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2012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2012CICI)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中心举办的盛会,将于2012年7月20日~22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主席陈韵岱以及组委会诚邀您莅会。

  • 标签: 心脏影像 干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心血管
  • 简介:缺血性卒中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致残及致死性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缺血性卒中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后循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发病比例约为3:1,但就致残及致死率而言,后循环卒中所占比例更高。另有研究指出,在后循环卒中的致病因素中,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占首位。因此,对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更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起始部 椎动脉 狭窄性 影像学 缺血性卒中 颈内动脉系统
  • 简介: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CT影像诊断情况.方法入组研究对象来自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且在发病24h之内均行CT扫描明确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结果按照患者的死亡率依高到低依次排序,其中出血量跃100ml患者的死亡率40.00%(2/5)、出血量在50-100ml之间的患者的死亡率25.00%(3/12)、出血量约50ml患者的死亡率6.06%(2/33),随着出血量的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也显著上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入脑室患者的死亡率为27.27%(3/11),显著高于未破入脑室患者的10.26%(4/3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患者的死亡率依高到低依次排序,其中血肿位于丘脑的死亡率为60.00%(3/5)、血肿位于壳核的死亡率为44.44%(4/9)、血肿位于脑叶的死亡率为0(0/36),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位移结构逸1cm患者的死亡率为25.00%(2/8),显著高于中线位移结构约1.0cm的11.90%(5/4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结论CT影像学检查能够准确地定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位置和范围,并对患者的出进行准确计算,从而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CT影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疗效果,分析其高死亡率的原因,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GEBrightspeed9916层螺旋CT行CT影像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诊断结果。结果60例患者均行CT扫描。其中,血肿位置位于脑叶5例,无死亡案例;位于壳核45例,死亡4例(8.88%);位于丘脑7例,死亡3例(33.33%);位于小脑3例,死亡1例(33.33%)。有破入脑室10例,死亡例数3例(33.33%);无破入脑室50例,6例死亡(12.00%)。出血小于50ml的患者共计42例,死亡4例(9.52%);出血量为50-100ml15例,死亡4例(26.66%);出血量大于100ml3例,死亡1例(33.33%)。脑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51例,死亡6例(11.76%);脑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cm9例,死亡3例(33.33%)。以上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中,便捷、快速、精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影像诊断
  • 简介:脑静脉窦血栓是指颅内静脉窦形成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压增高及相应局灶症状的一组疾病。分为炎性和非炎性两类,以矢状窦、海绵窦、横窦血栓多见。

  • 标签: 脑静脉 血栓形成 诊断显像 磁共振成像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CT影像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与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单发病灶30例,病灶尺寸0.5×1.1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椭圆影,CT值在19-26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多发病灶20例,病灶尺寸0.5-1.0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圆形影,CT值在21-27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混合病灶10例,呈圆形与梭形,CT值在20-25HU之间,占位效应不清晰。病灶分布如下:35例患者位于基底节,15例位于顶叶、颞叶、额叶,6例位于丘脑,4例位于脑干。结论CT影像是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使用较为普遍的诊断方式,不仅能够缩短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时间,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很高的诊断率,成为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首选选择。但是受到患者发病时间的和病灶大小的影响,因此如果医院条件允许的话,患者还可以使用MRI辅助检查,以尽早治疗。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影像 诊断 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0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609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33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该病发生率为2.05%(33/1609);发病年龄为(63±9)岁,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②33例中,以肢体瘫痪(93.9%)和认知功能下降(57.6%)最为多见,其次是面、舌瘫(48.5%),共济失调(45.5%),感觉障碍(39.4%),再次是情感障碍和语言障碍(均为30.3%),而异己手综合征最少见(9.1%)。(3)33例通过MRI检出病灶42个,以体部(42.9%)、压部(35.7%)多见。6例为单纯胼胝体梗死,27例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最多见于基底核区(75.8%)。单侧梗死患者(24/33)多于双侧(9/33),P〈0.01。④15例行血管造影检查(MRA/CTA/DSA),大腩的动脉狭窄6例,闭塞3例;胼周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血管形态正常者2例。结论胼胝体梗死发生率相对低,临床表观复杂多样,应重视认知功能的下降和异己手综合征,M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胼骶体 梗死 疾病特征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3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其中1例患者伴有呼吸衰竭。1例患者初期怀疑吉兰-巴雷综合征。"心"形、"Y"形及"V"形高信号为其典型的MRI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特征。结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为临床少见的后循环缺血病变,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及漏诊。MRI扩散加权成像为其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 标签: 脑梗死 延髓 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患儿男,2岁,因左颜面大片红斑,发育迟缓2年于2004年12月26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儿2003年1月出生后发现左颜面部以中线为界,布满红斑,压之不褪色,波及头皮.躯干及左下肢有散在不规则大片红斑,躯干部有大片青灰色胎痣样色素沉着.2003年4月中旬,患儿出现发作性右侧肢体抽搐,每次数分钟或10多分钟,2~3次/d.在当地医院做头部CT及MRI检查,显示左额颞顶硬膜下积液,给予钻孔引流,引流出淡黄色液体约200ml.

  • 标签: 颅面血管瘤 影像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DSA 2003年1月 2003年4月
  • 简介:为了探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大脑动脉环(Wilis)的发生学、形态学、组织学、显微解剖学及影像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现将国内外有关Wilis环动脉形态量化及其变异的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脑动脉 大脑 影像学研究 治疗 WILLIS环 显微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正常的急性心股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在349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有17例冠状动脉影像正常,分析这1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预后。结果冠状动脉影像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占17/349(4.87%),平均年龄(43.6±6.32)岁,45岁以下者15例,全部为男性,临床无心衰、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预后好。结论生心肌梗死可以发生在正常的冠状动脉基础上,此种情况多发生在45岁以下的男性患者,病前多健康,临床无严重并发症,预后好,预防冠状动脉痉挛是该病的主要策略。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心肌梗死 诊断
  • 简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eardiacresvnchronizationtherapy,CRT)在高达40%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疗效甚微,这可能与左室不同步的病因、严重程度、心肌瘢痕组织的数量和部位以及左室电极的置人部位有关。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和合理地放置起搏电极,一直是心衰治疗的难题。

  • 标签: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影像学技术 三维 起搏电极 心力衰竭 瘢痕组织
  • 简介:目的通过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比较,阐明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发病1周内入院的MR扩散加权成像轴面上显示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患者46例,以157例基底节区小梗死作为对照,比较分析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与基底节区小梗死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平均年龄为(69±12)岁,其中男27例。基底节区小梗死的平均年龄为(66±11)岁,其中男98例。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高血压[63.0%(29例)比43.3%(68例),P=0.018]、冠心病[4.3%(2例)比17.8%(28例),P=0.042]、心房颤动[15.2%(7例)与5.7%(9例),P=0.036]、单侧肢体无力[17.4%(8例)比6.4%(10例),P=0.02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1,3)分比3(2,5)分,P=0.002]、梗死灶直径[(6±3)mm与(10±3mm),P〈0.01]、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4.3%(2例)比24.2%(38例),P=0.006]、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4.3%(2例)比17.8%(28例),P=0.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比较,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心房颤动患病率较高,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梗死灶直径较小,同侧MCA狭窄及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较低。

  • 标签: 半卵圆中心小梗死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方法通过分析脂肪肝的超声图像特点,分析兴趣区ROI明度,创造性的为均匀型和非均匀型脂肪肝建立相应的量化标准公式,用以鉴定脂肪肝的严重程度。结果随机抽选120人,根据B超影像兴趣区ROI明度值进行多点加权计算,并与脂肪肝定性标准对照,观察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均匀型和非均匀型脂肪肝均可进行有效定量,定量结果表明不同严重程度的脂肪肝存在显著性差异。

  • 标签: 脂肪肝 超声 兴趣区 量化
  • 简介:目的分析和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在MRI影像显示的信号特征,并分析斑块内部的病理学特点,为诊断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价值参考。方法抽取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例AS患者(30块斑块)作为本次研究标本,对所有标本行MRI影像检测,再行病理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以病理为参照标准,在对斑块的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占比和斑块病变的危险系数上MR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和病理检查诊断AS的一致性较好,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是诊断AS的具有前途性的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MRI 病理
  • 简介:3.3.1.4SPECT在急性卒中中的应用:对于非溶栓患者,很多研究证实,HMPAO-99mTcSPECT可检查急性卒中症状相关的低灌注区。有两项双盲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显示,SPECT对急性卒中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61%~74%,特异性为88%~98%(证据级别:A级)。图像所示异常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未治疗患者的预后有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诊断显像 体层摄影扫描仪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产期、新生儿期由于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引起的脑损伤性疾病,轻者可治愈,重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和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将CT和MRI技术应用于HIE的研究是儿科神经影像学诊断的重要分支。随着MRI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影像学诊断 MRI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 损伤性疾病 新生儿窒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在不同冠状动脉CT影像特征的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CTA检查后据斑块成分及CT值大小将受试者分为钙化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及混合斑块组,无粥样斑块形成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IFN-γ、TNF-α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各组之间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的IL-8、IL-10、TNF-α水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IL-6、IFN-γ水平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钙化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患者IL-6与IFN-γ水平较对照组及钙化斑块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检查的患者中非钙化斑块与混合斑块的成分与血清细胞因子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查以及冠脉CTA检查,可为临床中患者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更多机会。

  • 标签: 血清细胞因子 冠状动脉CT 动脉造影 影像特征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