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断方法及如何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6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以不同程度的上腹痛就诊,1例以不规则腹泻就诊。血、尿淀粉酶高于正常值上限3例,血糖升高4例。B超、CT、MRI、ERCP和腹部平片的诊断率分别为93.8%(15/16)、68.8%(11/16)、57.1%(4/7)、100%(2/2)和50%(3/6)。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取石+胰管支架引流术2例,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胰体尾切除+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治疗后腹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随访14例,无结石复发,失访2例,随访率为87.5%,随访时间为1~53个月。结论胰管结石首选B超检查,多种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率。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是判断选择内镜治疗抑或是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逐步成熟,ERCP将与外科手术一样成为胰管结石重要的治疗手段。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无功能甲状旁腺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检索199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无功能甲状旁腺囊肿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诊治特点.结果22例经术中探查和术后病理证实为无功能甲状旁腺囊肿,其中男5例,女17例,就诊时平均年龄47.4(21~67)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术前颈部超声检查发现颈部囊性肿物,其中10例同时伴有甲状腺多发占位.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清钙及血清磷水平均正常.11例行甲状旁腺囊肿单纯切除术,4例因术中判断肿物与囊肿关系密切而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6例因甲状腺肿物同时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或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后甲状腺病理报告均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因同时伴有甲状腺乳头状癌,而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7个月以上无囊肿复发迹象.结论甲状旁腺囊肿应作为一种颈部肿物的鉴别诊断之一,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检测胰腺癌患者血清KL-6水平,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随访资料完整的53例胰腺癌(PC)、68例慢性胰腺炎(CP)、51例高危人群(highriskperson,HR)的血清样本,以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A50、MUC4、KL-6水平,放免法测定血清CAl9-9水平。分析它们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与临床病理参数、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c组、cP组、HR组及对照组的血清KL-6水平分别为(753±548)、(135±93)、(105±55)及(99±50)U/m1,PC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以〉232U/ml为界,KL-6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4%;以〉244U/ml为界,鉴别诊断PC与CP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1%。KL-6诊断胰腺癌的临床价值高于CAl9-9、CA50及MUC4。胰腺癌患者血清KL-6水平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血清KL-6≤300U/ml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9.3±1.2)个月,较KL-6〉300U/ml患者平均生存期(4.6±0.7)个月显著延长(P=0.006)。结论KL-6可作为诊断胰腺癌的血清学指标,且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简介:缺血性肠病也称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的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按解剖分类,肠管的血液供应主要源于3支动脉:①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侧支循环丰富,缺血性肠病罕见.②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小肠,右半结肠,横结肠至脾曲,因其分支的各动脉均为末梢动脉,一旦受阻易形成肠壁局部坏死.③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及大部分直肠.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缺血性肠病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此病属少见病,但随着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日益增多,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此疾病诊断有一定困难,常易误诊,延误病情,且一旦发生即呈凶险重症,故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1].现将从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方面对缺血性肠病做一简要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腺鳞癌的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胰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和病理学特点.结果7例胰腺腺鳞癌发病年龄平均为57岁,肿瘤位于胰头及钩突部5例,胰体尾2例,瘤体直径平均(3.5±1.5)cm,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黄疸.腺鳞癌的病理特征表现为实体部分由导管腺癌成分和鳞癌成分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本组鳞癌成分占10%~60%.鳞癌占优势的胰腺腺鳞癌影像学表现为囊实性占位,本组有5例,且肿瘤体积越大,其中央囊性区直径与瘤体直径的比值就越大.囊性部分在增强前后均呈低密度,囊性区内无分隔,囊周多伴有不规则小囊.实性结构在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明显强化,本组有2例.伴有胰胆管扩张5例,伴胰腺萎缩4例.结论鳞癌占优势的胰腺腺鳞癌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对于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胰腺癌早期诊断及生存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胰腺癌患者280例,对所有病例进行病史采集及随访。Kaplan—Meier及寿命表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符合条件的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91.8%患者的年龄〉40岁,高峰年龄在50~73岁。多以腹痛和黄疸就诊。影像学检查以B超和CT为主,敏感性分别为70.6%、95.3%。89.3%患者联合进行B超和CT检查。CA19-9敏感性为81.1%。中位生存期为(7.0±0.5)个月,1~5年生存率分别为28%、9%、6%、2%、1%。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5岁、CA19-9〉均数、TNMⅢ或Ⅳ期、有淋巴结或血管浸润以及2个以上脏器转移、非手术治疗、KPS评分〈60分、体重下降≥5kg等都是预后不良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治疗方式、年龄、TNM分期、KPS评分和有无腹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有无腹水、肿瘤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本组胰腺癌预后的高风险独立因素。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癌的临床特征,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892例连续性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以上腹痛为主,占57.5%,其次为黄疸、腹胀、腰背痛、消瘦等;次发症状以消瘦、黄疸常见。B超、CT、MRI诊断率分别为84.4%、91.5%、85.7%,漏诊率分别为12.7%、5.1%、8.2%,误诊率分别为3.0%、3.4%、6.1%。387例患者(43.4%)被误诊,平均误诊时间为(4±3.2)个月;常见的误诊疾病为胃病、胆系疾病、胰腺炎等,占84.8%。333例患者(37.3%)获得病理诊断。TNM分期:Ⅰ期98例(11.0%),Ⅱ期158例(17.7%),Ⅲ期94例(10.5%),Ⅳ期502例(56.3%),无法分期40例(4.5%)。胰腺癌治疗:手术切除113例(12.7%);解除胆道梗阻者(包括手术内引流、ERCP胆道支架、PTCD、ENBD等)389例(43.6%);癌灶局部治疗者130例(14.6%);放疗113例(12.7%);化疗112例(12.6%);未进行任何治疗者206例(23.1%)。结论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仍较困难,误诊、漏诊发生率较高,对胰腺癌的临床研究和医疗卫生管理亟待加强。
简介:近10年来,结核病以极为迅猛的势头再次肆虐全球.目前已跃升为威协人类健康头号杀手,据WHO估计,全球每年新发病例800~1000万,死亡300万[1].我国每年新发病例450万,死亡13万人[2].疫情严峻与实验室诊断技术滞后、因误诊得不到规律治疗致耐药结核病人剧增有密切关系.近20年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细菌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及其它实验室诊断技术.为了选择合理、科学、符合各级诊疗机构的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方案,本文对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