MET。以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每例患者手术前、术后1和2d的心电活动,记录HRVEB的发生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手术后1dHRVEB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10.5%vs36.4%和30.0%,P〈0.05),手术后2d,HRVE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1d(31.6%vs10.5%,P〈0.05)。结论MET水平影响老年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MET〉7的患者手术后早期阶段HRVEB发生率明显降低。
简介:目的调查北京市通州区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现状,分析影响该地区CHF患者再入院的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连续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301例患者,其中男性177例,女性124例,年龄27~89岁,平均年龄(71.49±11.75)岁.6月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根据是否再入院,分为2组,分别是再入院组(142例)和对照组(159例),并分析影响CHF患者再入院的因素.结果CHF主要病因是冠心病197例(65.5%),其次是心脏瓣膜病48例(15.9%),心肌病31例(10.3%)和高血压心脏病25例(8.3%).CHF主要诱因是水潴留(74.8%)和肺感染(43.9%).再住院组患者年龄≥70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合并肾功能不全、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再住院组的阿司匹林、呋塞米、ACEI/ARB的服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再住院组监测体重、服药依从性、定期门诊随诊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CHF患者再住院的因素为:监测体重(OR=0.285,95%CI:0.147~0.555)、肾功能不全(OR=2.137,95%CI:1.264~3.612)、LVEF〉35%(OR=0.449,95%CI:1.264~3.612)、服药依从性(OR=0.503,95%CI:0.279~0.906)、呋塞米(OR=0.389,95%CI:0.171~0.88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156,95%CI:1.070~4.343)和ACEI/ARB(OR=0.574,95%CI:0.344~0.959).结论导致CHF的主要疾病是冠心病,主要诱因为水潴留和肺感染.CHF患者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偏低,缺乏CHF自我管理.监测体重、肾功能不全、LVEF〉35%、服药依从性、呋塞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ACEI/ARB是预测CHF患者再住院的独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后的营养状况以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纳入的7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其分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为35例患者,其中观察组3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进行饮食护理干预,干预四周后对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的含量,通过SGA体系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定。而对照组35例患者则采用UC常规护理,并将两组改变的情况和护理效果进行记录。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血清ALB、PA含量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患者通过饮食护理干预后,血清ALB、PA水平以及SGA营养的改善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采用个性的饮食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患者血清ALB、PA水平,还可以改善患者SGA营养状况,从而为后期治疗效果做了有力的保障,值得临床使用。
简介:目的调查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状况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79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依照基线时是否合并CKD,分为合并CKD组(n=228)与单纯CHD组(n=567),调查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情况.以全因死亡作为研究终点,进行10年随访,分析合并CKD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KD发生率为28.7%,呈现出随年龄增加递增的趋势.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慢性心衰病史、血红蛋白水平、血尿酸水平.随访10年,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率为32.8%,合并CKD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纯CHD组患者死亡率(41.7%vs.28.9%,P<0.05),合并CKD死亡风险是单纯CHD死亡风险的1.725倍(95%CI:25.6%~33.0%).10年全因死亡多因素分析显示,CKD是老年冠心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CKD发病率高,预后不佳.CKD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为导向的护理对老年冠心病(CHD)患者负性情感及日常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8例CH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被随机均分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接受循证护理)。测量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的不良生活方式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护理满意度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干预4周后,循证护理组吸烟(40.9%比22.7%)、饮酒(54.5%比38.6%)、高脂饮食(43.2%比29.5%)、缺乏运动(45.5%比25.0%)、体重超标(52.3%比29.5%)比例、SAS评分[(50.4±3.3)分比(45.8±3.2)分]、SDS评分[(53.4±4.7)分比(48.0±4.2)分]、以及MACE发生率(25.0%比11.4%)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86.4%比97.7%)显著升高(除超重的P为〈0.01外,余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能有效改善其不良生活方式,且能缓解其消极情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负性情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8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循证护理),每组各44例。记录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的不良生活方式情况、负性情感评分状况、护理满意度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做比较。结果:干预后,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循证护理组患者吸烟(40.9%比22.7%)、饮酒(54.5%比38.6%)、高脂饮食(43.2%比29.5%)、缺乏运动(45.5%比25.0%)及体质量超标(52.3%比29.5%)比例均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或〈0.01),且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循证护理组SAS和SDS评分降低均更显著(P均〈0.05)。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循证护理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86.4%比97.7%),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25.0%比11.4%),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能减少老年冠心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缓解其消极情感状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9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分、简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theMOS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评分比较存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HAMD评分较对照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评分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健康状况的治疗效果予以探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96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为了实验结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即(对照组48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予以探讨。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经P<0.05。结论将个体化护理干预模式应用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