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hyperparathyroidism,PHPT)是由于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进而导致以高低磷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正常的PHPT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特殊类型,且缺乏典型临床症状,特别在仅以某种单一的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极易导致误诊。本文就1例正常的PHPT病例进行剖析,以期待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误诊分析 血钙 甲状旁腺激素 PHPT 分泌过多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hyperparathyroidism,PHPT)骨病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HPT骨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6例均行X线、CT及超声检查,2例行甲状旁腺MRI检查,2例行甲状旁腺ECT检查。结果:6例均为甲状旁腺腺瘤(100%),全身骨质疏松6例(100%),骨吸收5例(83.3%),纤维性骨炎4例(66.7%),骨骼畸形4例(66.7%),肾、输尿管或胆囊结石3例(50.0%),病理骨折2例(33.3%),股骨头骨骺滑脱1例(16.7%)。结论:全身弥漫性骨质疏松为PHPT骨病的最常见表现,指骨骨膜下吸收是其特征性改变,是诊断本病的可靠征象。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原发性 甲状旁腺瘤 骨疾病 内分泌性
  • 简介:目的:用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RT-3DE)评估正常人右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并与左室三维及传统方法相比较,评价三维测量右室每搏输出量(RVSV)的准确性。方法34例正常成人,行经胸左、右心室RT-3DE图像采集,脱机分析右室整体及流出道(RV-outflow)、体部(RV-body)和流入道(RV-inflow)节段容积参数和射分数(RVEF),左室整体三维容积参数和射分数(LVEF)。同时用传统MTeichholtz方法测量LVSV和LVEF;用右室流出道流速曲线速度时间积分(VTI)方法估测RVSV。分析3种方法测得SV的相关性。结果34例正常人三维方法测得的RVSV与三维方法测得的LVSV相关性较高(r=0.86,P〈0.001);与Teichholtz方法测得的LVSV相关性较差(r=0.31,P〈0.001);与右室流出道VTI方法测得的RVSV相关性较差(r=0.46,P〈0.001);二维和流速曲线方法测值均较三维方法偏高(P〈0.05)。右室各节段收缩强度存在差异,节段EF值(%)流入道(62.00±7.20)>流出道(53.08±14.10)>体部(32.00±11.08)(P〈0.05)。右室三维整体收缩功能参数经体表面积标化后,不同性别间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RV-3DE方法评估正常成人LVSV、RVSV一致性好,相关性较高。正常人右室流入道的收缩活动强度及对整体每搏输出量的贡献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流出道、体部。RT-3DE为研究右室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提供了可靠、无创的新方法。

  • 标签: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右心室 收缩功能 节段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DCE-MRI)中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值是否能有效定量区分正常宫颈与宫颈癌组织。方法:对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26例宫颈癌患者行DCE-MRI,比较正常宫颈与宫颈癌实质区的Ktrans值。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正常宫颈与宫颈癌组织之间Ktrans差异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子宫颈的对比剂灌注扫描Ktrans值为(0.573±0.230)/min,宫颈癌原发灶的对比剂灌注扫描Ktrans值为(1.396±0.4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trans值可有效、定量区分正常宫颈与宫颈癌组织。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 容积转运常数 宫颈癌
  • 简介:目的:分析甲状旁腺良性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甲状旁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术前CT图像。结果:病变位于甲状腺周围、气管外血管内间隙。其中,腺瘤5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增强扫描周边实性成分呈明显均匀强化;囊肿4例,表现为边缘光滑、囊壁菲薄的囊性肿物,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结论:CT检查可准确显示甲状旁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甲状旁腺肿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CT测量正常成人脾脏大小的方法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无引起脾脏增大因素的CT检查者241例。测量计算正常成人脾脏的体积、最大平面面积和脾门平面面积。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22例男性和119例女性的脾脏体积分别为139.13±53.64cm3和122.52±50.46cm3(P=0.014);最大平面面积分别为27.74±8.22cm2和25.08±6.75cm2(P=0.007);脾门平面面积分别为25.67±8.12cm2和23.34±6.55cm2(P=0.015)。随着年龄的增大,脾脏的体积、最大平面面积和脾门平面面积均有缩小趋势,但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脾脏的体积与最大平面面积、脾门平面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839和0.758以上。结论:正常成人脾脏的体积与最大平面面积、脾门平面面积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后两者可用于临床评估脾脏的大小。脾脏大小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脾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观测正常新生儿脑容积,为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提供正确的CT解剖数据。方法:从行颅脑CT扫描的新生儿中选取42例无异常发现者的CT图像进行测量,利用容积测量软件,用等灰度法均匀涂布所选区域,测量项目为脑容积9项。结果:获得新生儿脑容积9项指标的平均值,全脑容积(419.15±5.33)cm3,左侧大脑半球容积(187.62±2.91)cm3,右侧大脑半球容积(187.61±3.38)cm3,左侧小脑半球容积(17.15±1.05)cm3,右侧小脑半球容积(16.99±o.85)cm3,左侧侧脑室容积(3.76±0.07)cm3,右侧侧脑室容积(3.75±0.08)cm3,第三脑室容积(0.22±0.01)cm3,第四脑室容积(0.24±0.01)cm3,左右大脑半球容积、左右小脑半球容积及左右侧脑室容积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MSCT可准确测量正常活体新生儿脑容积,从影像学角度认识正常新生儿脑容积的解剖。

  • 标签: 新生儿 脑容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摄影测量法
  • 简介:MSCT快速扫描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使病变定位、定性诊断的精准性有了大辐提高,为影像医师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为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指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造影剂 高压注射器
  • 简介:目的比较高频超声、乳腺X线检查及高频超声结合乳腺功能成像在诊断乳腺肿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频超声、乳腺X线检查及高频超声结合乳腺功能成像在110例乳腺肿块中的诊断结果,分别比较其对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乳腺脓肿及乳腺囊肿或囊性病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同时比较3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结果高频超声、乳腺X线检查及高频超声结合乳腺功能成像对乳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0.00%、70.00%、80.00%;特异度分别为94.94%、98.73%、97.47%。对于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乳腺X线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仅为0.400,明显小于高频超声和高频超声结合乳腺功能成像(均为0.669);乳腺X线检查对乳腺脓肿的诊断准确率也较低,ROC曲线下面积小于高频超声和高频超声结合乳腺氧成像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1和0.766),乳腺功能成像可通过提示肿块内部血红蛋白浓度来提高临床诊断非急性期乳腺脓肿的准确率。结论高频超声、乳腺X线检查及高频超声结合乳腺功能成像是临床诊断乳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有效提高高频超声对临床症状不明显的乳腺脓肿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乳腺肿块 高频超声 乳腺X线检查 乳腺血氧功能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脾脏MSCT测量及脾大分度的简捷准确方法.方法:应用MSCT重建技术测量脾脏的体积,并与以往的肋单元计数法、脾门厚度测量法等进行比较.结果:测得正常脾脏体积为78.4~401.2cm3,平均为202.26cm3.脾脏体积与性别因素有关.结论:MSCT重建技术测量脾脏体积更准确、简捷.

  • 标签: 脾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腺鳞癌的CT和临床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9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及动态增强CT资料,重点观察病灶部位、大小、边缘、强化方式、胰周及胰腺外改变等.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58.7岁.3例位于胰头、6例位于胰体尾部.肿瘤大小2.0cmx2.0cm至10.0cmx6.6cm不等,平均为3.7cmx4.8cm.9例肿块均呈浸润性生长,5例侵及胰周组织.2例发生肝、脾转移.8例肿瘤瘤体内发生坏死囊变,仅1例为实性组织.9例肿瘤均未见出血、钙化.肿瘤实性成分在平扫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平均CT值分别为(30.7±4.7)Hu、(60.2±14.5)Hu和(71.2±21.4)Hu.在发生中心坏死的8例肿瘤中,瘤体均呈环形渐进性轻度强化.仅1例实性瘤体呈不均匀中度渐进性强化,未见中心坏死.位于胰头部的2例肿瘤引起胆、胰管轻度扩张,远端胰腺未见明显萎缩.结论:胰腺腺鳞癌常发生瘤体内坏死囊变,实性成分在CT中表现为环形渐进性轻度强化,对该病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 标签: 胰腺肿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胰腺癌
  • 简介: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是继时飞法和相位法2D磁共振血管成像后新近开发的MRA技术,中高场磁共振CEMRA技术应用较成熟,而在低场磁共振的应用报道较少。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对28例颈、体部血管行CEMRA检查,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及其分支成像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低场磁共振 血管造影 图像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痹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 100 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 竭气虚瘀证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治疗组、西药组,每组 50 例。 2 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西治疗组加用心痹 汤治疗。2 组疗程均为 4 周。比较 2 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进行 6min 步行试验,检测左心射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 中西治疗组心力衰竭疗效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P < 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P < 0.05)。中西治疗 组 6min 步行距离值及 LVEF 值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西药组 2 项指标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提高,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中西治疗组 6min 步行距离值及LVEF 值均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心痹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瘀证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心功能与运动能力。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冠心病 气虚血瘀证 中西医结合疗法 心痹汤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2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血流最大剪切率(SR)及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4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65例2糖尿患者分为病程≤5年组(A组)和病程>5年组(B组)。利用高频超声对所有观察对象的颈动脉进行测量,包括颈动脉IMT、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利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测量相关参数,包括血管舒张期内径(Dd)、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度指数(β)、顺应性(A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A组Ep、β增高(P<0.01),AC降低(P<0.05),IMT、PSV、Dd、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糖尿病A组和对照组比较,糖尿病B组颈动脉IMT增厚(P〈0.01),Dd增宽(P〈0.01),PSV、SR降低(P〈0.01),Ep、β增高(P〈0.01),AC降低(P〈0.05)。Ep、β与IMT呈正相关(r=0.527、0.556,P〈0.01),与SR呈负相关(r=-0.513、-0.537,P〈0.01),AC与IMT呈负相关(r=-0.477,P〈0.01),与SR呈正相关(r=4.58,P〈0.01),IMT与SR呈负相关(r=-0.537,P〈0.01)。结论2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要早于IMT、SR改变,而低SR加速了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及动脉硬化的发展。

  • 标签: 2型糖尿病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流最大剪切率 回声跟踪技术
  • 简介:目的评估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肾癌囊性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5年7月-2017年4月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的102例经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应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102例肾癌囊性变均经外科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包括92例透明细胞癌、6例嫌色细胞癌和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02例肾占位性病变彩超检查的血流显示率为82.35%(84/102),超声造影供显示率为98.04%(100/102),增强CT供显示率为95.10%(97/102).超声造影误诊4例为复杂囊肿,诊断准确率为96.08%(98/102).增强CT误诊8例为复杂囊肿,3例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未发现病灶,诊断准确率为87.25%(89/102).超声造影Bosniak分级:Ⅱ级2例,ⅡF级2例,Ⅲ级18例,Ⅳ级80例;增强CTBosniak分级:Ⅱ级3例,ⅡF级5例,Ⅲ级17例,Ⅳ级75例.Fisher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均可使用Bosniak分级诊断肾癌囊性变,超声造影诊断效果不亚于增强CT,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 标签: 超声造影 增强CT 囊性肾癌
  • 简介: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标志。定量动态对比增强MRI在肿瘤学临床研究中有着重要价值,不仅能直观显示肿瘤新生血管,并可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前精准定性诊断、治疗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价的研究。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定量 血管生成 肿瘤
  • 简介:目的:分析肠道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CEUS)增强模式及时间-强度曲线特点,初步探讨CEUS诊断肠道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26例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行CEUS检查,观察病灶的增强模式,利用时间-强度曲线获取肿瘤组织及瘤旁肠壁的定量参数。结果:CEUS显示26例患者肠道恶性肿瘤的增强模式均为不均匀性增强,7例病灶局部可见造影剂无充填区。以高增强为主,23例(88.5%)病灶表现为高增强,17例(65.4%)由病灶周围开始向心性增强;以快速消退为主,22例(84.6%)显示造影强度持续时间较短,较早消退。肿瘤组织与瘤旁肠壁的起始-达峰时间(ATP)和绝对增强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CEUS表现,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可动态观察肠道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CEUS对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肠道肿瘤 超声造影 时间-强度曲线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相控阵线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对正常成人肛周肌群的显示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腹部体外相控阵线圈对38例正常成人[16例男性,22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6.3±19.7)岁]行肛周MRI。观察耻骨直肠肌与肛提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的关系、肛门外括约肌的分部及联合纵肌的构成。测量肛管、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长度,以及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内外括约肌厚度,并比较不同性别组之间的差异。结果:38例正常志愿者肛周MRI对耻骨直肠肌、肛提肌及肛门内外括约肌均能清晰地显示。耻骨直肠肌与其上方的肛提肌及下方的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之间有脂肪间隙分隔,属于独立的结构。肛门外括约肌分为深部、浅部及皮下部3部分。肛门内外括约肌间的括约肌间隙内可见两层纵行的纤维。男性的外括约肌厚度为(4.1±0.7)mm,较女性的(3.4±0.6)mm厚(P=0.003)。男性与女性之间肛管、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长度,以及耻骨直肠肌和内外括约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相控阵线圈高分辨率MRI可清晰地显示肛周肌群及其周围间隙,为肛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精确的解剖学信息。

  • 标签: 正常成人 肛周肌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显示脾实质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方法:对21例脾实质性肿瘤(血管瘤5例、血管淋巴管瘤5例、淋巴瘤4例、转移性肿瘤7例)分别进行CEUS和CECT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增强表现。结果:CEUS和CECT对脾病灶内部的血流显示率均为100%,对病灶内部血流灌注的敏感程度均优于彩色多普勒(71.4%)(P<0.05)。CEUS和CECT反映的脾脏病变增强方式完全一致。CEUS对增强过程中特殊表现(树枝状、结节状和筛孔状增强)的检出率为57.1%(12/21),与CECT相比,病灶血流灌注的增强表现更多样化,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和CECT能敏感地显示脾实质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助于脾肿瘤的鉴别。

  • 标签: 超声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造影剂 脾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