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实施规范化延续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共48例,给予规范化延续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实施规范化延续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满意度,故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规范化延续护理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8月-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58例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患者,结合两组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全部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29)与研究组(n=29)。对照组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研究组的护理干预方式为规范化延续性护理,具体观察比较指标如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质量水平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更突出,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中,采用规范化延续护理干预的手段,基本作用就是使得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建议临床实践推广与应用。
简介:总结9例肝脓肿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置管给药治疗的护理。因肝脓肿患者动脉置管给药治疗需要较长时间,为防止患者置管后因不习惯床上排尿而引发尿潴留,置管前1d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导管要插至肝动脉,插入长度约25~35cm,因此指导患者在插管时及插管至腹主动脉注入造影剂时屏住呼吸,以保证插管顺利进行及造影图像清晰;注射造影剂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胸闷等不良反应。置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仔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导管有无脱出,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麻木情况;按时注入肝素钠生理盐水、每次注射抗生素前先抽回血,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其堵塞;妥善固定导管、指导患者避免过度活动,防止导管移位及脱出,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换药防止导管感染。本组9例患者经过精心治疗护理均顺利治愈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人工肝联合持续血液净化作为目前治疗肝衰竭、延长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在患者治疗期间存在着诸多问题,本实验具体研究将护理干预与人工肝联合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相结合对于肝衰竭患者的意义。方法:以对照试验理念为基础,随机非盲为实验分组方式。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在本院进行人工肝联合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共计54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指导,实验组接受整体护理指导。观察对比指标为患者对于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对最后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最终结论。结果: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6.3%,而对照组较低为77.8%。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占据优势。实验组的肝衰竭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现象的次数较少,且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次数较多,所有数据均到达了P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研究对象均为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2)与观察组(42),均通过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应用于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接受人工肝治疗的50例肝衰竭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通过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和感染情况,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有1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0%;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0%。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和护理操作规范性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治疗时间、抗生素使用和护理操作等。针对这些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于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人工肝治疗,观察组选择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对照组选择血浆置换模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BIL、DBIL、ALB、检测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良好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均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不需要血浆,对肝功能和炎性指标改善效果更佳,安全性更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