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50例服用酮类药物治疗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是促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酮类药物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涉及到运动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肝胆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等,还有患者同时会合并有多种不良反应出现;酮类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差异显著,P<0.05。结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表现多种多样,临床用药时,要对其适应征进行严格掌握,并且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对用药安全性进行有效确保。

  • 标签: 氟喹诺酮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经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对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合理用药途径。结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神经系统发生不良反应占比最高,分别为为38.82%,54.12%和43.53%。结论在临床医学中,左氧氟沙星使用和静脉滴注等因素不仅会增加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其所诱发的不良反应还有可能给患者的神经系统、皮肤系统等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的酮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做好不良反应监测、合理选择用药途径与种类等对提升酮类药物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极有帮助的。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临床分离菌对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以使临床用药更趋于合理。方法收集2007年~2015年我院检验科分离的菌种与相关药敏实验资料,掌握临床分离菌对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在把握酮类药物耐药现状的基础上,于2016年7~12月(干预后)对我院各科室医生与西药处方实施药学干预,将干预后药物使用合理性与2016年1~6月(干预前)这一时间段内未实施药学干预的酮应用合理性作以比较。结果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沙门氏菌在2008年时对诺氟沙星对的耐药率分别为52.4%、46.7%、55.6%、35.2%、7.2%,前述分离菌对诺氟沙星的耐药率在2011年时依次为62.3%、78.4%、76.1%、61.4%、11.3%。干预后酮在抗感染治疗中与术前预防使用中的应用频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减少酮类药物耐药菌株发生可从了解酮类药物耐药现状方面着手,在把握临床分离菌对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与秉承用药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力争使酮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更趋于合理性。

  • 标签: 细菌耐药情况 喹诺酮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酮类药物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1日~2017年4月3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将66例患者按照使用的酮类药物差异分为2组,33例/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莫西沙星片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左氧氟沙星片治疗(观察组)。将两组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3.94%)、细菌清除率(81.82%)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90.91%、75.76%)数据相近(P>0.05)。结论在治疗呼吸道感染方面酮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效果,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呼吸道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发药交代。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46例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的23例患者进行静脉给药,观察组的23例患者进行口服用药,并且对酮类药物进行发药交代,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发药交代前与发药交代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服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发药交代前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药交代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明显低于对照组47.83%;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91%;观察组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20/23),对照组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91%(17/23),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师对口服酮类药物的患者进行发药交代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发药交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酮类药物的耐药、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实施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59例患者进行观察调查分析,分析59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不良反应类型、不同给药途径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59例由于酮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全身性损害、皮肤、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不同类型,其中实施不同给药途径及联合用药与单纯用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在确定患者不存在禁忌症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应用,选择适合的给药途径,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降低耐药性事件的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 联合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酮类药物治疗结核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4例结核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酮类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41/42),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结核病患者时加入酮类药物相较于常规药物治疗而言,能提高治疗效果,且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较为安全,可推广应用。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结核病 常规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慢性阑尾炎术后感染预防中给予酮类药物与细化护理相结合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78例慢性阑尾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酮类药物预防术后感染,实验组采用酮类药物与细化护理相结合方法预防术后感染。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有2例,感染率为5.1%。而对照组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有6例,感染率为15.3%。另外,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7.7±0.9)分,而对照组仅有(89.2±1.4)分。两组患者术后感染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阑尾炎术后感染预防中给予酮类药物与细化护理相结合方法效果显著,不但降低了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还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慢性阑尾炎 感染 细化护理 喹诺酮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药学干预方式对酮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的1890张处方进行酮类抗菌药物的处方分析,以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的酮处方945张为对照组(干预前),以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的酮处方945张为观察组(干预后),对两组临床合理用药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超出适应症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量用法、耐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处方的禁忌症用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系统性处方合理性评价下,开展临床药学合理用药可降低处方不合理用药率,提高药物的用药合理性。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 药学干预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月接受酮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20例,分为口服药物组和滴注药物组。比较两者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程度及类型。结果通过比较口服组和滴注组不良反应发现,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最多。滴注组不良反应为29例,发生率为48.3%,口服组不良反应为6例,发生率为10%,两者比较,口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滴注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15例变态反应,8例神经系统异常,7例骨骼毒性,4例皮肤反应,1例胃肠不适。3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15例变态反应,8例神经系统异常,7例骨骼毒性,4例皮肤反应,1例胃肠不适。滴注组重度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药方式及药物类型对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医护人员选取恰当的药物及给药方式,确保有效治疗疾病同时控制不良反应。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生素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对酮类药物采用药学干预联合系统化处方评估方式的合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共564张酮类药物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10月-2017年4月245张酮类药物处方为干预前,2017年4月-2017年10月319张酮类药物处方为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酮类药物处方不合理使用状况。结果干预前共93.47%处方存在问题,干预后共69.28%处方存在问题;经过干预后不合理处方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酮类药物采用药学干预联合系统化处方评估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喹诺酮类 药学干预 系统化处方评估 临床合理
  • 简介:摘要蒽环类药物在肿瘤的防治方案中应用率较高,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心脏毒性,故导致其临床应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但若能清楚其临床特征,并加以药物干预,那么将有助于减轻心脏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本文从蒽环类药物产生心脏毒性后所表现出的临床特征、药物干预手段方面入手,阐述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与药物研究进展。

  • 标签: 蒽环类药物 心脏毒性 防治措施 药物干预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他汀类药物自1776年问世以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不但有降脂作用,而且还有其他作用和用途。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具有划时代意义,其可使冠心病发病率降低25%—60%,可使冠状动脉事件相对危险减少30%。被临床医生誉为血管“清道夫”。下面总结一下他汀类药物适应症和其他作用。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适应症 作用
  • 简介:摘要目前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药物。它是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可逆性的竞争辅酶使HMG-CoA不能转化为甲羟戊酸,从而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近年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有保护心血管,抗心律失常,抗骨质疏松,抗肿瘤以及保护糖尿病肾病等功能。现将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病人急诊护理疗效。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在 2017年 11月— 2018年 8月这段期间入住我院并进行护理恢复的 64例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的患者。将进行本次研究的患者自由分和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的 32例患者使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 32例患者则是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急诊护理方法。经过两种护理方法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32例患者经过急诊护理干预后在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满意度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32例患者, P< 0.05。 结论:急诊护理干预方法运用于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病人中的临床价值比较显著,同时能够获得较高满意度,因此该种护理方法适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镇静安眠 中毒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患者300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用药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多为二重感染、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肾功能损害、过敏反应以及全身或局部浮肿、白细胞降低、乏力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不良反应需高度重视,及时干预处理。

  • 标签: 头孢菌素类药物 其他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在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中选择94例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组各47例,对照组为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组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76.6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38%与对照组4.26%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栓治疗中选择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增加药物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保证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过去他汀类药物被单一的当做调节血脂类药物,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其还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房颤、肿瘤等作用显著。本文旨在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于糖尿病的效果,为糖尿病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糖尿病 他汀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出血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先后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研究组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等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LDL-C、TC、TG等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LDL-C、TC、TG等水平均较治疗前差异不明显。两组治疗前后ALT、CK等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对改善脑出血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预防脑卒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运用。

  • 标签: 他汀类 脑出血 高脂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无痛胃肠镜的实施主要依据镇痛药物的使用而开展的,其镇痛药物于胃肠镜的技术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临床中时刻需有及时的药物革新,以此对胃肠镜的操作过程中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及舒适性。胃肠镜需中至深度的镇静,临床中常采取阿片类药物或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麻醉,本研究为探讨阿片类药物在无痛胃肠镜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现分析如下

  • 标签: 胃肠镜 无痛 镇痛药物 研究进展 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