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在针刺大脑平衡区长时间留针并同时结合智能平衡仪进行趣味平衡训练对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方法选取农垦总院康复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国内主流康复技术中西医结合等康复治疗手段,实验组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使用针刺大脑平衡区,并长时间留针,在留针过程中结合智能平衡仪训练。治疗后应用步行Hoffer量表与Holden量表进行步行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治疗组Hoffer量表与Holden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实验组评分优于治疗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大脑平衡区长时间留针并同时结合智能平衡仪进行趣味平衡训练对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存在意义,可以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SET(SlingExerciseTherapy,悬吊训练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48例,均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SET,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FMA评分、BB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BBS评分,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患者Ba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疗效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SET可改善平衡功能,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衡膳食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对选取原发性高血压前期人群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平衡膳食组,各40例。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平衡膳食组进行具体的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宣教以及上门随访。2组干预期均为6个月,记录干预前及干预后1、3、6个月时血压变化情况。结果2组不同时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在干预后1、3、6个月,2组SBP、DBP与基线水平比较,对照组较好的有20例,平衡膳食组较好的有38例。干预6个月后,2组血压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前期人群,采用平衡膳食进行干预能够明显降低血压,并且其效果优于传统的低盐低脂饮食健康宣教,平衡膳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肩腰腿痛采用平衡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的方式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颈肩腰腿痛患者给予传统的针灸治疗方式,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颈肩腰腿痛患者给予平衡针灸治疗方式,设为观察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其效果改善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91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将前46例患者分为传统组,对其采取常规针灸治疗,后45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对其采取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及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传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3.9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实验组患者VAS评分为(1.21±1.25)分,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关节活动度评分为(35.22±5.66),高于传统组患者(P<0.05)。结论采取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操作简便,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情况,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间治疗的10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均为5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康复训练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平衡功能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步长和步速相比于对照组的步长和步速明显提高,而步宽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进而使患儿步态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弹力绳带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120例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和神经生理学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佩戴弹力绳带,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MWS),进而得出两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FMA-L、BBS、FAC评分及10mMWS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辅助弹力绳带环绕捆绑能够有效的提高平衡功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加快步行速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间治疗的10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均为5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康复训练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平衡功能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步长和步速相比于对照组的步长和步速明显提高,而步宽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进而使患儿步态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的相关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52例)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对象,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随机分设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其中,两组全部患者均给予物理因子及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25例)在此基础上给予A1-下肢智能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27)则给予老式普通站立床进行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治疗2周及4周后的效果分析。结果两组治疗2周、4周后的下肢运功功能、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存在,且P<0.05,有统计学差异存在;研究组下肢运功功能、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A1-下肢智能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的功能、步行的能力,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2月-2018年02月于我院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与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结果PFN组与DHS组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引流量更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与DHS组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更佳,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且能够缩短临床骨折愈合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平衡针联合经络辨证选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肩臂痛疗效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肩臂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平衡针联合经络辨证选穴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观察组治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疼痛症状减轻;观察组患者病情痊愈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肩臂痛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平衡针联合经络辨证选穴的治疗方法能增强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缓解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持救护车上施救者身体平衡的固定架对胸外按压质量的效果,同时评价其对背部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模拟40个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救护车转运的场景,招募的8名心肺复苏实施者在救护车转运过程中在模拟人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通过心肺复苏反馈系统评价胸外按压质量,同时应用背部疼痛评分量表评价实施者背部疼痛的程度。结果与未应用平衡架组相比,应用平衡架组有较高的有效按压比例(72%±4%vs.50%±3%),较低的按压中断时间比例(10%±3%vs.24%±5%)和背部疼痛评分(1.55±0.76vs.2.60±0.82)。结论这种救护车上保持施救者身体平衡的固定架有益于提高胸外按压质量,同时降低实施者背部疼痛的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109例,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处理,并结合患者骨折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治疗方法,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09例患者内固定治疗方法选择中,结合患者骨折类型、耐受情况,主要以多枚斯氏针、Ender钉、加压螺纹钉、角状钢板、Gamma钉、Richard钉等方法为主。所有患者术后3-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颈干角平均127.5°。其中优、良、可、差分别为62例、37例、8例、2例,优良率90.83%(99/109)。住院期间,出现髋内翻2例、腹泻2例、螺钉脱出1例、深部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5.50%(6/109)。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围术期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针对性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患者4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患者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对比分析PFNA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效果。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完成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PFNA内固定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PFNA内固定组。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据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类型,随机分为65例长钉为对照组,65例短钉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相当,但较之长钉,短钉内钉固定手术时间有效缩短,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更高,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4例/组,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并发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100例,按照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实验组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加以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均得到了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加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而对照组患者为16.0%,数据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到了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